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浅谈史志鉴的衔接

2013-02-28    

       本届修志工作即将结束,续志编修和年鉴编纂工作相继提上议事日程。如何使鉴、志、史三者自然衔接、顺利过渡,最终收到相互促进、全面丰收之效,作为一个新课题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方志界同仁的面前。结合徐州铁路分局13年的编鉴修志经验,我认为:一卷布局合理、内容精当的高质量年鉴,应当具备为志、史服务的功能,而只有正确认识鉴、志、史三者关系,才能产生正确的编纂思路和准确的编鉴纲领,并由此派生服务型、指导型和效益型溶为一体的高质量年鉴。

       鉴、志、史从发展过程看,先有志,继有史,再有鉴。然而,鉴的出现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既充分发挥了志、史的功用,为志、史积累大量资料,及时发挥资政、教化功能,有效地填补了二者编纂周期内留下的空白。从彼此联系看,鉴,从志体,蕴史观。鉴能汇集大量详尽的资料,充分展示每一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预示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在联系规律;志、史据年鉴基础而纂,编纂过程中,在汲取最新学说精髓、借鉴最新科技成果充实自身的同时,又对下一阶段年鉴编纂工作界定新方针、新方法、新内容,最终达到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效果。鉴、志、史实为一脉相承的类属文种。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融通、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呈现出“鉴——志——史”顺序发展、不断上升循环的态势。例如,新编年鉴框架大体由记、目(此处的目与方志中的志遥相呼应,都为书中的主体)、传、图、表、录、特载、专文、索引诸门类组成。鉴、志框架大致相等,甚至鉴的框架大于志。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志客观上要求鉴为自己服务的必然结果。据此可以断言,鉴即是“当年志”、“当年史”;志则是鉴内涵、外延的扩张;史却是鉴、志资料总和上质的突破。鉴应该能为续志、撰史服务,倘若具体操作准确,必能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年鉴编纂工作中作了有益尝试。在编鉴时,兼顾志、史,将其作为系统工程开展,牢牢把握“全面、完整、科学”三性,长此以往,取得可观效果。我们在具体操作中,力求抓住、抓准每一个环节:

       资料收集,广度和深度都要适应鉴、志、史三者所需。通过全面征集、局部约稿,拓宽资料来源,提高资料质量;通过统筹安排、灵活运用,在年鉴各载体及各层次间努力容存尽可能多的信息。融不进、用不上的资料,装袋同当年年鉴底稿一起封存以备续志、撰史之需。

       框架设计,与方志框架保持相对一致,与上年年鉴框架保持相对稳定。年鉴框架与方志框架保持一致,前者的外延甚至超过后者,将为续志夺得主动权,大大缩短续志周期;年鉴的框架保持一段时间的稳定,是记述大跨度时间事物发展变化的需要,是完整反映历史、保存历史的需要。

       条目撰写,注意其独立性、延续性、完整性。独立性是指条目的确立应以事物的内涵外延整合性为原则,努力发掘新生事物,坚持一事一条,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原因、结果五要素务求齐全。延续性是指条目的处理可将类属内时间跨度大的事物和新生事物划为两大类,前者列为主干条目,后者列为枝干条目。以主干条目为主,枝干条目为辅。二者的地位,视所记述的事物演变而变化。若主干条目记述的事物衰落,则下降为枝干条目,若记述的事物消亡,条目自然撤销。反之亦然,若枝干条目记述的事物呈发展兴旺之势,其便上升为主干条目。这样,就保证了每一事物的叙述完整,避免了断线缺类。完整性是指在每一分目开篇处设分析条目,置于统摄位置,在分析事物发展动态时揭示每一条目的内在联系,钩玄提要,上联下挂,遂使全篇浑为一体。此举既可检阅属内所立条目是否精确、内容编排是否合理,又可检测分目、条目两者的内涵、外延是否相等。其实,分析条目的功能等同于方志中的章下序,为撰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此外,文中附的作用亦不可忽视,应充分开发其功能。文中附除对正文作补充、说明外,还可以利用其篇幅不限的优势,对年内或横跨数年度、有潜质、顺潮流的新生事物、成败得失典型事例进行剖析。这样的文中附,一可与开篇分析条目相互照应,增加整体感;二可便利决策,提高资政作用;三可保存资料,为续志、撰史作必要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