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年鉴趋同论
随着新编地方志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年鉴事业的蓬勃兴起,使广大方志、年鉴工作者更加关注方志和年鉴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笔者认为方志与年鉴尽管起源不同,体例存在一定的差别,叙事时限不一样,但它们二者却是殊途同归,二者正朝一个方向发展,日趋紧密,难舍难分。加强方志、年鉴趋同论的研究,对加快方志编纂进度,提高年鉴编纂质量,以及拓宽加深方志学、年鉴学的研究领域都大有裨益。
一、殊途同归
从起源看,方志起源于中国,“它是在兼收了春秋国别史、地理书和地图特点的基础上,随着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逐步完备起来的。”①至赵宋而体例始备②。宋元时期发展较快,明清为鼎盛时期,民国因之。方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目前保存的8000余种地方志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
现代意义的年鉴则起源于欧洲,至少在13世纪中已有年鉴,它是由古老的历书演变而来。最早的一部年鉴则是1380年由英国人编纂出版。年鉴犹如百科全书一样,均出现在外国。我国古代没有百科全书,也没有年鉴,只有与百科全书相类似的类书和与年鉴有着近源关系的方志。年鉴在我国出现较晚,始于清同治三年(1864)③,它是清朝后期“西学东渐”的结果。如果说在古代方志与年鉴因起源不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话,那么到了现在,这种差异已经越来越小,只有一定形式的差别而无内容及本质差别。不同的来源并没有使之日趋两极分化,而正朝一个方向发展。
从定义看,方志和年鉴的定义很多。方志是记载某一地方的“地理、历史、风俗、教育、物产、人物等情况的书④”。年鉴是“汇集截至出版为止(着重最近一年)的各方面或某一方面的情况等资料的参考书⑤”。这样看来,方志与年鉴,特别是地方志(别于部门志、专业志)和地方综合年鉴从记载的内容看,二者之间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它们都是全面地记载一个地方一个行业的全面情况,只不过是方志是综合多年的资料而记述,年鉴则是综合一年的资料而记述。
从书的形式和使用价值上看,方志和年鉴都是工具书,又都是史书,地方志和地方年鉴又都可以视为地方百科全书。现在一般研究者多认为方志和年鉴的区别就在于方志是史书,年鉴是工具书,这是片面的,过于强调哪一点都是不对的。
就书的性质来看,方志和年鉴均为史书。方志尽管有资治、教化、存史、辅政等各种功能,但它仍为“史之别裁”、“史之一体”、“史之流也”。年鉴也是史册,它是一年一部的地方志,地方年鉴是地方编年史,是地方志一年的横断面和资料长编,而地方志则是地方年鉴的缩写和汇编本,如果说地方志是地方百科全书,那么年鉴则是编年体的百科全书。
关于方志对年鉴的依赖关系、年鉴对续志的作用,黎锦熙先生在1938年撰写的《方志今议)一书中指出:《城固年鉴》即编修县志的基础,它是县志的资料“长编”。还指出:“有此‘长篇’,即县志之基已奠,只须益以沿革考证,而损其繁称琐录而已。年鉴之用仍须存于方志之中;规制即陈,续修亦易,且可逐年添附,无烦重举也。”真是远见卓识,论断颇有见地。
就体例来看,方志与年鉴是没有本质区别的。方志体例的要求主要是分门别类,即横分门类,纵述历史,无论是篇章节目体的方志,还是类目体(有人称条目体,不确)的传统方志都是这样,特别是类目体的方志与条目体的年鉴就更无区别了。即使是篇章节目体的方志,它的一二级类目与年鉴一二级类目也都是基本一致的。
从内容上看,年鉴和方志一样,是“科学的资料书”,“是一部朴实严谨的资料汇编”,“尽管它不是一部科学理论著作,但它究竟还是一部科学文献。”年鉴也是如此,如不过份强调它是工具书的话,它则是把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各个领域重要进展的情况全面地、分门别类地汇集起来的资料性连续出版物。
如果说年鉴与方志有区别的话只是在时间上。年鉴的时间性、连续性较强,年鉴必须按年编写,一年一本,而方志则可若干年编写一次,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方志编写的周期也正在缩短,封建社会要求60年续建一次志,民国时期则要求30年续修一次,我国本届修志的第一部县志《呼玛县志》出版不到10年,1990年就已经编辑出版了续志。
在记述方法上,年鉴偏于一般的记述,方志则偏于著述,在编写目的上,年鉴首先是立足现实,用现实资料,为现实服务。其次是完成存史和为续志积累资料的任务,而方志则首先是总结历史,以历史资料总结经验,揭示规律,资治当今,辅政地方,以垂久远。
