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清口水利枢纽遗产及其特点
中国大运河作为线性文化遗产,其遗产的分布具有点、线、面结合的特点。大运河清口水利枢纽位于旧时的黄、淮、运河交汇处,今淮安市区西侧的码头、杨庄一带。这个枢纽,作为大运河最重要的遗产点,横跨里运河、中运河、黄河故道、淮北盐河、洪泽湖区(含洪泽湖大堤、张福河等7条引河、窑河等),覆盖面积数百平方公里,其中又包含很多小的遗产“点”、遗产“线”。该枢纽从明万历六年(1578年)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前,一直是大运河沿线工程设施最多、遗产分布最广、国家投入最大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具有蓄清、刷黄、济运、保航的作用。黄河北徙以后,至1935年淮阴船闸投入运行以前,其设施的主体功能仍在发挥作用,服役的时间累计超过350年,而其中有些遗产点,甚至有宋元时期的遗存。大运河清口水利枢纽遗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密集性
清口核心区域,以今淮阴区码头镇陶闸村为中心,北界桂家塘北侧,东至杨庄活动坝和淮阴三线船闸以东,南到洪泽湖临湖堤与太平堆以南,西达中运河三百六十丈越堤和废黄河南岸七堡石工一线,面积大约在50平方公里左右(申遗划定的保护面积为10242公顷)。其外延部分,则在清口上下约30公里范围内,最大距离甚至接近100公里。
在这一范围内,除大运河河道本体外,属于清口水利枢纽组成部分的,还有洪泽湖大堤、淮阴双金闸、清江大闸等与清口枢纽并列作为“申遗”的遗产点3处。一个清口水利枢纽,就集中了大运河本体“申遗”的遗产点4处,这在大运河全线、包括隋唐宋大运河经过的8个省市之内找不到第二处。
此外,在清口地区,还有大运河“申遗”的遗产点1处――漕运总督公署遗址;有高家堰镇水铁犀(4头)、康熙御坝、顺黄坝、U字形河道、河道总督署花园――清晏园、王家营减水坝、漂母墓、琉球国京都通事郑文英墓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有甘罗城、韩信故里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约70处,有龙汪闸、三河闸历代石刻遗存、头坝、高埝接筑堤工碑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以及大小清口、大小清口城、三岔口、诸多运口、杨庄活动坝、诸多堤工、“侯二门”等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遗迹遗存50多处。
简单而言,清口上下平均每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至少1-2处运河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在清口中心区域,大体呈面状分布,稍远呈带状,最远处为点状。
(二)多样性
清《京杭大运河全图》江苏段(局部)
在清口水利枢纽涵盖的区域,运河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有闸、坝、堤、堰、运口、运道、祠庙、衙署、古城遗址等。
1.闸。清口最著名的闸,首推码头三闸,即惠济闸、通济闸、福兴闸。每闸又有正、越之分,所以,实为码头六闸。惠济闸又称头闸、天妃闸,是大运河上最著名的石闸,当时,在运河上流传这样一句话:“上有广源闸(北京),下有天妃闸(即淮阴头闸)。”天妃闸地处黄、淮、运河交汇处的咽喉,艰阻异常,清康熙、乾隆每次南巡,都经过这里,数次驻跸于此。除此之外,该区域内比较著名的闸,还有大运河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清江闸,以及仲庄闸、陶庄闸、杨庄闸、双金闸、新旧草闸,等等。
