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民国第一县的《皋农》杂志

2017-12-11    

1995年的《如皋县志》记载:“如皋于东晋义熙置县,宋时为中下县,元至元年间升为上等县。民国时为一等县,与湖南邵阳同列为全国最大县。”正是这民国一等县,在民国时期确确实实也做出了与其身份相适应的事业,比如编辑出版《皋农》杂志。

《皋农》简历

《皋农》,16开本,初由如皋县县立农场编辑出版并发行,编辑部设于如皋掘港如皋县立农场,由如皋城内冒家巷精诚印刷社代印。民国19年(1930年)夏季出第一期后,因经济困难及人手过少,仅出一期而中辍。民国20年2月出第二期(棉作专号)、3月出第三期(植树专号),此后每月一册。6月下旬,奉江苏省农矿厅训令第4527号,如皋县县立农场改称如皋县农业改良场,故从第七期起,由如皋县农业改良场继续编辑出版并发行,出至二卷十一期,历时二载,出23册。至民国21年12月,因江苏省实业厅裁并建设厅后,如皋县农业改良场亦奉命结束,交县政府保管,听候改组。在此期间,诸事停顿,《皋农》亦不得不暂时休刊。民国22年10月,原如皋县农业改良场改组为如皋县建设局下属的如皋县农业推广所,如皋县农业推广所接续编辑出版发行《皋农》的各项工作。复刊号即为第三卷第一期(总第二十四期),仍由如皋精诚印刷社承印。《皋农》有时也编第Ⅹ卷第Ⅹ号,如第二卷第二号;第三卷第二号后,多编为第Ⅹ卷第Ⅹ号。《皋农》从民国24年1月出版的第五卷第一号起改由如皋新生印刷公司承印,个中情由在民国23年12月出版的第四卷第十二期末尾的“本刊启事”中就已经说得很明了:“本刊向由精诚印刷社代印,数年以来,尚能如期出版。惟最近两期,于上年十一月及本年一月送印,竟被其搁置五阅月之久,致劳阅者久盼,或函问,殊为抱憾!而本刊的损失,亦颇重大。自五卷起,拟另行设法,一号大概与本期同时送达。事非得已,伏希鉴谅!”在第五卷第三号的末尾,又刊登了一则“如皋县建设局启事”:“查本刊原系农业推广所主编,自本年九月农业推广所并归本局设课办理后,即自第五卷第九号起由本局接续编辑,其第三号至第八号亦由本局补印分送。此启。”(标点为笔者所加)因此,第五卷第三号(总第四十二期)变成了由如皋县建设局实业课出版。而笔者能见到的民国24年10月出版的第五卷第五号,出版单位已经改为如皋县建设局皋农月刊社,承印单位变成了如皋正大印刷社。同年,《皋农》杂志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受印刷局过户或结束的影响至愆期甚久,且有一些稿件因印刷局过户而遗失,致劳阅者感不卸接之苦,实际只出到第五卷第七号(总第四十五期)。民国25年1月出版的第六卷第一号(总第四十六期),承印单位为如皋正大印刷社;而笔者所见的第六卷第七号(总第五十二期)的印刷单位就变成了如皋快廉印刷所。民国25年10月出第六卷第九号(总第五十五期),十一月出第十一号(总第五十六号),不知是印刷错误还是编排错误?从第六卷第一号起,在封面的右上角增加了一排竖排小字“中华邮局特准挂号认为新闻纸类”。笔者所能见到的《皋农》只至民国26年2月出版的第七卷第二号(总第五十九期),既没能见到创刊号,也没有见到终刊号。笔者猜想,在如皋大地上生存了多年的《皋农》,是否也随着日寇铁蹄的到来,而跟国民政府一起远走他乡了呢?

为方便读者查阅,《皋农》在各卷出版发行后,择时编辑了《本刊第Ⅹ卷总目录》。《本刊第一卷总目录》刊登于第一卷第十二期,《本刊第二卷总目录》刊载于第三卷第一期,《本刊第三卷总目录》刊于第四卷第七号,因本人收藏有限,无从知道其它各卷总目录所刊期号。

刊物特色

《皋农》,作为一份部门工作管理业务刊物,既有时代特色,又有专业特色,而更多的是专业特色。刊物的栏目设置总体上分为:卷头语、特载、论著、演说、计划与方案、报告与调查、统计、法规(章则及规程)、史略、棉作、稻作、麦作、杂谷、肥料、畜牧、养蚕、园艺、养蜂、农具、病虫害、选种、林业(森林)、教育、合作、农村、渔业、所闻、大事记、参考资料、浅说、杂组(文)、歌谣与农谚、文艺、漫画、其他、编完以后等。

