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影音江苏 >>> 方志大讲堂

贺云翱:徐州泉山的名人文化 | 江苏方志大讲堂

2025-05-14    

主讲人


IMG_257


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决策咨询基地·江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和首席专家,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


主讲内容


一、徐州泉山名人文化的地缘问题探讨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中出类拔萃的人我们称之“名人”。名人的产生也离不开地缘环境和时代机缘。徐州泉山区是徐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徐州的名人也就是泉山区的名人。


IMG_262


一个地方名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地缘优势,容易吸引和积聚人才;二是有良好家风,重视教育与自我奋斗;三是时代的呼唤、推动和提供机遇;四是具有良好社会环境,鼓励创新与自由以及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五是地域珍惜名人文化的传统和人才之间的砥砺、互动、合作等。这些原因在徐州和泉山的历史上都存在过。


“人缘”与“地缘”密不可分,徐州及泉山区的名人及其文化离不开徐州的地缘。“徐州”在地缘上有以下几个特征:



IMG_263


一,在宏观上,它处于中国东部南-北、东-西的“门户”位置上,是夷-夏文明与长江-黄河文明的结合部(如有“北国锁钥”“南国重镇”“九省通衢”等地缘评价)。


二,它处于淮河重要支流“泗水”与黄河重要支流“汴水”(蒗荡渠——汳水——获水)交汇之处,即水运孔道处,号称“汴泗交汇”,也是后来黄河夺汴、夺泗后与元明清时代“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孔道处。


IMG_264


三,它处于近现代南-北津浦——东-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点上,即处于古代南-北大运河和东-西“丝绸之路”(“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并延续到当代国家东部交通大动脉的空间交汇点上。这也是它今天能够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新亚欧大陆桥”沿线骨干城市的原理所在。


四,它在中华文明诞生期(大彭国——徐国)、楚汉文明建立期(秦——汉转型枢纽之地和政治中心)、汉唐之际(中华民族重要融合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近代国家命运决战时期等,都展现了独特的战略性地缘与人缘价值及地位。


一个地方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泉山区也不例外。检索泉山区的“名人”,五千年间可谓层出不穷,时间关系,我们只能择要而谈。通览历史,泉山区的“名人”有几个高峰期。


一是文明初创期,以彭祖、季札等为代表;

二是亡秦兴汉期,以楚王熊心、刘邦、项羽、张良、范增、虞姬、王陵母等为中心;

三是两汉多民族国家统一期,以刘解忧、张道陵等为代表;

四是汉—唐之际期,以北魏彭城王元勰为代表;

五是唐—宋期,以关盼盼、白居易、苏东坡、陈师道、张天骥等为代表;

六是明清期,以王竑、潘季训、万崇德、万寿祺等为代表。


这些人物,有的出生于古代彭城或徐州地域,有的为一度任职或流寓徐州,但是他们都曾经在历史上与泉山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都在今天的泉山区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当代泉山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宝贵财富。


IMG_265

IMG_266

考古发现的徐州汉代城墙


二、徐州泉山的名人文化

徐州泉山区的历史名人首先得从“彭祖”及“大彭国”说起。彭祖也是徐州的第一名人。今天,在泉山区还有“彭祖园”作为“彭祖文化”的展示地、传承地。


1、关于彭祖其人,有许多学者做过研究,可阅读的论文和著作有多篇、部。总体印象是:


(1)彭祖(彭铿、篯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圣贤人物。他是“大彭国”的开创者,大约生活在尧、舜时期,被尧帝封为大彭国君,史书上说他活了七百岁或者八百岁,这当然不可能。有学者认为“大彭国”从立国到灭国共有800年左右,可能古人把大彭国的立国时长当成彭祖的年龄了。


IMG_269

IMG_270

泉山下圆墩遗址展示馆


目前,中国考古界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证明大约在4500年前左右的“尧、舜”时期,国家文明已经诞生。


徐州区域早在8000年前就有农业文明,将来在徐州地下发现“大彭国”遗存,也是完全可能的。今天,在徐州主城的泉山区还有4500年前的下圆墩新石器遗址,从某个侧面证明古大彭国的存在是极有可能的。


IMG_271


(2)彭祖是“大彭国”开创人,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中国烹饪之祖;又是养生之宗,长寿之星,气功大师;还是著名的道家、仙家人物。