2.坝。坝是建筑在河工险要处、截住河流或巩固堤防的构筑物。清口地区黄、淮、运交汇,水流复杂,坝工建筑密集、种类繁多。历史文献中经常提到的有天妃坝、康熙御坝(挑黄坝)、顺黄坝、拦黄坝、御黄坝、束清坝、运口头二三坝、济运坝、王营减水坝等。
3.堤。指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高岸。清口上下黄、淮、运流经的地方,两岸都有堤防存在,有的地方甚至是纤堤、缕堤、遥堤、月堤、格堤、汰黄堤等多道堤防并存,形成复杂的河水约束体系。著名的有黄河两岸缕堤、遥堤(汰黄堤)、临清堤、临清束水堤、临湖堤、拦湖堤、拦河堤、张福口横堤、太平堤等。
4.堰。最著名的是高家堰,为挡洪泽湖水而建筑。此外还有临清堰、临黄堰等。
5.运口。包括南运口、北运口。南运口指的是由淮扬运河出入黄河或淮河的咽喉,因在黄河和淮河以南,故称南运口。又因淮扬运河有里运河之称,所以也称为里运口。最早的南运口是北宋时期的沙河运河口磨盘口。南运口在明清时期变化较大,有明永乐新庄运口、嘉靖三里沟运口、万历甘罗城南运口、清康熙七里闸运口、康熙旧大墩处运口、乾隆头坝处运口等。北运口指的是自清口清黄交汇后北上入黄河或中运河之口,中运河开凿后特指中运口。有仲庄运口、李家庄运口、杨庄运口等。
6.运道。即运河经行的航道。清口枢纽区运河历史悠久,遗留至今的运道错综复杂。最早的有韩信城至石家大塘的“隋炀河”遗址(尚有河床),有宋代的洪泽新河遗址,有清康熙二十六年中运河河道、康熙三十八年中运河河道、康熙七里闸河道、乾隆二年新河道等。
7.祠庙。清口祠庙众多,与运河和清口密切相关的,主要有求神庇佑的天妃庙(明正德年建)、河神庙、风神庙、大王庙、龙王庙、关帝庙等,以及为治理运河做出卓越贡献的大臣祠庙,如陈恭襄祠、陈潘二公祠、黎襄勤公祠、吴勤惠公祠、四公祠等。
8.河漕衙署。朝廷为治理清口地区的水运而设立的官署机构驻地。如漕运总督署、河道总督署等。
9.古城遗址。清口地区的古城堡,既是清口枢纽的重要依托,也是清口枢纽的重要地标。主要有春秋时期的淮阴故城遗址,东晋时期的荀羡淮阴城遗址、角城遗址,南北朝时期的两个吴城遗址、樊毅城遗址,隋唐时期的韩信城遗址,宋代的鹰城、八里庄城、大清口砖石城遗址,元代的清河土城遗址,以及明清时期的清江浦等。
(三)复杂性
清口的运河文化遗产纷繁复杂,错综相间,非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很难将其弄明白。
以惠济正闸为例。咸丰《清河县志》卷六《川渎》载:“原名新庄闸,又名天妃闸。旧在惠济祠后。明永乐中陈�u建。嘉靖中改移于南,名通济。万历六年(1578年),潘季驯又移甘罗城东。康熙十九年(1680年),又移烂泥浅之上,即七里旧闸,而改名惠济。四十年,复移建于旧运口之头草坝。雍正十年(1732年),移建七里沟,即今处。闸丑山未向,金门宽二丈四尺。乾隆十一年(1746年)、二十三年、四十年,嘉庆十五年(1810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皆拆修。闸上有升关坝,又有钳口坝,闸下有束水坝。吴廷桢《天妃闸诗》:‘断堰锁崔嵬,奔流下石隈。势吞淮甸尽,声撼海门开。水气晴吹雨,天风夕送雷。扣舷惊绝险,谁是济川才。’即此。按,惠济闸下张王庙前乃雍正年间运道。”可见,惠济正闸随着里运口的变化,时而北,时而南,时而东,位置前后变迁了数次,一直到乾隆二年才稳定至今处。
再以收束淮水以集中力量冲刷黄河,从而导致清口不断北移的束清坝为例。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建于风神庙前起,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移于平成台,四十四年移于惠济祠前,五十一年移于福神庵前以为御黄坝,以运口外兜水坝为束清坝,五十七年移于里、外河交界处所,嘉庆十年(1805年)又移建于运口之南挑清坝之外湖水会出之处。百年之间,移动竟达六次!
