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60年前高二适引发了惊动毛泽东的文坛辩战

2025-02-18    

IMG_256

高二适


高二适(1903—1977),1903年2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兴泰镇小甸址村(新中国成立前属江苏东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原名锡璜,更名二适,字适父,号舒凫、舒父、麻铁道人、高亭主人等。高二适存诗数百首,著有《兰亭序真伪驳议》《〈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新定急就章及考证》《刘梦得集校录》《柳河东集讲疏》以及多部《书法作品集》。


1965夏,国内文化界掀起一场关于《兰亭序》真伪的大辩论。这场辩论由郭沫若和高二适挑头,毛主席直接参与,从书法界跨越到历史、考古、文学界,最终引发整个文化界的参与,参与这次辩论的学者与官员的级别之高,跨越时间之长,影响之大,堪称是一场史诗级别的世纪大辩论。


草圣


高二适一生精研文史、书法。书法博涉诸家,诸体兼备,尤精章草。继承自史游、张芝、皇象以来章草高古凝重的书风,又充分吸取二王今草飞动跌宕的气势,形成了以章为体、以今为用、以狂草而统领风神的诸体融合。晚年独创“狂草新体”,以章草筑基,参王羲之、张旭、孙过庭、宋克诸家,融真行、章、今、狂草于一炉。有当代“草圣”之称,与胡小石、林散之、萧娴并称为“金陵四老”,与黄宾虹、白蕉、李志敏合称“20世纪文人书法四大家”。


IMG_258

高二适狂草作品(图片源自搜狗百科)


章士钊先生致毛泽东主席信中说:“兹有江南高生二适,巍然一硕书也。专攻章草,颇有发明,自作草亦见功力,兴酣时并窥得我公笔意,想公将自浏览而喜。”


高二适对草书的毕生追求及艺术成就,使他成为现代帖学复苏的骁将,当代帖学发展的先驱。以《南都帖》为代表的“狂草新体”作品不仅直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书坛的“手札体”书风,也已经影响并正在启发后辈的草书艺术创造。


IMG_259

高二适狂草作品——《南都帖》(图片源自新浪新闻)


1974年,已过古稀之年的高二适在自己的诗作《湖州鹿毫笔歌》中有云:“我兹泼墨满江南,章今草狂夙所谙。”写出了一代草圣傲岸不羁、狂放自负的浪漫情怀。


诗豪


高二适长期钻研古典诗歌,他的诗深得杜甫之沉郁,刘禹锡之豪雄,柳宗元之简古,亦受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奇崛生峭风格的影响。高二适尤其仰佩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雄浑悲壮”。


郑逸梅先生在其《艺林散叶》中说:“高二适以诗自负,所谓二适者,高适第二也”。章士钊先生推许其诗为“天下一高”。


袁行霈先生说:“高二适的诗沉郁而不颓唐,豪雄而不粗率,简古而不枯涩,奇拙而不险怪。从他的诗里可以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出蜀稀闻子规鸟,

回乡初见杜鹃花。

一声肠断溱湖水,

何事将归不问家。

——高二适《北归溱潼道上闻子规》


高二适《南飞帖》

喜闻孤桐老人飞抵香港作诗奉候

消息传来宙合清,大鹏南去独飞鸣。

老人胸有万邱壑,寰海天元厌甲兵。

广厦每怀工部愿,辞宗更乞柳州盟。

知公对客胡床语,未忘门生扞百城。


舒凫稿

此诗将国内外少有晓澈处,

吾料章老必为搔首耳。


兰亭论辩

高二适为人刚正谨严,奖掖后学,堪称一代宗师。1965年在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下,就《兰亭序》的真伪与郭沫若先生展开学术争鸣,声振士林,影响深远。章士钊誉之为“天下一高”,熊秉明先生题联“书风激荡,人品峥嵘”。


兰亭论辩是新中国以来书法史上的一次关于《兰亭集序》真伪的讨论。传世至今的《兰亭序》摹本,为中国楷书书法之珍品。千余年来,人无问言,独至清末,广东书家李文田对此疑问丛生,断言“文尚难信,何有文于字”,晋人书法不应脱离汉魏隶书,所以《兰亭序》不可能是王羲之书,却并未引起注意。


IMG_262

左:郭沫若  右:高二适


1965年,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论文《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后又在《光明日报》上连载。他的观点基本上认为《兰亭集序》是假的,不仅从书法上来讲有问题,就是从文章上来讲也有问题。郭沫若的文章,引起了学术界的震动。南京市文史馆馆员高二适写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称郭沫若此说为“惊心动魄之论”。


高二适引证有关文献资料和法帖资料,认为“《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高二适先将文章寄给报刊,但未被刊用。他又将文章寄给章士钊,希望得到章士钊的支持和帮助。


IMG_263

IMG_264

致章士钊“兰亭论辩”手稿 1965 泰州高二适纪念馆藏

章士钊写信将文章转呈毛泽东主席。毛泽东致信郭沫若“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 

行严先生:


各信及指要下部,都已收到,已经读过一遍,还想读一遍。上部也还想再读一遍。另有友人也想读。大问题是唯物主义史观问题,即主要是阶级斗争问题。但此事不能求之于世界观已经固定之老先生们,故不必改动。嗣后历史学者可能批评你这一点,请你要有精神准备,不怕人家批评。又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证实。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柳文上部,盼即寄来。