(3)彭祖的历史故事散见于先秦文献,包括《竹书纪年》《论语》《天问》《世本》《国语》《庄子》《荀子》《吕氏春秋》;也见于秦汉以后的文献,如《史记》《大戴礼》《列子》《淮南子》《抱朴子》《神仙传》《水经注》《本草纲目》等,应该有着坚实的历史文献基础。


IMG_272

彭祖


彭祖作为徐州泉山区的第一历史名人,在4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彭祖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形态(彭祖井、彭祖庙等)和精神文化形态(膳食文化、养生文化、中医药文化、节庆文化以及其他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等)。


IMG_273


此外,徐州作为全国“彭氏”和“钱氏”族群的发源地,“彭祖文化”还包括彭氏、钱氏寻根文化,有学者统计,“彭祖文化”至少涉及到12省27个地市,是一个宏大的“宗亲文化”体系。


IMG_274


2、从战国中期到西汉建立,徐州成为“楚文化”或“楚文明”复兴的中心城市之一,尤其是从公元前208年开始到公元前202年的6年间,在中国历史从秦王朝到汉王朝的转化过程中,徐州(彭城)是真正的亡秦建汉的决策地、政治中心地。


其中在泉山区留下历史印记的著名人物有楚王熊心、西楚霸王项羽以及虞姬、汉高祖刘邦、谋士范增和张良等。


秦朝(前221—前207年)对统一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施政过猛,导致民怨沸腾,被称为“暴秦”,立朝十五年而亡。而推翻秦朝的导火索,是公元前209年7月发生的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本来这次反秦起义与彭城并没有关系,但是秦二世元年(前209年)6月,在年已70多岁的居巢人范增的提议下,起义军的军事领袖项梁在薛县决定拥立原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并被大家接受,楚怀王初都盱眙。


前208年9月,项梁因轻敌而被秦将章邯打败战死,楚怀王立即把都城从盱眙迁到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协调统筹了群龙无首的各支反秦力量。由此,彭城在“大彭国”之后再次迎来了它的最重要时代,开启了灭秦建汉的辉煌历史篇章。


IMG_275


这一时期的彭城,从楚怀王到西楚霸王,以及作为刘、项决战地,真正成为灭秦兴汉的历史转折“大本营”。


泉山区与项羽、刘邦等相关的历史遗迹,主要有公元前205年刘、项“彭城大战”的主战场----云龙山、泰山、奎山一带。


《史记·项羽本纪》载,前205年,刘邦趁项羽离开彭城北上打击齐国田荣之时,四月,以项羽杀害义帝为理由发兵56万攻楚,“汉(兵)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璧东睢水上”。


为此,明代万历年间的《徐州志》说,今泉山区境泰山脚下有古迹“迷刘城”,“其境有迷刘城。相传汉高祖与项羽战,汉兵大溃,一时不知帝之所在,因迷其处”。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泉山区还有虞姬生活过的古迹。


公元前204年,刘邦、陈平以反间计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君臣关系,项羽中计,范增患病去世,前203年十二月,刘邦军队于垓下包围项羽军,项羽大败,于乌江自刎,楚汉之争终于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


前202年2月,刘邦称帝,定国号为汉。彭城,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性责任。


IMG_276


3、季札与季札挂剑台


泉山区有古迹“季札挂剑台”,此台与历史上徐国国君及吴国著名人物季札有关。季札是春秋时期的吴国政治家,贤明博学,吴王寿梦少子,封于延陵(今丹阳境内),后又封州来(今安徽凤台),称“延州来季子”。父寿梦及兄诸樊多次欲立他为王,均辞让。屡次代表吴国出使中原诸国,以才学获得列国美评。


一次他出使途中路过徐国,徐国国君见季子的佩剑而十分羡慕,季子因为要出使上国,不便把佩剑赠送给徐君,但心里却暗暗默许,等到季子出使晋国返回,再次路过徐国时,徐君惜已去世,于是,季子为兑现心许,解下宝剑挂在徐君的墓前树上。徐国人为此赞美季子“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IMG_277


“季札挂剑”故事体现了季子信守承诺、心存仁义、雍容高尚的贵族精神,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赞美季子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


