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海门县学”考述

2017-12-11    

地方官学是指各级地方政府依中央的诏令而设立的学校。在传统王朝的教化体系中,地方官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教化、教育、礼仪、科举等多方面的职能。本文以海门县学为例,对其沿革规制、职官学额、藏书祭器、科举人文等诸多方面作一考述,以展现海门之文化。本文所述海门,为后周到清初之间的通州属县,康熙年间被裁为乡,非指海门厅(1912年改为海门县)。

一、 海门县学沿革

海门置县于后周显德五年(958),《续文献通考》载:“海门本海陵县东境之东洲镇,五代周置县,属通州,以辟在海隅,故名”。旧志称海门县学始设于宋,今已无考。唐宋以后,文庙祭祀开始与学校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庙学合一的固定体制,文庙一般修建在儒学里面,教学旨在传授儒家文化,祭祀则是弘扬儒家文化的精神。“由学尊庙,因庙表学”,海门县学就属于“庙学合一”的体制。

元至正十三年(1353),海门县治迁往礼安乡,教谕刘璿因“懼殿宇之沦没”,力主重建明伦堂。至正十五年,通州判官窦桂荣亲临海门县学,捐俸倡修大成殿两庑,由教谕钱允主持。达鲁噶齐(元代职官名)也先不花、县尹张士良捐俸修建棂星门。之后,州税务提领李裕暂代海门尹,捐俸“甓甃丹墀”,崇明知州程世昌为之撰文《海门县迁文庙记》。此后,由于战乱,旧海门县学“栋宇倾圮,庙貌摧坠,以至于瞻学士田亦皆荒没”,至正二十三年,海门知县季世衡“睹兹圮废,深自克责”而重修县学,江浙行中书省都事张天永撰写《海门县修儒学记》以记之。

明初,知县徐伯善、县丞季选、训导宋琮重修县学,后被风潮冲毁。正统二年(1437),督学御史彭勖巡视海门,“环视殿庑堂斋,殆将覆坠,桥泮久就湮圮”,令县尹整修县学,县丞郭德“毅然承论,以为己责”,捐献俸禄,购买民地,扩建学宫,教谕郑开宁撰《重修儒学记》。景泰成化弘治三朝,知县龚鉴、马駉、韩明、莫愚、徐英多次修葺。正德九年(1514),县学与县治一同迁往通州余中场,后由知县裴绍宗营建大成殿两庑、明伦堂、敬一亭、启圣祠。正德十六年,知县王俊重修两庑,建戟门、棂星门、神厨、祭器库。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陈锭建号舍、名宦祠。嘉靖十五年,知县吴宗元建乡贤祠、神厨。嘉靖二十四年,县治迁往金沙场南,代理知县刘文荣营建大成殿两庑及明伦堂。嘉靖二十六年,知县刘烛建启圣祠、敬一亭、号舍、神厨、名宦乡贤两祠、含秀轩。此后的隆庆万历崇祯三朝,知县陈采、姜天麒、廖自深和通州知州彭希贤及邑人王观光又多次重修县学。清顺治八年(1651),知县姚应选将泮池改建于棂星门南。

康熙十一年(1672),迁于金沙场南的海门县治再次为潮灾所困,迁至永安镇,由于再无余土,被迫撤销建置,改为海门乡,并入通州。县学随之撤销,改称海门乡学,学额依旧保留,归并通州州学。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了平息通崇两地新涨沙洲之争,析通州十九沙、崇明县十一沙及新淤十一沙而置海门直隶厅,隶属江宁布政司。道光十二年(1832),针对厅乡“名同地异,岁久相沿,而厅乡几混淆莫辩”的问题,海门乡丁鹿寿等人赴部呈请,海门乡改为静海乡,海门乡学遂易名静海乡学。

二、建筑规制

海门县学建筑规模颇大,规制完备。考《海门县儒学图》,县学大成殿(先师庙)居中,左右为两庑,前为戟门,左祀名宦,右祀乡贤。又前为棂星门,门之外为泮池。南立照墙,四围木栅,左为学门,前为聚奎桥,又前为屏门,大门内有聚奎堂。转入为礼门。西为义路,中为明伦堂,左为土地堂及神厨,右为祭器库,后立敬一亭,两廊为斋房,分别是居仁斋和由义斋。东南有文昌祠,祠后有号舍,三区北则是柏林祠,西南为启圣祠,又西为教谕训导宅,射圃又在学宫之东。

棂星门是海门文庙的大门,修棂星门,象征祭孔如同尊天。以棂星命名文庙大门,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

大成殿是海门文庙主要建筑,是祭祀孔子“大成至圣先师”的地方,“大成”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一语,誉孔子是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北宋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诏文宜殿曰大成”,确定文庙大成殿的正式名称。此后,全国各地的文庙主殿通称“大成殿”,其建筑等级是文庙所有建筑中最高的。

