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年鉴应根据“十五”计划纲要调整框架结构

2013-01-31    

         年鉴的特色首先通过其框架结构表现出来。框架结构的设计是年鉴编纂的奠基性工作,深受年鉴工作者的重视。年鉴框架结构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要在体现年鉴这一信息载体基本特点的前提下,突出其时代特色、年度特色、地方特色。因此,每年在拟定组稿大纲时都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进展、新情况、新特点对框架结构充实调整。今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是新世纪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从江苏来说,“十五”计划纲要则是全省开始由小康向现代化迈进时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作为省政府主办的全省综合年鉴——《江苏年鉴》,如何及时地记载并反映“开局之年”乃至“十五”时期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及成就,展现全省人民“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这是年鉴策划者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一、学习、了解“十五”计划纲要是年鉴工作者的“分内事”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的“十五”计划纲要,是一个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是今后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在这个纲要中,集中体现了加快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具有许多“亮点”。而根据国家“十五”计划纲要,结合江苏实际制定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了江苏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实现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作为服从并服务于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的《江苏年鉴》,不仅要宣传好“十五”计划纲要,而且要全面、客观、科学、历史地记载全省人民实施“十五”计划的奋斗历程。要记载准确、真实、科学,首先必须学习、了解“十五”计划纲要的内容,领会其精神。只有充分了解纲要的内容与精神,才能将之运用于年鉴的框架结构设计之中,从而体现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所以,学习和了解“十五”计划纲要,对于年鉴工作者来说不仅是“分内事”,而且要学深学透,要以纲要的精神来统揽年鉴工作的全局,指导年鉴框架结构的设计和策划。

二、以“十五”计划纲要为指针,科学合理地调整年鉴的框架结构

        “十五”计划纲要的制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江苏来说,这个纲要集中了全省人民的智慧。纲要内容既博大精深又切实可行,制定的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而从纲要的篇章结构看既科学合理又重点突出,对于市县乃至部门行业“十五”计划的制定都有指导意义。《江苏年鉴》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更加充分地反映江苏在“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就必须以“十五”计划纲要为指针,对现有的框架结构进行调整。

         1.突破传统,更新观念。《江苏年鉴》的框架结构每年都做调整,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是沿袭传统的布局。在栏目的设计安排上还是按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划分,而在这几大块中又根据部门或行业立目,稳定有余,创新不足。“十五”计划纲要,以“一个总揽、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两个主推动力、五个主战略、一个根本出发点”概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展江苏经济社会的思路,并以“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开放、科技教育、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立篇,突破了传统的结构模式,体现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特点。对于江苏经济的发展,纲要不是按过去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概念进行表述,而是强调“经济结构调整”,并以“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目,阐述了未来五年江苏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一种崭新的观念。因此,年鉴框架结构应借鉴纲要的这一精神进行调整。年鉴应在篇目安排和内容选择上突出“怎样做”、“如何做”的过程,从而展现出江苏经济发展的特色。根据纲要,对于“工业”这一条目,可以这样设计:

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
    电子信息
    生物工程和新医药
    新材料
   传统产业改造
    制造业
    石化工业
    汽车工业
    造纸业
    食品与包装
    纺织与服装
   企业集团
   建筑业

        这样布局谋篇就比较新颖,人们对江苏发展工业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便一目了然。再比如“改革开放”,以前及现行的年鉴,有的没有单独设篇立目,有的即便设了,也只是从总体上进行概述,篇幅和力度都不够。依据“十五”计划纲要,年鉴对于“改革开放”应该这样设计才能突出其地位和分量:

改革开放

   改革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与国有企业改组
    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
    市场体系建设(资本市场、人才市场……)
    投融资体制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和完善
    金融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开放
    对外贸易
    利用外资
    实施“走出去”战略
    开发区建设

         2.削繁就简,突出重点。目前年鉴的框架结构设计和篇目安排,有一个误区,就是力求“全”。特别是综合年鉴,这个问题更突出。由于求全,面面俱到,致使年鉴的分量越编越大,越来越厚。年鉴应该体现“特”,反映出地方特色和年度特色。因此,年鉴框架结构的设计既要有连续性,又要有年度特点;既要全,更要突出重点。比如,“社会生活”这是年鉴中一个常设栏目,以前对于这一栏目的设计及内容的选择,往往只注意到“全”而忽略了“重点”。“十五”计划纲要给人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突出重点。关注人民群众生活是“十五”计划的一个“亮点”,而且在“人民生活”这一章中又主要是立足于“就业、社会保障、居民收入与消费、生活质量”几个方面,进行重点规划和阐述。因此,年鉴应根据“十五”计划纲要的精神,将“社会生活”改为“人民生活”,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布局谋篇:

人民生活

   就业
   社会保障
    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
    医疗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农村养老保险
    农村医疗保险
   收入与消费
    政策与法规
    城镇职工收入
    国家公务人员的收入
    农民增收减负
    扶贫工作
    消费热点与领域
    农村消费市场
   公共服务与生活质量
    医疗卫生
    社会福利
    社区建设
    城镇改造与建设
    城镇环境与绿化

         3.合理归类,科学谋篇。以前年鉴的篇目安排往往有“名录”之嫌。篇目的前后位置往往会引起有关单位的不满和意见,甚至有的单位提出许多理由,要求将其位置调整到“前面”,以显示其单位的地位和重要。其实,年鉴的框架设计与篇目安排有其自身的要求和规律,即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类相聚,科学谋篇。位置的前后,并不表明一个单位地位的高低。“十五”计划纲要的布局谋篇就给年鉴工作者一个重要的启示。比如在“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这一章中,像“广播电视、出版、社会科学研究、文博、体育”皆涵盖在“推进文化大省”之中;而像“信访工作、宗教事务管理、民族工作”则纳入“社会稳定”的范畴;“军队建设、人民防空以及双拥、优抚”则置于“国防”之下。这样的划分和表述打破了传统部门、单位观念,给人以一种新的启示。因此,年鉴的篇目安排应借鉴“十五”计划纲要,不要拘泥于传统,要突破按部门、按单位立目的观念,进行合理归类科学谋篇。比如按照“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所涵盖的内容,可以这样设篇立目: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

   精神文明建设概述
    理论学习与研究
    宣传
    广播电视
    图书报刊
    科普
    创建活动
    婚丧习俗改革
   文化大省建设
    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与研究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文物保护
    文化市场
    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
   民主法制
    民主政治建设
    依法治省
    维护社会稳定
    国防与安全

         再比如,在以前的年鉴中“人口”、“资源”、“环境”往往分列于不同的栏目,缺乏系统性。“十五”计划纲要专门设立了“可持续发展”一章,并将“人口、资源、环境”列入其中,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口、资源、环境的重视,同时也使“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深入人心。因此,年鉴的框架设计就要打破传统的做法,将分属于不同栏目的内容集中起来,开辟“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栏目,并可按以下思路设计:

可持续发展

   计划生育与人口控制
   资源开发与保护
   环保与生态

       以上是笔者学习“十五”计划纲要,结合年鉴工作实际,谈的一点不成熟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 徐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