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我的启蒙老师

2015-01-08    

        2014年三四月间,我赴深圳探亲,每周必读的《晶报》放在桌上,那天是4月3日,翻到人文增刊栏目,一个醒目的标题映入眼帘:“追忆来新夏先生”,作者阿滢。我十分愕然,来老师去世了,是真的吗?随即经报社打电话探问,得到阿滢先生的肯定答复,并告知来老师家的电话。那一整天我的脑海里不时地浮现出三十二年前在苏州举办的全国第一期方志研究班上的学习情景和来新夏老师的身影,以及他对我的关怀……

踏上征途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掀起盛世修志的热潮,我被阴差阳错地推上浪尖,成为皖北商贸重镇——蚌埠市的一名女史官,由省推荐去苏州方志研究班学习。1982年5月8日,我踏上南去的火车,很快到了苏州站。出了站就见到一个陌生而又亲切的牌子 :“地方志研究班”,接站的同志和车子早已等候,汽车直接开到了地区招待所,全体学员就住在那里。这个研究班是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委托南开大学历史系和江苏师范学院举办的全国第一期地方志研究班,参加学习的是华东地区六省(山东、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福建)一市(上海)共计159人。研究班10号正式开学,在江苏师范学院大礼堂举行的开学仪式热烈而隆重。中国地方史志协会领导梁寒冰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领导出席了会议并发言,着重讲了办班的宗旨、意义,并预祝办班成功。会上宣布了研究班的领导组织成员:

        领导小组组长:许符实(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

        副组长:张梦日(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副主任、苏州历史学会会长)

        来新夏(南开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南开大学分校图书馆学专业主任,中国地方史志协会理事)

        下设两个组:

        教学组:组长来新夏

        副组长吴奈夫(江苏师院历史系讲师,苏州历史学会秘书长)、陆振岳(江苏师院历史系讲师、苏州地方史研究室)

        总务组:组长李宪庆(南开大学历史系办公室主任)

       副组长胡振民、闻立鼎(均为江苏师院历史系工作人员。

       会议结束时全体人员合影,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纪念。

胜读十年

       开学后的第二天即进入紧张的学习阶段。第一堂启蒙课就是来新夏老师上的。他可是来自著名的南开学府啊!他衣着朴素,面带微笑介绍了自己,他以研究班领导、教学组长的身份,首先讲了这次办班的目的,分析了当前的修志形势,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方志、方志学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并强调我们要继承发扬修志的优良传统,编修新一代方志,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担当等等。一堂课下来,对我们这些未接触过方志的人来说,似一副催化剂,又像听到了临战前的鼓声,心中有些燥动,也有些隐隐的不安。

         第三天,老师们排山倒海般的讲课开始了。共有九位老师,如吴奈夫、金召祥(江苏师院)、周春元(贵阳师院)、傅贵九(南开大学)、林衍经(安徽大学)、邸富生(辽宁师院)、陈明猶(宁夏大学)、林正秋(杭州师院)、季士家(江苏社科院)等。他们均是各院校的历史系老师,并从事地方史志的研究。基本上一天一课,老师们分别就方志的起源和发展、方志学的形成和研究,编纂新方志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方法等系统而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有关知识,内容丰富,专业性很强。我们白天听讲,晚上按省分组讨论,我们安徽组带队是省志办资料征集处负责人欧阳发,他和我们一起先复习当天的讲课内容,核对笔记(因我们有些同志对讲课中的一些方志名称、概念不太清楚,加上有的老师地方口音重,听不太懂,而讲课的油印稿是后发的),然后谈感受。为了检查讲课的效果,来新夏老师和吴奈夫老师还分别到各小组听取意见。有一次来老师就来到我们安徽小组参加讨论。在谈到如何编修方志问题时,我发言认为:修志必须是政府行为,要向全市人民发安民告示,并要大力地宣传群众等,他听后十分赞同,给予肯定。还有一次他召集了各组部分同志座谈会,主要征求对讲稿的意见,我也去参加了。大家一致肯定讲课内容的同时,提出如要使讲稿成为系统的教材,还应再统一篇目,删繁补缺,并希望最好能尽快问世等。来老师很认真地听了大家的想法,并表示一定按照同志们在讨论中提的意见和要求,进一步组织修改并尽快出版,以满足各地修志人员的迫切需求。

        十多天的授课很快结束,我们的收获是满满的,特别是对我这个未涉足过这一领域的方志盲来说,无疑是为我打开了通向修志的大门,在我面前尽现的是绚丽夺目的地方志画卷,它的内涵是那么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生命力又是那么顽强旺盛、永不止息,我感到身上的担子太重太重,我能担负起这一继往开来的重任吗?修志对我们这个城市来说可是一张白纸啊!

