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云翱:国清寺遗址:从开发商手中抢回的重大考古发现
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
主讲内容
掘港国清寺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浙江天台宗座主行满和尚见掘港环居于大海之中,处于“淮南楚尾海西头”,地势险要又屡遭兵患,民生艰难,心生善念,便不畏艰辛,募化资金,采集木石,建起一座寺庙,“取名国清,以镇疆土”。掘港国清寺与天台山祖庭同名,规模宏大,蔚为壮观。
随日本第十三次遣唐使来过如东的,有史上称为“入唐八家”的园仁、常晓、园行三位,其中园仁于掘港首次登陆,并在国清寺拜谒佛祖,访问僧侣,半月有余。其所著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有“掘港庭沿海村”“村内有国清寺”“闻道扬州掘港难过”等内容,多次提及掘港国清寺。
在中日佛教交流史上,国清寺是一个传奇。它是佛教进入中国后开创的第一个流派——天台宗的祖庭,取名自隋炀帝“寺若成,国则清”的期许。到了唐代,称为国清寺的寺庙只有两个,一个在天台山祖庭,一个就在如东掘港。
圆仁在记述运盐河时写道:“掘沟宽二丈余,直流无曲,是即隋炀帝所掘矣。”故当时通泰所产食盐即由掘港亭经如皋至扬州湾头的运盐河内运。圆仁在华近十年,游学长安、五台山等地,足迹遍及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诸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用古汉语写成,共四卷,是中日之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记述,是世界三大游记之一,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南宋乾道七年(1171),泰州知州徐子寅兴工修筑海提,自海安旧场起,东接洋口、环港、长沙至掘港。再从掘港国清寺外围折向西至花子街以西三公里的九总桥(古岸头)。因官府修筑,俗名皇岸。又因西接范公堤,人们亦以范公堤相称。因修筑海堤,联通了东西,方便了交通,加强了交流,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咸淳五年(1269),两淮制置使李庭芝主持开凿串场河。从运盐河立发桥进口,贯通丰利、马塘、掘港三场,出丁堰仍会于运盐河,串场河的贯通,推动了当时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使掘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运盐河一号桥
2015年6月,贺云翱教授率领江苏“海上丝绸之路”课题组来到如东调研。幸运地找到唐宋国清寺遗址,并且在国家和省文物局及如东县委的支持下,从2018年到2020年进行了3年发掘工作,发现了国清寺遗址的建筑遗存、陶瓷器物等,确认了这个重要遗址的存在。这项发现确定了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也引起了日、韩两国学者的注意。
他第一次走到国清寺遗址现场,发现了掘港国清寺遗址地表保存一口古井及残存部分唐宋时期瓷片。当时,遗址所在地已经拆迁,土地正在开发。为了挽救考古资源,贺教授多方奔走进行争取,2017年9月,南京大学对国清寺遗址地块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已发现国清寺遗址建筑基址、路面遗迹、护寺古河道,出土唐代莲花纹瓦当、筒瓦、滴水等建筑构件和瓷器近两千余件,还有大量陶、瓷片,其时代为晚唐至清代,还有部分宋代“国清”、“方丈”“僧”“国”“库司专用”等一批墨书款瓷器,及钱币、造像、法物、茶具等佛寺宗教活动和生活用品。
国清寺出土文物
这里还得提一个插曲。当年去做考古发掘的时候,国清寺遗址所在的这块土地已经卖给了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我们在如东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把它给“抢”了回来,并完成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这期间跟开发单位也进行了很多艰苦的交涉,可以说是非常不容易。
掘港国清寺遗址的发现,反映了9世纪时期中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所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历史,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的重要见证地和遗产点;掘港国清寺遗址是遣唐使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地,也是日本第十三批遣唐使相关的近海唯一一处明确可指的文化遗产,是目前唯一见证日本遣唐使在中国的考古遗迹,也是联系日本、东海、黄海、掘港、运盐河、大运河及扬州乃至长安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线路的重要节点,具有重要的国际性意义。掘港国清寺遗址也是南通及江苏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标志性遗迹,具有重大的科学、历史、文化价值,在当代“一带一路”倡议中也具有不可代替的重大人文价值和发展价值。
掘港国清寺遗址公园
- 上一篇:燕宪俊:彭城七里:徐州老城的文化脊梁
- 下一篇:张福贵:宿迁:从多灾多难到因水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