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邹家华同志父亲邹韬奋,在江苏的光辉足迹!

2025-02-18    

IMG_256

邹家华同志遗像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经济建设战线、国防工业战线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邹家华同志,因病于2025年2月16日23时4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邹家华出生于1926年,在工程技术领域有深厚造诣,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后赴苏联留学,获得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他长期从事机械工业的管理和领导工作,为中国工业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邹家华的父亲邹韬奋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和政治家,对邹家华的成长和价值观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邹家华曾特别撰写《我的父亲邹韬奋》一文(上下滑动查看全文),回忆父亲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品质。


我的父亲邹韬奋

邹家华


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人,但韬奋精神是伟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伟大,包含着他诚挚而广大的爱。他不仅爱家人,爱朋友和同仁,更爱他的祖国和人民。


他作为家长和父亲,是非常爱家庭爱孩子的,不论工作多忙,他总要抽点时间和孩子玩。每天晚饭之后,他总要逗我们玩一阵子,才去他的工作室工作,这成了他生活中重要的内容。有一次嘉骊(邹韬奋幼女——编者注)趴在地上哭闹,怎么劝她也不行,于是,父亲也伏在地板上陪她假装哭,一直到孩子破涕为笑。天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父亲对儿女的教育的确有他的独特之处。那时,家里除了一日三餐,母亲在生活细节方面主张对孩子严一些,她不让孩子们吃零食,也不赞同给我们零用钱。而父亲则不一样,他主张给孩子们一些零用钱,可以让我们随时买些学习需要的东西,因为他认为这样做,可以培养我们独立生活的习惯和能力。我想,这和他多年在外独立闯生活,早早自立很有关系。 


他对儿女在学业和精神方面的培养,尤其注意。有一次,晚上嘉骝回家啼哭,父亲一问,知道是因为嘉骝古文背不出来,被老师责打。他不但不责怪孩子,反而认为老师体罚没有道理;所以,他连晚饭都没顾上吃,立刻到学校对老师提意见。我想,这可能和他清明的民主作风有关。还有一件事让我难忘,当年他第一次流亡到英国,收到我们从国内寄的家信,知道我病了,而且病得厉害,父亲因此三个晚上没有睡觉。他对亲人的爱是深沉而诚挚的。


“推母爱以爱我民族与人群”,是父亲的思想。这种爱,直接表现在他对工作和事业的爱,那是投入了他几乎全部精力的。“竭诚为读者服务”,就是他内心最真诚的想法,这句话至今镌刻在三联书店的墙壁上。


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办好一个刊物,他曾说“要使读者看一篇得一篇的益处,每篇看完了都觉得事件不是白费的。”他主张:“用最生动、最经济的笔法写出来。要使两三千字的短文所包含的精义,敌得过别人两三万字作品。”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他从确定刊物的方针,到组稿,到编辑定稿,一直到最后出版付印,乃至发行,他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与心血。他除了在文字内容上投入精力,刊物和书店的经营和人员管理他也是殚精竭虑,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而在这些工作当中,他又培养了不少青年一辈。 


在培养和管理的过程中,他把对同仁的关爱,对事业的热爱都倾注其中。许多青年人在生活书店的过程中,在他的以身作则和严格要求下,迅速成长起来。以至于在那个时期,全国出版界、新闻界的不少骨干人物都是从生活书店走出来的。


当然,最能体现他的爱之诚挚与广大的,就是他对民族和祖国的爱。他说:“中国人的浴血抗战,抵御日帝国主义的侵略,为的当然是要抢救我们的祖宗所遗留下来的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祖国,和千万世子孙的福利。只就这一点说,已经值得我们牺牲一切,为我们的祖国而苦斗。”他从日常的工作入手,从他擅长的领域出发,一篇文章,一件事情地,他把他热爱的工作,与民族解放紧密联系起来,与争取人民民主、促进社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他曾说:我们这一群傻子的这一个组织,所以要挖空心思来尽量使它合理化,目的却不是仅仅为着我们自己,我们要利用这样的比较合理的组织,希望能对社会有更切实的贡献。”“我们这班傻子把自己看作一个准备为文化事业冲锋陷阵的一个小小军队,我们愿以至诚热血,追随社会大众向着光明的前途迈进!”


