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民国旗袍 那抹风流

2017-12-11    

她,是内敛的,也是张扬的;她,是雍容的,也是灵动的;她,是中国女性传统服饰的代表,也是最具风情的中国符号。她穿越时空隧道从300年前走来,带着皇城里的奢华与精致,步入十里洋场的纸醉与金迷,迈过战争年代的动荡与阴霾,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风华依旧。她就是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为您守候的记忆――旗袍。让我们穿梭在中国旗袍馆场景式的展陈环境中,开始一段民国旗袍的文化之旅!

溯源·奢华

清代旗人袍服,宽衣大裳重边饰

旗袍是由清代旗人袍装演变而成,流行于近代及以后的女性袍服,民国旗袍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改良旗袍”。

清代满族女性不穿裙而穿长袍。江宁织造博物馆之中国旗袍馆陈列开端首先展示了两件华丽的女性袍服,一件是清代吉服袍,另一件是清代氅衣。吉服袍是出席隆重场合时穿的长袍,属于礼服性质的袍服。氅衣则是满族女性平日里穿的常服袍,是穿在衬衣外面的日常服饰。氅衣是旗袍的前身,给它加上领子、再收些腰身,就具有早期旗袍的样式了。清代女子旗装袍,不管是吉服袍还是常服袍,袍身都很宽大、平直,衣长及足,较显臃肿。边饰繁复,在袍服的衣襟、领口和袖端等位置都以镶绣装饰。约咸丰、同治期间,京城里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边饰越来越宽,从三镶三滚、五镶五滚发展到“十八镶滚”,更有在衣襟及下摆处用不同颜色的珠宝盘制成花朵等装饰方式。繁复边饰是清代晚期袍服最显著的装饰特点之一,所以说,旗袍是带着皇城里的奢华与精致一路向我们走来的。

演变·流行

20世纪一二十年代,“暖袍”马甲倒大袖

1911年辛亥革命后,作为满清文化遗留物的旗装袍在民间受到冷落。但是,由于比较民主的社会风气,在新旧更替时期,整体社会显示出对服饰装扮较强的宽容性和接纳度,因而旗装袍在民国初期并没有立即消亡,只是退守到满族贵族家庭。并且,受民主思想影响,曾经是中国贵族女性主流服饰的旗装袍也摆脱了束缚,悄然发生着变化,主张简约、自然。从这一时期溥仪和婉容的合影可以发现,婉容身穿的旗装袍整体轮廓仍承袭清代晚期的宽身造型,但样式进行了简化,颜色素了、袖子窄了、原先繁缛的镶滚边饰几乎看不到了,而且,满族女性标志性装束――头顶高耸的“大拉翅”发型和脚上的“花盆底”鞋子都不见了,这些都反映了民众思想由束缚走向解放的过程。这一时期旗装袍的简化为之后旗袍的演变、流行打下了基础。

现代意义上的旗袍开始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的另一个时尚中心上海,旗袍粉墨登场了,并在经历“暖袍”旗袍、马甲旗袍、倒大袖旗袍三个阶段的演变后成为时尚。“五四”时代的时髦服饰是短袄配黑色长裙的“文明新装”,由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教师和女学生率先穿着,因其朴素大方、清纯淡雅,很快被城市女性纷纷效仿。旗袍在当时乃老派的女人衣裳,基本沿袭清朝旗装袍的宽阔式样,因而有“暖袍”之形象比喻。20年代中期,在服饰时尚中心上海出现了一种新型服饰――长至脚面的无袖宽松长马甲,时髦女子一般将之罩在带有倒大袖的短袄外面。长马甲取代了长裙,被称为马甲旗袍。1926年,马甲旗袍与倒大袖短袄合为一体,省去了短袄与马甲的重叠部分,把短袄的两只倒大袖直接缝合在长马甲上,形成倒大袖旗袍,成为民国旗袍最初的款式。倒大袖旗袍还首次采用收腰技术处理,左右一寸的收腰量让禁锢上千年的中华女性身姿首次向世人展示出妩媚动人的曲线。