“季札挂剑”的故事在司马迁的《史记》和刘向(刘子政)的《新序》中都有记载,而刘向正是西汉彭城人,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在自己的书中收录这一故事,说明当时这一故事在彭城一带是有流传的。


IMG_278


《苏东坡全集》卷七十四中还说“刘向墓”就在徐州城外,可能位于王陵母墓附近。


4、与泉山有关的两位楚、汉优秀女性:王陵母与解忧公主。


王陵母,王陵是沛县人,原为县中豪强,楚王熊心布局楚兵灭秦战事时,他也聚集千余人在南阳一带活动。后刘邦从巴蜀、汉中起兵还击项羽时,王陵带领队伍投奔汉王。当时项羽在彭城为招降王陵,抓来了王陵母亲,想让其母与王陵派来的使者说降王陵,王陵母亲在送别王陵来使时私下告知,要求王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说完竟“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


IMG_279


后来王陵听从母训,随刘邦平定天下,被高祖封为安国侯,任右丞相。


王陵母亲为让儿子忠心跟随汉王,不惜牺牲生命,古人视为贤母。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的山东嘉祥武梁祠中有一块画像石,在一老年妇女像旁就有“王陵母”的题榜。


IMG_280

今泉山区云龙湖畔有“王陵母”的文化遗迹。


解忧公主,是西汉汉武帝(前140年开始即位)时期执行“和亲”国策最为成功的一位“和亲公主”。她本是在彭城的楚国王刘戊的孙女。


“和亲”是中国古代处理中原政权与周边民族政权关系的一种政策手段。它开始于西汉初年,当时国势较弱,在与北方匈奴民族的对抗中处于不利地位,谋士刘(娄)敬向皇帝刘邦提出这一建议,目的是让“和亲公主”为匈奴王单于生子,这样下一代单于因为与汉朝皇室有了血缘关系而不至于再次发生战争。


IMG_281

解忧桥


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解忧公主出塞,直到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才回到长安,她在乌孙生活了整整半个世纪,为西汉政府解决匈奴问题及治理西域做出了非凡贡献。有学者总结说,西汉王朝于公元前60年建“西域都护府”,标志汉对西域正式全面实施主权;公元前52年,呼韩邪单于归汉,实现了汉匈和解。这两大事件都与解忧公主在乌孙及在西域开展的活动有密切关系。


解忧在乌孙期间,壮大了乌孙内亲汉势力,并及时掌握匈奴及西域情势,多次向汉朝廷(宣帝、昭帝)时上书,及时推动汉朝廷准确出兵反击匈奴,使武帝联姻乌孙“断匈奴右臂”的战略计划得以实现。经本始二年(前72年)、本始三年(前71年)两次战役,匈奴饱受打击,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而在此过程中,解忧公主的努力和乌孙的军事配合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IMG_282

解忧桥


直到今天,新疆伊犁地区还广泛流传着解忧公主和细君公主这两位汉家和亲公主的美丽故事,2000多年来,两位公主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共同的亲情纽带和文化使者,她们历史贡献流芳不绝。


5、以唐代名媛关盼盼为中心的“燕子楼”的故事


在徐州泉山区境内的云龙湖不仅风光优美,而且名人文化丰厚。其中有一座名叫“燕子楼”的建筑,它与唐代徐州名媛关盼盼有关,而以关盼盼为中心,又形成了包括唐代白居易、张仲素,宋代苏东坡、陈师道、贺铸、陈荐、秦少游、黄裳、文天祥,元代萨都剌,明代薛瑄、何乔新、阎尔梅、钱谦益等历代著名诗人吟咏“燕子楼”及关盼盼事迹的文学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泉山女性名人文化。


IMG_283

燕子楼


张仲素为关盼盼所作的《燕子楼》三首:


(一)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二)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已十年。


(三)

适看鸿雁洛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白居易和张仲素诗三首:


(一)

满床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二)

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三)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IMG_284


关盼盼为张愔守节以报知遇之恩的爱情故事,经白居易、张仲素的诗文传播使得徐州名胜“燕子楼”也分外有名,特别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重阳节后写出《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词中有“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句,对关盼盼的命运表示了无限的同情。


6、宋代徐州名人文化:以苏东坡先生为中心


东坡先生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书法家、思想家之一。近年来,社会上出现“苏东坡热”,可见其魅力之大。