先说封面。《皋农》从诞生之时起,给我的印象就是务实。一、二卷时,其封面的体例大致为上部四分之一的版面印刊头,刊头部分又分为左中右三个方格,左边方格为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售价,中间为刊名、期号,印刷单位,右边为小号字“本期要目”。封面的刊头以下部分多为小字密排的类似于刊首语的文章,整个封面显得零乱、拥堵,不醒目。从第三卷第一期起,《皋农》似乎才真正有了自己的面孔,给人的感觉更加清新、明了。虽然仍然保留了民国期刊的总体格调,但封面不再有那些细小的文字,单单只是刊头和“本期要目”上下两个大的部分,字体都明显放大。上关部:顶部正中置孙中山先生椭圆镜像,两侧分别竖排“每月一期”“售洋二分”(第二卷第五期往前为“售洋壹分”);孙中山像下方手书《皋农》刊名,刊名下面是总期号和承印单位,右左横排卷号和期号。用一条横线将上下部分隔开,下半部是“本期要目”,自右至左竖排各要目,要目下边是手书的出版单位,下边一横线,线下出版日期。

《皋农》的创办,初始的目的,是报告如皋县县立农场的一些工作和介绍各种科学的种植方法给一般的农友,所以总体上是一本农业生产与经营指导的业务类、科技类的刊物,几乎没有多少政治性的内容。至民国20年5月18日,江苏省农矿厅因“各县农林蚕桑场,成立以来,名称既无限制,事业偏狭,难期普遍”之故,同时希望“推进整个农业”和“应农民之需要”,把原有的农林蚕桑场,改组为各县农业改良场,如皋县立农场奉令于六月下旬改组为如皋县农业改良场。改组后的如皋县农业改良场,事业范围扩大了几倍:原仅注重农作,改组后把农业调查事项规划进来,还增设渔业指导所一处,并且在育种方面也可以做一些较高深底事业,如当年开始进行棉作的系统育种工作为等等。因此,《皋农》的使命也相应地进行了一些扩展,从内容上来说虽然还不外乎工作动态和良种良法良技的介绍,但是更增加了各种的调查分析等内容。

综观手中各期《皋农》,其内容特色可以概括为:新、实、专、广。

新:指思想新、技术新、形式新、时效性强。思想新。不只是凭借自身的优势占有信息和知识,而是通过杂志,及时传递信息、普及知识。细细展读前后六、七卷几十期杂志,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人们已经相当规模地应用刊物专号特刊、举办大型农产品展览会、兴办农业合作社等方式来推进农业改良。技术新。《皋农》始终坚持科学种田的理念,将当时最先进的种田知识传播到如皋幅员辽阔的农村。如针对螟虫有可能危害本县的情况,在第六期及时登载了《除螟摘要》等文章,不仅是发现问题,而且及时教给解决问题的方法。形式新。《皋农》杂志登载内容除了一些比较专业、实用的知识文章外,还注重收集、登载一些与各期内容相配合的农谚、歌谣、歌曲等,以增强杂志的趣味性、可读性。如《重农歌》《养鸡月令歌》《耕牛歌》等。时效性强。如民国20年(1931年)七月洪水为灾,《皋农》第七期就发表了《多雨的七月》,九月份针对退水不迅速,加之受了运河溃堤的影响,入秋以后,河水暗涨,中低之田,麦种均不能下田的状况,为民请命,呈请县政府饬令掘港、苴镇、丰利三区区公所,于最短期间迅将沿海各坝及原开已闭之水口一律放开,放水入海,以使低田可以种麦等等。

实:指对如皋农业农村情况调查真实、农业推广贴近如皋农村实际、切合如皋农民所需、业务指导实实在在。如《大豫中乡利农信用合作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调查本县稻作归来以后》《中国蛋业前途的危机》。