父亲自小受的虽然是封建的旧式教育,在他初期从事的社会活动中,也带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色彩;但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以及传播到国民党统治区的毛泽东著作,使父亲逐渐认清了中国革命的前途,认清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理,从而找到了前进方向。 


在父亲人生的最后时间里,他的病情日趋严重,疼痛难忍,每天靠打止痛针维持。尽管如此,他还是强忍病痛继续在病床上写作。重病期间,他仍“心怀祖国,眷念同胞”。用他自己的话说:“以仅有一点微薄的能力,提着那支秃笔和黑暗势力作艰苦的抗斗,为民族和大众的光明前途尽一部分的推动工作……”


父亲因为有这样一种对人民对祖国的大爱,才会有坚定的行动,有贯穿一生的坚持,有广大的胸怀。当年,他们“七君子”获释出狱后,在群众欢迎会上,父亲当场题词:“个人没有胜利,只有民族解放是真正的胜利。”也因此,他才是伟大的爱国者。


邹韬奋一生创办、主编过六刊一报,堪称我国进步新闻出版事业的一面旗帜,被周恩来称为“出版事业模范”。以范长江、邹韬奋命名的长江韬奋奖已成为我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抗日战争时期,邹韬奋曾在江苏多地停留,激发了江苏民众的爱国热情,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IMG_259

1933年邹韬奋全家在万宜坊54号家门口合影


“七君子”事件,苏州蒙冤


1936年5月,邹韬奋与沈钧儒等爱国志士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在上海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呼吁全国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他们的行动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烈支持和响应,却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极度恐慌和仇视。11月23日凌晨,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的罪名,在上海将邹韬奋、沈钧儒、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时、史良和沙千里七位救国会领导人逮捕,即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


IMG_260

七君子,右一为邹韬奋


随后,七人被移送至苏州的江苏省高等法院羁押。在狱中,邹韬奋等人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但他们始终坚贞不屈,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与国民党当局进行斗争。邹韬奋在狱中依然笔耕不辍,完成了《经历》《读书偶译》等著作,记录下自己的思想历程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他在《经历》中写道:“我个人的经历,是和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民族解放运动密切相关的。”这些著作不仅是他个人的精神财富,更是激励着无数爱国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精神武器。


“七君子事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和抗议,各界人士纷纷谴责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要求立即释放七君子。宋庆龄、何香凝等社会名流发起“救国入狱运动”,表示愿意与七君子一同坐牢,以抗议国民党的非法行径。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国民党政府被迫于1937年7月31日将七君子释放。


辗转苏中,宣传抗日


1942年,在周恩来的建议下,邹韬奋抱病从广东出发,经武汉、上海,突破敌、伪、顽的层层封锁,辗转来到苏中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此时的邹韬奋,经历了“七君子事件”的牢狱之灾,又因不满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而愤然辞去参政员之职,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决心。


IMG_261

邹韬奋


在苏中期间,邹韬奋多次发表抗日演说。他的演讲内容新颖、词锋犀利,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大后方的黑暗,热情地赞扬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热情和英勇斗争精神,极大地鼓舞了苏中军民的抗日士气。1942年11月底,在苏中二地委、二专署及军分区司令部驻地,他向各界人士发表演说,鼓励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抗日。两日后,在县长杨天华就职典礼上,他再次发表抗日演说,从蒋介石、孔祥熙谈到顾祝同、戴季陶,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听众们屏息静听,心中的抗日火焰越烧越旺。


1942年12月26日,邹韬奋来到现通州区兴仁镇温桥村,站在银杏树下,为各界人士和青年学生进行了演讲,他勉励各界人士要加强团结,同学们要努力学习,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国,相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从那时起,在南通大地开始广为流传着这一场“银杏树下的演讲”,而这里,也成了兴仁人民世代留存的红色记忆。


IMG_262

邹韬奋南通“银杏树下的演讲”遗址


如今,南通的濠河景区矗立着邹韬奋的雕像,他的目光远眺前方,仿佛在诉说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在兴仁镇温桥村,邹韬奋演讲处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众多市民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


深入群众,探索发展


在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期间,邹韬奋深入群众,与各界人士广泛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状况。他不仅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还主动走访当地的农民、工人、学生等,倾听他们的心声,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群众感受到他的真诚和关怀,都愿意与他分享自己的故事。


IMG_263

邹韬奋


在与根据地军民的相处中,邹韬奋对根据地建设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看到了根据地在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民主政治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也意识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他认为,根据地的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根据地的主人。同时,他也建议加强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为抗战胜利和根据地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邹韬奋还对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他认为,民主政治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在根据地,他看到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等民主制度的实施,深感欣慰。他在与当地干部群众的交流中,积极宣传民主思想,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民主政治建设,为根据地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东台县许墩乡,他参加了民主乡选工作,亲眼看见了农民群众投票选举乡长的全过程。他感慨地说:“农民群众能投票选举乡长,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做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创举,也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IMG_264

受伤时的邹韬奋


邹韬奋与江苏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历史。他的足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江苏这片土地上,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