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对年鉴编写中数据问题的思考

2013-02-28    

年鉴是政府年度公报性质的资料工具书,其科学性和权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中各种数据的真实可靠与否。近年来年鉴编纂中数据收集与整理遇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编辑工作的难度也在逐步加大。

       一是难以收集到全面完整的数据。以饮食服务业为例,过去只需在商业局和供销社扎口,就可以把饮食服务行业的各种数据,包括经营家数、从业人员、营业额、利税等统计上来。现在放开搞活第三产业,各种宾馆、招待所、饭店、小吃部遍地开花,不仅商业供销系统办,工业农业、政法文卫等系统也在办;不仅国营集体单位办,大量的是个体私营企业户在办。更令人头疼的是,这些饮服门店中有不少在一年中开开关关,从业人员进进出出,到后来谁也说不清年内到底有多少饮食服务单位和从业人员。饮食服务业如此,物资经营、市场摊位、书刊门店、加工企业等也存在着类似情况。

       二是难以收集到真实可靠的数据。由于统计数据同领导人的政绩、官位、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数据成了年鉴资料中最为敏感的东西。少数单位年鉴稿件中的数据同上年的同类数据一对照,屡见差错,甚至漏洞百出,同比绝对增长值和增长比例都无法拍拢。至于个体、私营经营户的营业额与利润更是难以见底,税务部门大多实行定额包干税金的办法,只要规定的缴税任务完成便不再过问。因此,税务部门提供的个体私营总额能否真实反映年度实绩,可信程度如何,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

       三是难以收集到系统连续的数据。1992年以来各地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统计数据也“超常规”增长。1997年以来,一则上级调整统计口径,二则大环境经济状况疲软,各地又在“心照不宣”地对一些重要经济数据和增长幅度进行调整,增长比例从原来的百分之二十几、三十几,一下子降到十几、几,乃至零点几。有的地方流行这么一句话:艰苦奋斗两三年,指标回到九五年。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乡镇和部门上报给统计局的数据变化莫测,如:1至11月份的数据正常上报,12月份的数据却跌至低谷,实际上推翻了全年的累计数;二是由于增长比例的大起大落,统计部门建议某些关键数据不必再同前几年比较,年鉴编辑部一般只能从命。这样不仅给本部年鉴造成统计数据的残缺不全,而且影响了几年中重要经济数据的连续性、系统性。

       年鉴编辑中统计数据方面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反映。年鉴工作者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客观上讲,中央提出加快两个转变的方针后,市场经济发展迅猛,无主管部门的企业越来越多,而我们的管理体制特别是统计方式没有跟上去,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今后随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行业主管部门的统管职能将更加弱化,收集数据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作为年鉴编辑部门,如果再象过去单纯依靠主管部门提供数据,是难以符合年鉴编纂质量要求的,必须潜心研究新情况,努力探索新的解决办法。

       从主观上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数据的功能已经“异化”,它不再是单纯反映客观事实的阿拉伯数字,而是掺杂了浓重的政治色彩。数据出政绩,数据出奖金,数据出官位,少数人在数据问题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把数据当作一个可以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形成了极为恶劣的腐败风气。在这种情况下,整部年鉴中只要有少量数据失真、失实,都会在读者中产生不良影响,年鉴作为官方编修的书,其科学性和权威性就大打折扣。

       质量是年鉴的生命。数据是年鉴质量的重要支柱之一。为了确保年鉴数据的真实可靠,我们在编辑实践中要注意把好以下几道关口:

       一、要求撰稿人深入实际,认真调查。年鉴稿件中所用的每一个数据都要求真实、可靠,并同本单位上报给统计部门的数据保持一致。对于面广量大的分散数据,要求撰稿人做好深入过细的调查研究工作,反对“约约乎”、“毛估估”,粗糙肤浅的马虎作风。如,在编写“市场培育”篇目时,为了弄清各个专业市场的摊位数和从业人员数,我们要求各乡镇撰稿人根据编辑部下发的表格,先到当地工商所抄录总数,再深入到各个专业市场逐个摊位进行核对,不厌其烦,追根问底,从而得到了较为完整可靠的基本数据。

       二、要求责任编辑高度负责,反复核实。首先是仔细审阅原稿,推敲每一个数据,凡发现疑点或不符合常理之处,均要一查到底,弄个水落石出。其次是审稿中做到三个“对照”,即同上年年鉴的数据对照、同其他乡镇或部门的数据对照、同市里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对照。如果有的数据对不上、拍不拢,或与同类单位悬殊过大的,就同撰稿人面对面核实,弄清个中缘由。三是遇到牵涉几个部门的数据,或者属于无主管部门的数据,责任编辑要协调几个部门的撰稿人共同商讨,或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直到把真实可靠的数据弄到手。责任编辑在汇总各类数据时,都应强调以统计局的数据为准。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是官方的权威数据,我们编纂的年鉴是官书,二者必须保持一致。如果有的乡镇或部门对统计局的某些数据持有异议而又确有道理,我们也照样采用,并及时向统计部门反映。

       三、书稿总纂时对全书数据实行“三堂会审”。一部年鉴内容涉及全市100多个部门,全书近百万字,各种数据不计其数,又出自多名责任编辑之手,难免有差错之处。为确保全书数据前后一致,上下照应,不发生自相矛盾的问题,在每部年鉴总纂时我们都要召集责任编辑一起核对数据。核对时以“全市概况”和“统计资料”为主线,逐篇过堂,尽可能做到万无一失。

       四、遇到重要的疑难问题及时请示汇报。在总纂过程中,在统计数据方面有时还会碰到连编辑部也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例如由于统计口径的调整,增长比例明显下降,这样要不要将当年实绩同上年进行比较,要不要同兄弟县市比较,为了慎重处理,我们就及时向年鉴编纂委员会主任也就是市政府领导汇报请示,最后得到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