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资料为续志利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根据国家规定,今后每隔20年左右志书要续修一次。而首届修志工作结束后,各地不失时机编纂的地方综合性年鉴,将成为续修志书重要的资料基础。除了按续志篇目要求对年鉴资料进行排比加以充分利用外,续志在利用年鉴资料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资料的鉴别。资料的鉴别是修志最必需的基础工作。从理论上讲,年鉴所提供的信息,一般来源于政府部门,准确、可靠,具有权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年鉴编辑工作的重点是提供最新信息资料。为达到时效性要求,必须当年编辑,当年出版,尽量缩短编辑出版周期。由于追求快捷加上编纂经验不足,各部门统计口径不一致等原因,年鉴某些条目内容中很难不出现误差。在利用这类资料时就需要我们运用逻辑分析和正确推理的方法,分析资料的可靠性。发现矛盾,小心求证核实。人名、单位、地名要核对全称,重大事件要确定起因、实情和影响。数据要与统计部门公布的相吻合,计量单位、统计口径和统计范围要一致等等。志书是“一方之信史”,要确保资料正确、可靠,要尽量避免不准确的资料流入志书之中而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
2.资料的取舍和补遗。志书侧重存史,年鉴侧重时效,一方面,年鉴刊载的信息面广量大,贴近时代,贴近市场,自然不可能件件为修志所用,即使在年度内较有影响的事件,也可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失去存史的意义。志书讲究信息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力求通过分析、运用积淀后的信息来反映事物本质。利用资料过程中必须对年鉴的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另一方面,对续志所需要的,而年鉴中记载不全、有所缺漏的内容,则必须收集补充。如“名胜古迹”等一些必须入志而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内容,年鉴往往没有具体记载,或只在记载相关类目时偶有涉及。又如,大多数年鉴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缺乏记载,在“商业”、“工业”等目中也很少看到个体、私营企业的基本情况,而这也是志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另外,有的内容年鉴记载得不够充分,缺少一些基本数据。之所以出现这些缺漏,一是由于年鉴本身的性质决定它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行行不缺,线线不断;二是由于框架设计时考虑不周,有些内容无法归入;三是由于分部门组稿,搜集全行业资料有难度;四是由于编辑过程中的疏漏;等等。只有看到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补齐所需资料,续修志书才能顺利进行。
3.运用年鉴资料要加强著述性。年鉴受编年体的局限,无法对同内容的信息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纵向反映事物发展变化轨迹。年鉴信息独立成条,高度密集,横向看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缺乏有深度的分析,不能给人认识上的直接启示。志书在运用信息分析挖掘资料内容时强调著述性,追求精与深,重点记述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事物发展的过程及志书下限时的基本状况,从而达到彰明因果的目的。在数字的运用上,年鉴注重横断面,实录年度数字。志书除实录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年度数字外,还要通过数字的纵横比较来反映事物整体发展的变化趋势和阶段性特点。这些都要求修志工作者运用年鉴资料时必须对资料有较高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对局部性的资料作全局性的把握,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加强著述性,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 上一篇:《支那省别全志》间谍文献论
- 下一篇:我的启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