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张家港市建设“数字地情”的探索与思考

2014-06-30    

       

        加强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迫切要求,也是地方志事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张家港在全面完成二轮修志任务后,也迫切需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一个数字化的地情网络平台,实现地方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推动地方志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张家港地情文化资源的利用现状

        张家港市地处长江和沿海两大经济带的交汇处,作为建制市相对比较年轻,但历史传承非常悠久。境内东山村遗址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比太湖流域最早的河姆渡遗址还早1000余年。从古到今,张家港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多年来,张家港史志部门和相关文化部门为挖掘和弘扬本市的历史人文和地情文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不少成果。但客观地说,这些成果的利用和社会的需求仍然存在矛盾。主要表现在:
        1.摆在书架上的地情资源“多”。近年来,张家港史志部门出版了《沙洲县志》《张家港地名志》《张家港旧志汇编》《张家港市志》以及18部乡镇地名志、17部《张家港年鉴》等一系列地情书,其他文化部门及民间协会也出版了《张家港历史文化丛书》《张家港人文精粹丛书》《张家港发展丛书》《暨阳历史文化丛书》《沙上春秋》《香山文化丛书》等近百部书籍。这些书籍出版,基本都是以纸质的形式,要么面向读者,要么藏于图书馆、档案馆。在信息时代的新形势下,这种单一的传播途径明显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明显满足不了社会大众快节奏吸取文化资源的要求。
         2.发在网络上的地情资源“散”。当然,不可否认目前张家港通过网络展现地情文化的形式并非没有。比如《中国张家港》政府门户网站,专门设置了“走进港城”栏目,让社会各界了解张家港。《张家港旅游网》也设置了“走进港城”栏目,分“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生活”“风尚荣誉”“旅游印象”“精彩影片”等板块展示张家港的旅游资源。还有各区镇也分别通过各自的门户网站展现各自的基本概况。而综合来看,依托网络展现地情文化的形式虽然多样,但是这些资源都是散落在不同的平台,缺乏一个系统的资源整合载体,社会各界无法通过一个窗口立体化全方位地了解张家港的历史人文。
        3.社会对地情文化的需求“高”。改革开放以来,张家港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尤其是在开放型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张家港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越来越高,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外界需要了解张家港,张家港也必须要被外界更快捷更方便地了解。比如今年区镇招商部门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就有多位投资商提出要张家港的地方志书籍,以便于更全面地了解张家港。而某些出版已久的史志书籍剩余数量又相对短缺,倘若有一个完整的网络载体,以数字信息的形式供给社会大众,这一供需矛盾必然轻易化而了之。

        二、建设“数字地情”的重要意义

        所谓“数字化”,主要是指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的过程。把这一技术应用到地方志文化,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地情文化信息资源进行管理,通过高速宽带通信网络设施相连接,构建资源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这一系统,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数字地情”。从分析张家港地情文化资源的利用现状来看,建设张家港“数字地情”意义重大。
        1.“数字地情”是“智慧港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张家港市启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2013年9月,江苏省又下发了《关于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力争2015年初步建成“苏南智慧城市群”。参照其他先进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将“数字地情”纳入张家港智慧城市建设的范畴,构建一座数字化的“张家港市民信息亭”,可极大方便广大人民群众查询、利用地情资源,了解地情文化的需要。这必然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数字地情”是实现方志事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社会发展到今天,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化的时代,史志事业也面临信息化的必然选择,迫切需要用数字化的形式把丰富的地情文化资源弘扬出去。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使沉寂于书架的地情资料,进入全新的网络世界,在“鼠标”的点击下,直接进入人们的视野,为人们了解、研究地情提供全新的咨询平台。更重要的是,“数字地情”的建设,投入成本少,且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综合开发地情文化资源,形成多样化的文化产品。
         3.“数字地情”是史志文化走向社会的有效路径。史志是地情载体,地情的多元化决定了其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大容量性,而地情的大容量又造成了史志的大部头。最终导致志书越写越厚、装帧越来越美,而读者却越来越少的尴尬局面。建设“数字地情”,可以有效解决修志和用志的矛盾。人们借助于互联网很方便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并便捷地将所需部分打印到纸上或拷贝到磁盘上,从而吸引广泛的人士开采地方志这个信息富矿。这样,史志就会更快捷地走下书架、走向社会、贴近人们的生活。

        三、张家港“数字地情”建设的基本构想

         “数字地情”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具有“一次建成、长期维护更新”的特点。这就需要在建设初期做好长远的考虑,确保这套系统真正能用、好用、用得长久。笔者认为,张家港“数字地情”至少要考虑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精心设计功能模块。“数字地情”的建设,首先要清楚它的用途是什么,体现什么样的社会价值,才能对其功能设计有较好的定位,从而开发出有效实用的软件。张家港“数字地情”要精心设计好两大模块:一是“张家港数字方志馆”。按照网库合一的模式,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新建立一个立体化的地情网站,把党史、市志、镇志、村志、部门专业志、年鉴等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大众。同时,要建设好“数据库集成平台”,包括历史文化、地名、老照片、人物等等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完善检索系统,提升检索功能,开发出各类人性化、智能化的检索系统,提高信息利用率。二是网上编史修志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一个内部史志局域网,实现在线查阅、上传资料、审稿、资料征集、评审等功能,提高工作效率、节省运行成本。
         2.科学配置硬件资源。这是“数字地情”建设的关键。一是服务器系统。由于“数字地情”的内容多数要以图片的格式录入,占用空间大,所以在服务器的配备上一定要做充分的考虑。二是图文录入系统。图文录入是“数字地情”建设中工作量最大的一块。初步估算,一期工程光史志部门内部的书籍录入量就超过500本,再加上其他部门出版的地情文化书籍,这个巨大的录入量可想而知。因此,录入设备的配备也要从质量和数量上多方面考虑。三是终端展示系统。这一块可考虑在适当的办公区域配备落地触摸一体机,普通群众可根据提供的内容,随时检索相关的信息资料。同时,对全市范围的终端展示,要善于利用现有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3.培养引进信息人才。搞信息化建设,除了硬件设施的配备、软件系统的开发之外,人才也是关键。目前,张家港史志部门的人员主要是文字工作者,对史志业务很娴熟,但精通网络信息化的人才相对匮乏,这也将成为制约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此,首先要以干部自学和单位助学的方式,引导内部员工注重计算机一般理论和操作技术的深入学习,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多种途径,专门引进复合型人才。他们既懂网络信息化技术,又能编史修志,利于更好地推动史志事业信息化。
        4.努力构建管理机制。“数字地情”涵盖的信息量既要求尽可能的全面,更要不断地更新,这样才能不断满足社会大众对地情文化的需求。因此,在日常的运行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对已经录入的信息资源认真做好备份管理和防病毒管理,确保网络安全运行。另一方面,要构建一个“数字地情”信息资源报送机制。面向全市各部门、各板块搭建一支信息员队伍,每半年或一年报送一次地情研究成果,由史志部门进行信息化录入,做到及时更新和不断丰富“数字地情”的内容和内涵。
         5.切实注重成果应用。建设张家港“数字地情”的主要目的在于借助这一平台宣传张家港,服务全社会。所以,平台建设完成之后,还要千方百计让社会各界真正用起来,有效体现“数字地情”的社会价值。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介,把张家港“数字地情”推介出去,让人们一想到要了解张家港的历史人文,真正使张家港的地情文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张家港社区数字化建设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