综上所述,方志和年鉴没有本质的区别,正可谓殊途同归,殊源同流,正朝着一个方向发展。
二、势所必然
方志与年鉴向着同一趋势发展,是地方志办的长期工作任务所决定。方志与年鉴特别是地方综合年鉴不但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又绝大多数为各级地方志办所编,地方志办除编写相应的地方志外,还要编写地方年鉴,这在《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为下届续修志书积累资料,编辑出版地方年鉴、概况,及时向地方领导机关提供参考资料。”编纂地方性综合年鉴本来就是各地修志机构分内之事。正是由于这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由修志机构承担年鉴的编纂,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从已出版的市县志的市县来看,凡是把编写地方年鉴当成志办长期工作的任务单位,也都较好地完成了地方年鉴的编纂和出版。
方志和年鉴向着同一趋势发展,是地方志编纂工作的现状所迫。本届修志由于准备不充分,实践经验不够,领导体制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得力,经费不足,资料限制等原因,很少有三五年编成者,一般都需要七八年甚至10来年时间。本届志书下限一般都到1985年,适当延一点的也只到1990年,待志书出版之后少则六七年,有的甚至已10来年。当前必须努力改变这种现状,把方志和年鉴编纂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改变这种还历史陈帐打历史白条的现象。而要改变这种现象也必须对地方志这种传统的信息载体“进行改革和创新,并找到一种弥补方志不足的信息载体,以做到以快对快,以变应变,以活求活,这就是编辑地方综合性年鉴,否则它就有被历史淘汰的危险⑧。”
三、趋同刍议
方志与年鉴既然是殊途同归,而且向着同一趋势发展又是大势所趋,那么在当前如何因势利导,使方志、年鉴事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采长补短,则是我们进行年鉴和方志研究的重要内容。
使年鉴、方志工作制度化。各地方志办,特别是市县办,一般均为常设机构。常设机构就应有长期的工作任务。年鉴则是完成这种任务的最好形式,《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中既然已把编写年鉴工作当成地方志办的一项工作任务,我们就应创造条件努力去完成,树立年鉴意识和为续志做好长期准备的自觉性,坚持“每年搞年鉴,五年一综合,十五年一续志。”
方志、年鉴的篇目设置、门类划分要力求在较长的时间内相对的稳定,而且二者之间也应尽量趋于一致。这样既可以把年鉴作为连接地方志的桥梁,又可以把地方综合年鉴作为地方志生命的延续,既有利于年鉴的连续性、方志资料的完整性,更有利于现实资料的查找,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续志。
精炼方志类目、年鉴条目。方志篇、章、节、目的标题即类目标题比较精炼,这是方志的优良传统,而年鉴的条目特别是三级条目因多采用一事一目,或以事由标目的方法,有些条目标题过长。努力精炼方志类目、年鉴条目是使两者向统一趋势发展的有效手段。
注意编制索引。目前编制方志与年鉴索引的甚少。依笔者所见,编制方志索引比编制年鉴的索引更为重要,这里因为方志记述内容多,叙事时限长,信息存储量大。编好方志、年鉴索引,增加文献资料的利用频率,并为今后续志打下了基础。
利用好电子计算机。利用电子计算机编纂方志与年鉴,现在不少部门已经实行,但还不能普遍。鉴于目前地方财政拮据,每个地方都一年编一本年鉴公开出版确实有一定的困难,这些地方可以将编好的年鉴存储于电子计算机之中,过若干年一综合,则为续志节省了时间、人力和物力。
参考文献:
①来新夏主编《方志学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②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叙例》,中华书局,1962年8月第一版。
③《海关中外贸易年刊》
④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⑥朱一清:《文史工具书及其使用方法》,中华书局,1979年。
⑦胡乔木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⑧郦家驹:《地方志和年鉴》,《年鉴工作与研究》第一辑。
- 上一篇:《咸淳毗陵志》的修纂与流传
- 下一篇:对乡镇年鉴编纂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