启圣祠是海门文庙必有的祭祀建筑。嘉靖年间,海门县启圣祠奉祀孔子之父叔梁纥,并以“四配”之父及宋代理学家程、朱、蔡之父配享从祀,表达儒家尊重祖先、注重血亲渊源的传统文化思想,四配是颜回、子思,曾子、孟子。他们与孔子一样被后世尊为圣人,分别称为复圣、述圣、宗圣、亚圣。“四配”之父为颜无繇、曾点、孔鲤、孟孙激。配享从祀的三人则是朱松、蔡元定、程珦,他们是宋代理学家朱熹、蔡沈、程颐程颢之父。

明伦堂,是海门县学内作为读书、讲学、弘道、研究的讲堂。“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意思是无论是乡学还是国学,共同的目的都是阐明并教导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明伦堂作为“明人伦”的讲学厅,是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社会精英们获取知识与智慧的庄严神圣的讲堂。士人们在此十年寒窗之后,都希望通过科举能登上朝堂,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敬一亭,供奉《敬一箴》之所在。据《明史》记载:“明嘉靖五年,颁御制《敬一箴》于学宫”。《敬一箴》是嘉靖帝撰写的一篇箴言,要求天下恪守孔子的圣人之道。海门县学将这篇箴言刻成石碑,建亭供奉,使学子“服膺圣训”,所建之亭遂称为“敬一亭”。

“射圃”,海门县生员练习射箭的场所。因古时官学课程设置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所以海门县学之东设有射圃,用来教学生练习射箭及武艺的地方。生员有文武之分,射圃是武生员习武之所。武生员属教官管理,除骑射外,教以五经七书,晨将传及孝经四书,俾知大义。在射圃内,置备弓矢,教官率武生练习射箭。

柏林祠,是为了纪念海门知县赵邦秩而建。赵邦秩,万历年间以进士知海门,在任期间推行惠政,爱民如子,后病卒。海门士民为了感其恩德,经有司核准,遂在学宫内兴建祠宇祭祀他。因赵邦秩钟情于柏树,遂命名祠堂为“柏林祠”,祠堂前有一清泉,命名为“留惠泉”,以纪念赵公留惠于海门。明代内阁大学士李春芳为之撰写《柏林赵公祠碑记》。

名宦祠,是为了纪念、祭祀曾在海门为官,政绩卓越、贡献突出、名扬后世的官员而设立的祠堂。这些官员去世之后,由士民举荐,经有司审核批准,将其神主入祀于海门名宦祠。而海门现职官员,每年都要在特定日期举行仪式,带领士绅进行祭祀。明嘉靖时期,海门名宦祠供奉三位官员的神主,分别是北宋海门知县沈起、南宋丞相文天祥,明代海门知县裴绍宗。

乡贤祠,是将在外地为官颇有政绩的海门人或者在本地德高望重为示范表率者立祠奉祀乡贤。嘉靖时期,海门乡贤祠供奉了两位乡贤的神主,分别是明义士李润甫、明湖广郴州同知崔润。后又增加了明礼部右侍郎崔桐的神主。

名宦祠祭祀,属于国家祭祀体系的“祭祀先师”系列,由国家遣官祭祀,行少牢礼,入祀条件极为严格。嘉靖《海门县志》、万历《通州志》、康熙《通州志》等三部志书均记载海门名宦祠祀沈起、文天祥、裴绍宗三人,而乾隆《通州志》则称海门名宦祠祭祀沈起、裴绍宗、王炳等三人。

三、祭器与藏书

在文庙建筑中,往往建有祭器库。祭器也称礼器,是儒学祭祀必备的器具。根据邑人崔桐所撰《海门县志》中所列祭器名单来看,海门儒学祭器有祝板、铜笾豆、锡簠簋、铜爵、香炉、篚、羹碗、酒尊、酒勺、毛血盘、牲匣、牲卓、烛台、木盘等十四类。这些祭器,按质地可分为木、竹、陶、瓷、金属等类别;按使用范围和对象可分为视祭器、治祭物。有以下几种:1)祝板:木制器皿,用于书写祝文。2)笾:竹制器皿,用于盛果实、干肉、形盐、饼、糗、粉餈等。3)簠:金属器皿,用于盛黍稷。4)簋:金属器皿,用于盛稻梁。5)铜爵:金属器皿,大的用于温酒,小的用于饮酒。6)篚:多为竹编器皿,朱髹,用于盛帛。帛即丝织品,官制,每段长一丈八尺,旁织“礼神制帛”四字。7)羹碗:陶瓷或金属器皿,用于盛大羹。大羹,指就是不和五味(不加任何调料)的肉。8)尊:陶瓷或金属器皿,用于盛酒,也称彝。9)酒勺:金属器具,专门从尊中取酒注入爵中的工具。10)毛血盘:陶瓷或木制器皿,用于装牲血(毛血)。11)豆:木制或金属器皿。

明代海门县学的藏书目录,载于崔桐《嘉靖海门县志》。其目录为:四书大全、易经大全、书经大全、诗经大全、春秋大全、礼记大全(以上合称为《四书五经大全》,全书凡175卷)、性理大全(70卷)、通鉴节要、五伦书(62卷)、大诰三篇、孝顺事实、为善阴隲。