专:是说这份《皋农》杂志,无论内容涵括多少,始终不离一个农字,始终没有忘记服务农业、农村、农民这个根本。

广:农、林、牧、蚕、渔无所不包,种、养、加、学、推样样兼顾。比如关于“加”,《皋农》里面提供了三篇相关的文章:《树记贝灰制造厂参观记》《怎样利用除虫菊制蚊烟香》《本局大豫垦区轧花厂章程》。为解决学校农技课教材之不足,《皋农》增加一些可供学校教学参考的农业方面的内容,如农歌、农谚以及一些简易的农作物生产知识等,并在第二卷第七期头版头条刊出了《本县乡村小学应备农业书籍的目录――寄乡村小学教师们》,第五卷第五号登载《一个热心农业推广的乡村小学校长来的信》等。同时《皋农》没有忘记作为一份刊物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极尽农业科技推广之能事的同时,还借助于刊物,加强对社会的教化与引导,先后登载了《望农友们注意卫生》《与友人论办理乡村教育书》《戒饮酒》《戒赌――希望大豫中乡农友们戒除恶习》《农民道德之商榷》等文章,同时为了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还先后连载了《读书杂记》《西畴闲话》《乡村故事》《田家乐(农民文艺选录)》《农夫》等,寓教于读、寓教于乐。

上世纪三十年代,正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刻,《皋农》也在第一时间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民国20年12月第一卷第十二期刊首刊发了《国难声中告农友》,发出“凡我国民在这样的情形下,应当热血卫国。卫国之道是什么?就是收回失地和力图自强。”的呼号。同时指出“图强是要个个人都负责地‘做人’――尤其是我们农人要:不守旧。受教育。利用科学,改进农业,以增进生产。要勤俭。”

主要编著

一般而言,创刊号关于刊物出版缘由、主管部门、编辑人员等方面的信息量最大,因没有见到《皋农》的创刊号,所以,只能从所存资料搜集。《皋农》的编著人员以本场人员为主,间有外来人员撰写的文章以及上级部门的政策资料。其中篇章较多的当为季云、王庭松、知非、孤叶、伧夫、郭明伦、王友柏、黄元祥等,为杂志撰稿的还有知日、洛夫、陈志开、冒兴汉、沈宗瀚、冯肇传、兆鱼、友声、松涛、徐绍阶等,查第五期“编完以后”知从第七期起由聘请的图书专家樊农子君担任编辑。但我总感觉知非似是主编或者执行编辑,同时也是主要撰稿人;王庭松应该也是场部工作人员,而且是技术指导员,同样是主要撰稿人。第一卷第七期的“编完以后”说:“本刊是由本场同人共同负责的,编者不过负收集与编排的责任而已。本刊发表的文字,似乎用不了各自署名,所以从本期起,也就不署名了。外来稿件除外,仍照投稿章程办理。”这一方面体现了《皋农》杂志编辑人员的高风亮节,另一方面却给读者留下了遗憾。

几点质疑

一是关于如皋农业管理机构

1995年一版一印的《如皋县志》对建国前的记载实地寥寥:“清代前,如皋无主管农业生产的机构。1930年,如皋县政府试办农业合作社,并设立如皋合作社指导局和如皋农业试验站。1936年建立省立棉作试验场,次年和农业试验站合并建立县棉种场,推广和提供少量新型种子。”个人觉得,这段记载不单单是不够翔实,而且与史实恐多有不符。

民国23年1月所出《皋农》第四卷第一号刊载有《本场简史》一文,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如皋农业推广所至当时的简历,表明推广所创立于民国5年。如皋农业推广所为如皋建设局所属单位,是不是可以作为当时的农业管理机构呢?

二是关于《皋农》的记载

查1995年的《如皋县志》和由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12月《南通市志》上均无对《皋农》的相关记载。从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看,当时《皋农》出版发行,编辑人员并不是作为一个封闭的内部资料来处理的,每期出版都主动发送基层各政府部门、学校等,并且与县外出有交流,能报送一些图书管理机构交换、留存。如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都能及时收到并编号保存。可是,在如皋这片热土上,艰辛耕耘多年,而且有过下属机构的存在,也组织过多次有一定规模的活动,怎么会音讯不留的呢?

三是关于编辑人员的去留

《皋农》的编辑人员,多是如皋县立农场(如皋农业改良场、如皋县农业推广所)的工作人员,而且多是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在编辑《皋农》时,似乎多是使用的笔名,与政治不能说没有联系,但并不应该有多少是革命的对象。这些人在抗日战争中及以后的去向应该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找到了这些人,就能挖掘出更多的历史故事,就能对《皋农》日后的故事有更多的了解。我们到哪里去找这些人呢?

《皋农》,作为民国第一县的一份农“姓”刊物,用它的努力曾经为如皋农业、农村的发展作出过一定的贡献,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如皋无愧于民国第一大县,所以理应成为人们关心、关注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