东坡先生于宋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到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任徐州刺史,在网络咨询后说,他在徐州主政近两年时间,主要业绩有六个方面:


①治理水患,包括筑造长948丈的东南护城长堤,阻止洪水对徐州城的侵袭;

②兴建黄楼,成为徐州的重要地标;

③发展经济,包括开发白土镇煤矿,促进冶铁业发展;

④亲民勤政,与百姓同甘共苦,如在云龙山西麓的“放鹤亭”与山民对饮;在“百步洪”急流中与渔夫同舟戏水等;

⑤文学创作,许多作品描绘了徐州风光,抒发个人对徐州的美好感情和人生哲理,有的成为千古名篇,如《放鹤亭记》,《百步洪二首》等。

⑥团结士人,他在徐州广邀天下名士,增强士人群体情感联系,推进文化发展。


IMG_285

云龙山


东坡先生在泉山区形成的“名人文化”俯拾皆是,如云龙山上的“放鹤亭”、“东坡石床”;“黄茅冈”;泗水故道(故黄河)上“百步洪”;“萃墨亭”;“苏堤路”;云龙湖上的“苏公塔”等,就是著名的“云龙湖”也包含着当年东坡先生的宏愿


IMG_286


宋代徐州与今天泉山相关的名人还有号称“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1052—1101年)。现泉山区“彭祖园”中有陈师道的雕像。


陈师道为北宋彭城县人,他诗文成就卓著,人品高尚,《宋史·文苑传》说他“高介有节,安贫乐道”,他创立了诗体“后山体”,为“江西诗派”三位诗宗之一,北宋时被列入“苏门六君子”(黄庭坚、陈师道、秦观、晁补之、张耒、李廌)。他曾任徐州州学教授等职,明代时与韩愈、苏轼、杨时一起被供奉于徐州四贤祠(现云龙书院内)中。


现代学者认为陈师道的诗学主张是:重内轻外的创作灵感触发;学赡用变的创作手法;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念;反奇主真的美学追求。他的诗歌品格为宋诗风格的形成有一定贡献。


7、明代王竑和潘季驯:以赈灾、治河为中心的名人


IMG_287


徐州城市的产生离不开泗水,可以说“泗水”是徐州的母亲河。泗水在徐州城北接入古蒗荡渠——汳水——获水,这一河流即后来的“汴水”,唐代诗人白居易写“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讲的就是在徐州入泗的“汴水”。


从远古时代到北宋,泗水和古汴水都是一条自然运输河流,地位十分重要,徐州的战略地位也离不开它们的支撑。但是从南宋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冬天起,因金兵南下,北宋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导致黄河进入泗水(黄河入泗最早一次发生在公元前168年;公元983年,河决滑州,“东南至彭城界入于淮”,但是时间都不长),成为黄河全面夺泗夺淮之先声,引起多次水灾。


宋元以后有关苏北、苏中水患导致的灾难文献记载甚多,有“死徙流亡,难以计数”、“白骨成堆”、“田庐尽没”、“尸骸遍野”、“幼男稚女称斤而卖”、“极望萧条无一民”,民众悲苦“惨不忍言”等等。


特别是从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开始,黄河多股分流入淮的局面大体结束,“南流故道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作为汴、泗(黄河、运河)交汇的徐州,成为水灾频发城市。


清咸丰五年黄河北徙之后,留下的仍是大片的黄泛区,水系紊乱,土地贫瘠,城市规模小而且市面萧条,乡村困苦,民人穷厄,文化落后。与汉、唐、北宋时代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运动过程中,徐州在明代出现了两位与赈灾、治黄有关的重要名人。


IMG_288

王竑


王竑(1413—1488),是明代杰出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徐州的结缘是明景泰二年(1451年)十一月,当时他被任命为漕运总督,“治通州至徐州运河”。


在他任职期间,正是徐州一带灾害严重之时,景泰三年“淮、徐大饥,死者相籍”。六月,“河决沙湾白码头七十丈。八月,徐州、济宁间平地水高一丈,民居尽没”。“景泰四年冬十一月戊辰至明年孟春,山东、河南、浙江、直隶、淮、徐大雪数尺……人畜冻死万计”。