        20天的学习既紧张又丰富多彩,研究班组织了一次到灵岩山采风,还有两天由各组自行安排。我们安徽组的同志集体到无锡游览一次,然后又用一天时间参观了苏州的名胜古迹。我个人则利用中午、傍晚休息时间去看了苏州的街市风貌。最有意思的是有一个晚上研究班还组织全体学员去听了一次苏州评弹,这对我们中的一些北方人来说,虽然一句都听不懂,为了礼貌也只好坚持到底。

        在这20天中,来自六省一市的同志们朝夕相处,同堂共读,虽叫不出名字,但面孔都有点熟悉,大家见面都点点头。要分别了,还真有点舍不得,一位来自山东的同志以他那齐鲁的豪放给老师、同学、招待所同志都写了热情洋溢的佳作,代表了我们全体学员的心声。我把底稿全部收集来,一直珍藏着。

        临结业前,我到办公室去见来新夏和吴奈夫两位老师。向他们告别,感谢他们为我们提供了这次极好的学习机会,再次征求他们对我们下一步修志工作的意见,并请他们留言纪念,他们欣然命笔。来新夏老师的题词为:

        编史修志,知人论世,为千秋大业。班昭成一代之史,孙乔领一方之志。后来居上,拭目以待。

       八二年五月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在姑苏举办研究班,蚌埠市志办负责人孙乔同志与焉。因思汉有班昭以一女子而续成汉书,获誉学林,但以女子修志者尚无,孙乔同志后来居上,开女子修志新居,思之兴奋,临别书赠孙乔同志。

        来新夏82.5.28

        注:来老师的题字可能因为这次来参加研究班学习的女同志不多,六省一市只有9名(山东l人,安徽6人,福建l人,其它地区1人),而具体负责一个地区修志的只我一人。

不负重望

        研究班学习结束后,我们回到了工作岗位,按照老师的讲课要求,事先制定了修志工作计划。在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市成立了各级修志组织,调配了专、兼职修志人员,并广泛开展了资料的征集工作。为了保证修志工作的良好进行,我们不忘名师嘱咐,狠抓了修志队伍的建设。到1984年,全市共有修志人员1001人,为了不断提高修志水平,共举办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学习班143次。参加学习的计有5000余人次。我们所用的教材,最初就以苏州方志研究班的讲课油印稿为参考,1983年8月,来新夏老师主编的《方志学概论》问世后,又以此为依据,并参照全国的修志经验,结合本市的修志情况,编写了讲课提纲,深得修志人员的欢迎。至1989年,经过对资料的精心筛选,先后整理汇编了《市志资料》《专辑》等20册计2万余字,为修志打下坚实的基础。1990年,各类专业志全部完成计700万字。在此基础上浓缩成300万字的市志总纂讨论稿,并分别于1991年10月和1992年8月召开了评稿会,得到省志领导、专家和兄弟市志办同志的充分肯定,它凝聚了全市修志人员的心血和智慧。1993年我因病离职休养,《蚌埠市志》于1995年10月份由继任领导编纂出版(我只参与了部分篇章的总纂工作),至此,圆满完成了蚌埠第一部方志的编修任务。

         十年修志虽然付出很多,但终在一张修志的白纸上众手绘出了蚌埠这个地方如何从一个淮河岸边的小渔村演变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的历史画卷,心已足矣。同时也见证了修志伊始,苏州方志研究班的老师心血没有白费,特别是来新夏老师事后精心主编的《方志学概论》一书,在培养新中国第一代修志人方面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并已结出丰硕成果,他可以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