(四)典型性
清口枢纽地区的运河遗产,在京杭大运河全线文化遗产中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以木龙为例。据乾隆《淮安府志》卷六《河防》:“御坝下首木龙一架,乾隆四年(1739年)建,挑溜趋北岸;御坝上首木龙二架;王家庄木龙五架,乾隆五年、六年建设。”按,乾隆四年春,钦差大学士伯鄂巡视南河,相度清、黄交汇形势,拟于御坝之外添建大坝,挑溜北趋,并议疏浚陶庄引河。是年冬,总河高奏请用效力州同李炳条陈,试建木龙挑溜。奉旨准行。遂令李炳督造木龙,设王家庄等工。数年以来,黄溜中泓现行陶庄引河旧址,南岸头、二、三坝险工尽皆淤闭,诚良法也。李炳《木龙说》略云:‘木龙之制,创始于宋。史载,天禧五年(1021年),陈尧佐知滑州,以西北水坏,城无外御,横木条置水旁以护岸,谓之木龙。’曾巩为尧佐立传,具载木龙事。元贾鲁塞北河口,亦用木龙。其初法不传,今所建木龙用以挑截黄溜,辄能化险为平,且力能移河左右,惟其所指。”
可见,木龙是宋代开创的一种治水设施,后失传。到清代乾隆年间,在治理清口附近的黄河时,得以重新利用,获得了异常良好的效果。乾隆皇帝南巡时,就曾多次阅视木龙。
根据乾隆《淮安府志》的记载,木龙的位置,主要在小清口西南、今码头镇御坝村顺黄坝上。事实上,当地村民一直传说其地底下有木龙建筑,有的老人甚至能指出其大概位置所在。
1998年,御坝村村民在顺黄坝上建房时刨出一个木龙,保存完好。这对于我们研究木龙这一中国古代历史上特殊的水利工程设施提供了非常直观的第一手资料。
(五)系统性
大运河清口枢纽遗产分布密集、种类多样、错综复杂,很具典型性,同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其内在联系非常紧密。
譬如,咸丰《清河县志》“咸丰四年河口图”上,清口处有临清堰、塘河、临清涵洞、御黄坝、临黄涵洞、草闸、新草闸、临黄堰等名称,看似异常复杂。其实,只要理解了道光四年(1824年)实行的倒塘灌运法,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所谓倒塘灌运,是在运河汇黄河口门处建御黄坝(即新御黄坝),在临近淮河口门处建临清堰。建草闸于御黄坝外的钳口坝,又于钳口坝外两边筑直堰,中筑拦堰,曰临黄堰。这样,在御黄坝与临清堰之间,形成塘河。塘河宽大,可容数百只、上千只漕船,既是船行通道,又是船只的停泊场地。在黄河水位较高时,南来船只开临清堰入塘,再闭临清堰,待塘内水位与黄河水位相平时,开御黄坝出船;北来船只由临黄堰入塘,堵闭后开临清堰,出船入运河。为进一步调剂塘河与塘河外的黄河、淮河之水,后来又建设了临清、临黄二涵洞。
咸丰《清河县志》的道光七年河口图、道光十八年河口图的二图标示说得明白:“嘉庆十六年,于新御黄坝之南添筑御黄二坝。道光四年,高堰失事,借黄济运河道胶浅,于是创为倒塘之法。于新御黄坝外筑东西纤堤,就钳口坝建草闸一座,以为运口。闸外浅滩两岸又筑堰戗,中建土坝,曰临黄堰。惠济祠后筑钳口坝,曰临清堰。坝闸中间之河,曰塘河。重漕渡黄,先堵草闸并闸外土堰,挽重船进塘,继堵拦清堰,即放临黄堰闸。如此轮转灌放,约八日即竣一塘,空重相循,虽亦借黄济运,而较为通变矣。” “道光十年,于塘内添挑一河,名曰替河,互相灌放。虑清、黄相平,草闸底淤,不能制跌,乃于东岸逼近窑汪处所建涵洞一座,为泄清落底之计。又虑黄水过高,不敢启放,乃于草闸东偏建涵洞一座,为引黄抬水之计。十五年,各添建一座,并随时添做马牙、蟹钳等坝,益臻周备矣。”
淮安清口水利枢纽大运河遗产具有密集性、多样性、复杂性、典型性、系统性等五个显著特点,弥足珍贵且面广量大,对它进行切实保护与合理利用,更是任重而道远。
- 上一篇:扬州圩村文化初探
- 下一篇:明清四部著名小说作者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