敬颂康吉。

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七月十八日。

IMG_265

IMG_266

IMG_267

IMG_268

IMG_269

毛泽东与郭沫若信


1965年7月23日,高二适的《〈兰亭序〉的真伪驳议》在《光明日报》发表,1965年第7期《文物》还发表了高二适文章的手稿影印全文。此后,启功、李长路、章士钊、高二适等名家都对《兰亭序》真伪问题公开论辩,双方各执其理,这就是著名的“兰亭论辨”。


IMG_271

高二适《〈兰亭序〉的真伪再驳议》手稿


1973年,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兰亭论辨》一书,将郭沫若等十余篇主伪的文章划归唯物主义范畴,编入此书上册,将高二适、章士钊、商承祚三人主真的文章划归唯心主义范畴,编入此书下册。迄于今日,由《兰亭序》引发的疑案,仍聚讼纷纭,难有定论。由此,“兰亭辩论”被文化界列为“20世纪美术三大事件之一”。


高二适纪念馆


高二适最为世所推重、为人所景仰的不仅是其书翰诗文学养,更是他高洁的文化人品与坦荡的学术风骨。1977年春天,高二适病逝于南京。在南京江浦区求雨山上,有高二适、林散之、胡小石、萧娴“金陵四老”的各一座纪念馆;在姜堰运盐河、姜黄河交汇处的古渡口有高二适纪念馆;在他的出生地小甸址,建有高二适纪念碑、高二适广场、高二适塑像。


IMG_273

姜堰区高二纪念馆(图片源自搜狗百科)


姜堰区的高二适纪念馆旧馆建于1996年,中式庭院建筑,清代建筑风格。2001年2月18日在姜堰市人民公园开馆。馆内藏有高二适遗墨、遗物、批注书籍以及名人名家的题赠,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雕塑家、南京大学雕塑研究所所长吴为山教授创作的高二适全身铜像竖立馆院之中。2001年8月,高二适纪念馆被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28日,纪念“兰亭论辩”40周年暨中国(泰州)高二适书法艺术高层论坛在高二适纪念馆开幕。


IMG_274

高二适故居


高二适故居位于姜堰区溱潼镇小溱湖巷7号,是一座封闭式的院落,明清建筑风格,青砖小瓦,保存完好。2010年4月开馆,门楣上“高二适故居”匾额由著名学者冯其庸题写。高二适故居原为高二适岳父的私家住宅。高二适经常在岳父家的子规楼小住,闭门读书,在溱潼期间与当地名士多有唱和,留下了许多墨宝。房间内陈列着高二适写的《兰亭序的真伪驳议》全文和部分原稿复印件,以及高二适与郭沫若关于《兰亭序》真伪的笔墨官司中的有关书信。


IMG_275

姜堰区美术馆


2015年,姜堰区整合高二适纪念馆等文化资源,启动姜堰区美术馆项目。2021年10月21日,姜堰区美术馆开馆。姜堰区美术馆融高二适纪念馆于一体。高二适纪念馆新馆总建筑面积8580平方米,藏有高二适等名家作品300多件。2023年是高二适先生诞辰120周年。4月28日上午,姜堰区举办高二适纪念馆新馆开馆典礼暨高二适铜像揭幕仪式,举办“纪念高二适先生诞辰120周年——姜堰高二适纪念馆新馆开馆典礼暨馆藏作品及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表达对高二适先生最深情的缅怀以及对姜堰文化事业最有力的支持。


2023年5月26日,国家文物局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其中书画类作品代表作不准出境158人,高二适上榜。


IMG_276

高二适:录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


2024年7月23日,泰州市姜堰区史志办公室以“‘天下一高’——走进‘当代草圣’高二适”为主题,举办记忆泰州讲堂姜堰专场活动。邀请高二适纪念馆馆长郁胜天,讲述高二适的人品艺德、学术精神、诗风遗韵与书法创新,欣赏高二适纪念馆馆藏诗文书法作品。


IMG_277


高二适纪念馆向泰州市姜堰区史志办赠送《高二适手札(典藏版)》。该手札为高二适诞辰110周年时,江苏美术出版社与南京求雨山高二适纪念馆、姜堰高二适纪念馆联合,精选馆藏精品,并集结遴选民间收藏合编而成。分为上下两卷,辑录作品约200余幅,大多为高二适晚年翰墨。


IMG_278

图片源自网络


2024年8—9月,《百年巨匠・书法篇》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新疆卫视、黑龙江卫视、宁夏卫视、山西卫视、陕西卫视、青海卫视、云南卫视、河南卫视等20多家卫视和地方频道,“学习强国”平台、人民网、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视听”APP、爱奇艺、优酷、腾讯、哔哩哔哩、搜狐等新媒体播出。该书法篇聚焦马一浮、高二适、郑诵先三位中国书法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细述他们取得的辉煌成就,讲述巨匠背后的故事,弘扬蕴藏其中的创造智慧和创新精神,展现20世纪中国巨匠的风采。


高二适先生不随人俯仰的学术精神、勇于探索的艺术理念、厚积薄发的治学方法、自由创造的人格精神、特立独行的生命情怀厚重了当代社会文化底蕴。


作者:窦银芳

IMG_281

窦银芳,泰州市姜堰区史志办公室副主任、泰州市姜堰区档案馆副馆长。编纂出版发行13卷《姜堰年鉴》,参与《溱潼镇志》《张甸镇志》《白米镇志》《小杨村志》《河横村志》《西陈庄村志》《宫伦村志》《姜堰水利志》等志书评审。在省、市、区级杂志发表《刍议档案的网络服务》《创新编纂理念 提高年鉴质量》《刍议年鉴编辑审稿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姜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述略》《关于年鉴稿件撰写工作的问题和对策》《大事记的编写》《浅谈年鉴稿件撰写规范》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