曾经“老气”的旗袍经过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后成了时新之物,在全国流行。在江宁织造博物馆的《中国旗袍馆》内,有一张民国时期集体婚礼的月份牌广告画非常引人注目,画面上新人的服装中西合璧,男士着蓝袍、黑褂,新娘统一穿粉色短袖长旗袍,头披白色婚纱。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这是三四十年代上海的集体婚礼,直到几年前台湾一位秦风先生公布了原版照片背面的文字说明才知道,原来这是在南京黄埔路的励志社举办的集体婚礼,可见民国时期旗袍在南京是时尚且正式的女性服饰,这和1929年民国政府制定的服装条例有关,当时条例正式将旗袍定为女子国民礼服,奠定了旗袍在女子时装中的地位。

风靡·经典

20世纪30年代,及膝及地再改良

20世纪30年代是旗袍的年代,女子不分年龄全民穿旗袍。旗袍整体风格性感、时髦。海派旗袍的流行变化很快,下摆由最初两年里的及膝越变越长。过长的裙摆必然导致行走不便,开衩则正好能解决这一难题,于是,这一时期旗袍左右两侧的开衩逐渐提高,越来越高的开衩和不断加长的裙摆相映成趣。长长的裙摆、高高的开衩,再搭配舶来品丝袜和高跟鞋,将女性身姿显衬得修长、妙曼、性感。1935年后,因著名交际花陈玉梅、陈绮霞喜欢低衩,故旗袍开衩趋小,但袍身依旧长度及地,完全盖住双脚,被人们戏称为“扫地旗袍”。

1939年左右,又将袍身不合理处改良,胸省和肩省的运用、肩缝和装袖技术的出现,使身着旗袍的女性曲线更加性感。改良旗袍奠定了现代旗袍的结构,从此彻底摆脱了旗女传下的旧有形式,成为中国女装的经典代表。至此,旗袍的演变从早期清代旗人袍装用宽衣大裳遮掩身体曲线发展为通过裁剪技术有意突显女性的优雅美,旗袍所经历的几百年的演变过程,不仅是服饰本身的变革,更反映了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30年代还开始流行一种阴丹士林蓝布旗袍,阴丹士林布质地柔软细腻,用来做旗袍效果非常好,而且价格非常便宜,所以很受百姓欢迎。当时阴丹士林色布的广告铺天盖地,在江宁织造博物馆的中国旗袍馆内有一张阴丹士林蓝布的月份牌广告画,广告画名为《快乐小姐》。这张月份牌广告画是由民国影后陈云裳代言的,在老百姓中很有号召力。

民国初年上海滩大名鼎鼎的月份牌大王胡伯翔是地地道道的南京人。由于月份牌广告画大多以时尚女性、明星美女代言商品,画面中美女所穿的各式旗袍自然被南京百姓引以为尚,成为旗袍时尚的风向标。所以说,月份牌广告画对民国旗袍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南京作为民国首都,当年居住在颐和路、宁海路公馆区、高级住宅区的党政要员、上流人士,由于社交需要而追逐新颖时髦的服饰,旗袍受到名媛闺秀的青睐,身着旗袍的妩媚女子们演绎了民国时期南京的一抹繁华、一代风流。

和海派旗袍相比,民国南京旗袍时尚却不张扬,摩登而不花哨,体现了古都南京朴实持重的城市性格。宋美龄对旗袍情有独钟,1943年访美期间,她身穿一袭黑色缎面旗袍,优雅大方,谈吐从容,赢得美国媒体的好评,被《时代》杂志选为封面人物和年度风云人物。由于宋美龄的名人效应,黑色旗袍在南京风靡一时。    

衰落·暂别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简洁实用现代感

时局动荡的20世纪40年代,旗袍样式趋于简洁实用,长度在小腿中部和膝盖之间。金属子母扣与拉链代替中式传统的盘扣,成为旗袍主要的固定方式,是40年代旗袍与现代工艺结合的了不起的转折。50年代以后,中国都市女性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革,旗袍逐渐退出女性日常生活的舞台。

重拾惊喜

当代,多姿多彩重放光芒

20世纪80年代,中国服装业提出“时装民族化”的倡议,众多设计师运用旗袍的经典元素进行设计,如立领、斜襟、滚边等。1997年,法国著名服装品牌Dior推出灵感来源于中国旗袍的超级旗袍秀,旗袍随之成了最具风情的中国符号,只要旗袍一出现,中国味道就瞬间浓烈起来。

江宁织造博物馆之中国旗袍馆的最后,展出了几件用云锦妆花工艺织造的现代旗袍。南京云锦木机妆花工艺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在旗袍制作中完美结合,旗袍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时尚礼服。期待,旗袍的美,由你我一起来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