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年鉴的运行机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年鉴大多是由政府机关或行业主管部门主办的,出版经费靠财政拨款,发行是赠送或靠行政手段摊派。所以,年鉴编纂出版单位只管编书、出书,书能否销得出去,能否取得经济效益,与编辑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这种只管生产,不管经营,只顾出书,不问效益的做法,是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为摆脱旧机制造成的困难,年鉴编纂必须从计划经济的旧模式中解脱出来,实现工作的转轨变型,由为官方服务的“官书”转移到为市场经济服务的信息商品的轨道上来,变编辑单位机关、事业型为产业型。其中关键在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符合年鉴自身规律的运行机制。
一、要变革年鉴的经营管理体制,逐步建立编辑、出版、发行一体化,编辑、经营、服务“一条龙”的运行机制
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提出“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其核心是缩小政府的统治职能,扩大社会的自治职能。它要求政府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在统筹规划、掌握政策、组织协调、提供服务上下功夫。在此情况下,年鉴编辑出版单位要从国家机关(事业)、一切经费由财政包下来的“官位”上走下来,从依靠财政拨款吃“大锅饭”向财政补贴与自筹资金相结合,最终实现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方向发展,向在出版和经营方面具有自主权和独立法人地位的信息产业实体过渡。
许多年鉴编辑单位正是由于上述认识,都程度不同地向自求生存方向发展,既负责年鉴的组稿、编辑、摄影、设计、校对,又自己组织广告、联系出版单位、自找印刷厂,负责年鉴的发行、推销等。也有的年鉴编辑单位在编纂好年鉴的同时,利用自身的人才、技术、资料、设备等优势,从事一些与年鉴业务相关、相近的咨询、服务、编辑等经营项目,既提高了编辑队伍的素质,又为年鉴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还逐步改变了年鉴编辑出版部门生活“清苦”的面貌,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二、要变革单一官方供稿模式,建立由官方供稿与编辑单位组稿、约稿相结合的模式
目前,年鉴的稿件大多是由党政各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提供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这种单一的官方供稿模式暴露出很大弊端,其中最主要的是对社会发展信息资料收载不全。如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许多企业向多元化经营的方向发展,使从事社会各项活动的主体职能外延不断扩大。房地产公司经营娱乐服务,娱乐服务行业经营房地产;生产企业富余人员搞“三产”,流通部门搞产供销“一条龙”。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现在官方供稿模式,由于受职能、管辖范围所限,往往只能反映所辖单位也就是本系统的情况,而对于业务量占市场份额一定比例、甚至半数以上(如商业、饮服行业)的其他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了解、不掌握,也就不能在来稿中得到反映,因而造成年鉴所收载的信息不全面。单一的官方供稿模式还阻碍了市场经济对信息资料多维度、多层次的需要。市场经济需要大容量、大跨度的密集性、综合性信息。这样,生产者与经营者们才能在综合的信息中开阔视野,了解把握市场行情变化,使自己的生产与经营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现在由官方供稿,或由于年鉴带有“官书”性质,来稿内容往往不涉及复杂的社会背景,往往报喜不报忧,使年鉴失去借鉴性价值;或由于受部门或行业工作总结的影响,只反映本系统自身的工作情况,而对于本系统的工作客体,即社会各事物自身的发展状况却触及不多,影响了年鉴的社会价值。
针对这种供稿模式对年鉴的制约因素,笔者认为,在原有官方供稿模式的基础上,对一些新兴领域,对一些跨行业、跨部门的事件,对一些人民群众关心,而供稿单位不愿触及或不愿深入剖析的热点、难点问题,可以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编辑记者,甚至自由撰稿人来为年鉴撰稿、收集信息资料。法国的《人道报年鉴》中许多文章、资料就是由自己的特派记者采访编写的。《大连年鉴》决定从1996年开始改变官方单一供搞模式,将撰稿单位由行政主管部门扩大到行业协会等单位。当然,在依靠官方供稿与由年鉴编辑单位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稿、约稿时,为了维护年鉴的权威性,年鉴编辑单位对单独组织的稿件要认真把好关,必要时请有关部门、专家审核。
三、要变革内部管理机制,实行效益型管理
一是建立一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编辑队伍。这支队伍中不仅有懂得编辑、出版业务的专业人才,还要有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善于经营,会公关、拉广告、搞推销的人才。要改变目前大多数年鉴编辑队伍中学中文、学历史、懂党政业务的人多,学经济、会管理、懂经营业务的人少的状况,采取派出去学习、进修,自己组织培训等方式,力争将编辑部的每个人都培养成拿起笔能编稿,拿起照相机会摄影,能开车,会推销,能文能武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可以面向社会招聘,引进人才。
二是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部管理机制。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取酬,调动全体年鉴工作者的积极性。在年鉴编辑单位内部,要以责任制为中心,提倡奉献精神与实行按劳取酬相结合。《常州年鉴》编辑部从第二卷年鉴开始,明确内部人员征集广告可以按广告费收入的一定比例提成,作为组稿费发给个人。从第三卷开始,编辑费按各人所编的文字量付酬,废除平均分配。1996年初,结合办公室制订个人岗位目标考核方案,在明确了年鉴的组稿、编辑、审稿、照排、校对、付印出书直至发行的具体时间的基础上,把目标细化、要求量化,将全年任务分组稿、编纂、校对、发行四个阶段,切块到人,包时间、包进度、包质量,实行责任制,并与经济收入挂钩。此举大大调动了全体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出书时间提前到8月底,为创刊6年来最早;自己组织到80多面彩页,为年鉴增加了一笔经济收入;在篇幅控制、提高年鉴实用性方面也较上年有明显进步。
- 上一篇:主角 主导 主笔
- 下一篇:全面了解县情 正确记述县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