王竑面对严重灾情,主动承担政治风险,积极利用位于今徐州泉山区境内的国家粮仓“广运仓”储粮迅速救灾。据学者研究,王竑在赈灾中救活185万余人,安置救济从其他地方流入的饥民10600多家,依明代的《国朝典汇》记载,全活人口实际达229万多人,间接救活的民众约有500多万人。救灾中,他还给74000多家发放耕牛和种子,使5500家复业。他本人因救灾忧劳过度,“头发尽白”。


王竑的赈灾业绩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民为邦本”、力行“仁政”的优良文化,这种优良传统文化也是徐州泉山名人文化的宝贵内涵。


IMG_289

潘季驯


和王竑这位赈灾“京官”可以媲美的另一位徐州泉山名人是明代有“治河能吏第一人”之誉的潘季驯(1521—1595年)。


潘季驯先生在1565年到1592年的28年间,曾4次担任总理河道的职务,其中有12年时间专门治理黄河。


他不仅精通治河业务,建树极重,而且勤政廉政,彪炳史册,被清朝名家胡渭先生誉为“百余年来治河之善,卒未有如潘公者”。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徐州大水难排,水利大臣潘季驯奉命莅临徐州治水。当时,徐州城西南石狗湖(今云龙湖前身)汇集南山诸水,容易倒灌城内,加重水患。


IMG_290

玉带河


石狗湖西南有一“玉带河”,潘季驯决定疏浚玉带河入石狗湖,并在湖北岸造坝拦水,建闸控水,让洪水从徐州外城河一“排水沟”流入濉河再进洪泽湖。为使排洪顺畅,潘季驯决定将这条“排水沟”拓宽加深,他在《河防一览》中说,“创凿魁山(即奎山)支河一道”“河经魁山,故名魁河”,并绘有地图。今天,泉山区的“奎河”由此诞生。潘季驯主持开凿奎河时,他已是70岁的老人。


当时,魁山支河(奎河)开通后,徐州城积水得以排泄,给城市带来福祉。


IMG_291


8、万崇德先生和“奎山塔”


徐州泉山区境有一“奎山”,山不高,但因地处城南,东邻古泗水即明清时代的黄河,是水、陆交通要道所在,故同治《徐州府治》将它和夹黄河而立的骆驼山之间称为“徐州门户”。奎山的“奎”有星宿之意,奎星为二十八宿中的吉祥之星,又主文章、文运、功名,所以古代有“奎星点状元”之说。


IMG_292


奎星、娄星正在上古“徐州”分野,元代傅汝励说“纳纳提封,徐当其中,奎、娄之方,白羊之宫,何以襟带,唯徐最雄”。奎山由此成为徐州分野“天人合一”的重要象征。


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年),徐州人万崇德决定在奎山上建一“奎山塔”,此前的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他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举人,可能他还希望在举业上有更大作为,于是发愿营造奎山塔,使“奎主文章”的佛塔能够助他夺得“五经之魁”。此塔营建前后花了5年时间,到1606年落成,巧合的是,这一年万崇德也金榜题名中了进士。此后不久,万崇德到京城做了“监察御史”。


IMG_293


奎山塔建成后,一直是徐州的文化地标,在许多诗文和图绘中均有显著地位及很高美誉。


1922年前后,奎山塔冠坠落,1966年八、九月间,奎山塔竟然被拆除了。不过,迄今塔址仍存,仍然是泉山区重要的名人文化遗产,而且重建“奎山塔”的呼吁也一直未断。


近代以来,泉山区也有不少名人在此活动,如晚清湖广总督张亮基、当代著名书画家李可染先生等均为泉山区留下重要文化遗迹。


IMG_294

淮海战役纪念馆


特别要指出的是,位于泉山区境的汉画像石博物馆、淮海战役纪念馆等,不仅保存着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而且每年都会迎接国内外诸多嘉宾,可谓是名人荟萃之地。


IMG_295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发展者,优秀人才更是民族之瑰宝,当倍加珍惜。


纵览徐州泉山历代名人和名人文化,他们或者开创历史,为中华文明建功立业;或者著书作文,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宝库添光加彩;或者造福乡梓,为区域及城市发展作出不朽贡献;或者以高风亮节屹立历史沧海,他们的人格魅力辉耀千古。


来源:江苏方志大讲堂第1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