四、职官设置、学额

海门县学,设教谕一人,训导一人。教谕,掌文庙祭祀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县学教谕与训导一般都是由承宣布政使司指派,其品级在明代为不入流,清代则为八品。明清两代,海门县学教谕共有48人,训导则是57人。

48名教谕中,可考者有举人20名、贡生3名。57名训导中,可考者有举人6名、贡生2名。海门县学训导和教谕中,不乏品德高尚、认真负责的饱学之士。如明代成化年间的教谕刘棐“长古文词,循循善诱,士林颂之”。弘治年间教谕黄乾仁“持身严肃,虽盛暑必冠带以见诸生,尤勤于训迪”。嘉靖年间训导陈元佑“讲学明道,以敦伦为主,文艺次之,辨义利,严取予,又捐俸以置学田”。

历代政府对学官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洪武时期制定了学官考课法,主要考核其岁贡和科举人数。学官任期九年,在任期内生员考中举人数,府九人、州六人、县三人为最优等。若再考通经合格,即予升迁。考中举人少,即使通经合格,也不予升迁。考中举人很少或全无的为最差,通经考试又不合格的,则予以黜降。明清两朝,海门县学教谕、训导因教书育人有业绩得以升迁的不少。如万历年间的教谕方德懋升任九江府教授。正统年间的训导孙元肃升为王府长史。尤其是嘉靖年间的海门教谕王炳,他是入祀海门名宦祠的唯一一位教谕,邑志称其“存心慈厚,乐道人善,而阴覆其短,以故贤不肖皆乐从其教,长于春秋,文词力追古作者,仕至户部主事,祀邑之名宦祠”。

明代海门县学,录取生员人数由朝廷定额。核定“生员定额:廪膳生二十名,增广生二十名,附学生无定数”。岁、科两试成绩在一等前列的给以廪米,称廪膳生。对增加定额录入的称增广生,无廪米。以后又额外招生的称附学生。生员在学由提学官三年两考。第一考为岁考,分为六等。增广生员考试一等,若廪膳生有缺,可升为廪膳生员,附学生则补增广生。一二等有赏,三等不奖不罚,四等挞责,五等则廪、增递减一等,附学生降为青(布)衣,六等黜革。为参加乡试又进行科考,亦分为六等,三等以下不得参加乡试。

清顺治四年(1647),重新核定县学生员名额,海门县学的廪膳生和增广生名额均减为10人。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废县后,学额有所减少,后又增额。及至光绪年间,静海乡廪生学额为10人。据《通庠题名录》记载,清代海门县学(含静海乡)的文生员总数共1583人。这些生员除一部分走入仕途外,大部分还是回到民间。他们设塾授徒、普及儒家文化。

五、县学与海门科甲

作为县学,它的办学宗旨、教学内容以及各种规制完全服务于科举考试,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生员参加“乡试”,进而冲刺会试。自建县学以来,海门人文辈出、科甲不断。

海门历史上最早的科举记录,自北宋始。据元代张天永所撰《海门县修儒学记》记载:“宋大观中,上解试三名登辟雍,居上舍司选太守教官及考官皆被腆赏,其金榜皆被御笔添解十名,右文养士可谓勤矣”。南宋时期,海门邑人陆思古、陈士迈、叶应之、胡英、沈迈等五人考取进士。

明建文二年(1400),海门尹惟忠高中进士,开明代海门科举之先河。正德十二年(1517),海门崔桐殿试一甲第三名,为海门唯一取得三鼎甲功名之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静海李安考取二甲进士,为海门(静海)历史上最后一位进士。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海门县(含静海乡,不含海门厅)中文武进士者21人、文武举人94人、贡生369人。

纵观海门县科甲题名,大多出自李、成、崔、江、潘等几家名门望族。明清两代,海门李氏出现了2位进士、22位举人,62名贡生,尤其以“陇西堂义门李氏”为最。此家族为南宋名臣李庭芝后裔,自南宋末年占籍海门,耕读传家,被县志立传者达17人,李永常、李周、李开、李纪、李梁祖孙五人中举,三人官居御史而能言尽责,有司建“五桂三豸坊”予以表彰。这些为海门增添荣耀的人物,有谁不是从学宫起步走向科试考场的呢?应当说,他们取得的功名、他们的品格和建树,都是源自县学的教育和熏陶。

除了科第连绵以外,旧海门也是学人迭出、著述繁多。明代彭大翼的《山堂肆考》,煌煌240卷,备受后人推崇,被列入四库全书子部目录。明代崔桐的《东洲集》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目录。清代丁有煜的《双薇园集》和《与秋集》则被收入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此外还有李纪的《阳谷游草》、张成的《北海遗稿》、李庭槐的《麟经敷讲秘意》、彭大翱的《铜官傲吏集》等一百多种,内容旁及经史子集,对后世影响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