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心中常怀用志念 抢抓机遇快出手

2013-02-19    

  《落日辉煌话扬州》于2000年出版以后,社会反映颇好。同仁和朋友经常就有关问题探讨咨询。现一并作答,粗见陋识,贻笑大方。

一、抢抓机遇,有的放矢

  江泽民总书记历来注重并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时刻关注和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局。2000年6月9日,他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论述全面培养新一代政治家的素质时,又一次强调,要大力拓宽中青年领导干部的视野,使他们能够善于观察世界大势和正确把握时代要求。

  为了帮助大家深入学习和领会江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编辑部发表了长篇文章《落日的辉煌》,对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由盛转衰作了历史的反思。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青年领导干部拓展视野,学会敏锐地洞察和把握当今的世界大局,不无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特别提到了历史文化名城扬州。19世纪初叶,在人口超过50万的世界十大城市中,中国就有六个。在这六个城市中,扬州次于北京和江宁(今南京)位居第三。扬州是中国东南的大都会,仅盐税一项就约占当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

  这篇文章,我一口气读完,忍不住又重读一遍,当时产生的第一个想法是:要让更多的扬州人知道扬州的昔日辉煌,并且要加快改革开放,再创今日的辉煌。在市委全委扩大会期间,大家又学习了这篇文章。在办公室里,我们3个人(葛阳生、崔隆平)议论这件事,职业的使命使我们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最初的想法是在《档案方志信息》上将康乾时期扬州的繁华情况用一些数据给予介绍。当时,我具体负责地方志工作,又是《扬州史志》的主编,脑子中忽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把“辉煌时期”扬州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盐商园林、教育文化以及扬州学派、扬州八怪等等来一个全方位的介绍,在《扬州史志》上以专栏或增刊的形式出版。于是我们形成了一致意见,书名就叫《落日辉煌下的扬州》或者《落日辉煌的扬州》。此后,一位作者建议改为《落日辉煌话扬州》。我觉得改得更贴切,主题不变,七字顺口,于是就“一锤定音”。

  此书一出,反响强烈。有人认为选题选得好,有人认为形势“跟得紧”,有人认为用志为现实服务“恰到好处”,还有人总是不解:这么个选题你们是怎么想出来的?细想起来,这选题的背后,有两种潜意识在起作用:

  一是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我们3人都是老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事业的追求和执着,对利用档案史料、开发志书资源为党和政府当前工作服务的观念“厚积而薄发”,使我们一碰到机遇就抓住不放。没有使命感和事业心,机遇来了也会坐失良机,悔之莫及。

  二是熟悉档案史料和志书资源。人们常说“有的放矢”,我认为这至少包括三个要素,一个是“的”,一个是“矢”,一个是“放”。为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积极提供有效的服务是“的”,要时时刻刻想到这个“的”。“矢”就是箭,就是丰富的档案和地方史料。“读志用志”就必须知道我有哪些箭,有多少箭,箭在什么地方。有了的,有了矢,还必须“放”,会放、敢放,恰到好处地放。说穿了,主编就像一个射手,箭在弦上找准“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的“有的放矢”,才能为领导和社会各方面提供有效的服务。

二、短促突击,科学运作

  《落日辉煌话扬州》一书初版3000册,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强的反响,先是读者说好,继而《扬州党建》转载,接着,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又将此书定为党政机关干部学习的必读教材,印刷发行又增加了1.1万册。后来,黄山书社又全资投入,出版发行4000册。该书在江苏省地方志系统优秀成果评奖中荣获特等奖,近年又被扬州市评为“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并申报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图书奖评比。特别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原打算送两本给江泽民总书记,没想到江总书记很重视,一次就“要”了10本。不久又叫人电告扬州,将此书送些给外交部和有关领导,作为介绍扬州的资料。

  事过境迁,现在反思这本书的编纂,我觉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之“得”。

  1、选题适逢其时,恰到好处;决策民主科学,当机立断。

  编纂这本书的大气候和小背景如前文所述,这里再补充一个“中间环节”:2000年7月,中共扬州市委召开的三届十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振兴扬州,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扬州的任务。90年代初,市委、市政府决定的明显改善扬州大交通设施的计划已基本实现,“十年再建一座扬州城”的目标又提前两年完成。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扬州面临着介入全球化经济、开辟更为广阔市场的发展契机。

  在这种情况下,编出一本再现当年扬州辉煌的资料,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是适逢其时、恰到好处的。于是我们当即拍板,付诸行动。读志用志的选题,虽然不一定每每如此,但抢抓机遇的意识和民主科学的决策理应这样。

  2、设计框架要突出主题,写作人员要熟悉史料。

  这本书的基调是:立足落日辉煌时期的扬州,写出落日时期扬州的辉煌,探寻扬州辉煌的日落。这个观点自始至终都不改变。

  为了做好这件事,我们集中力量,短促突击,边写、边排、边校、边改,打破稿件发排必须“定、清、齐”的常规。编写人员除直接参与《扬州市志》写作、参与扬州各专业志、部门志写作的以外,还有对扬州各方面研究有相当造诣的专家、教授、学者。他们对扬州的情况了如指掌,地方史料运用自如。事实证明,这个编写方案的设计和人员组织的“定位”是正确的、合理的,是确保主编意图实现的关键,也是这本书迅速出版的关键。

  3、集体写作立规矩,统一审订把宽严。

  确定编写《落日辉煌话扬州》时,我们便决定了这本书的性质,不仅有断代史的风貌,而且饱含地方志的特色。为此,我们明确了几点要求。

  一是统一体例风格。这本书既不要写成学术论著,也不能写成“市井文学”;既要立足真实,深入浅出,又要史论结合,雅俗共赏。无论是介绍性文字,还是编选的诗词,都全部坚持了这一标准。在编选诗词时,舍弃了长调,舍弃了用典晦涩、佶屈聱牙、难读难记的词赋,重点精选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朗朗上口的五七言绝句、律诗和竹枝词等,特别是扬州人老少皆知、脍炙人口的名人名句。

  二是统一篇幅长短。一方面在原则上把握总量平衡、大体相当,例如正文11章,篇幅相差无几;另一方面又体现特色、略有侧重。虽然那时扬州的农业、水利和医术也很发达,但根据本书实际很少涉及,更没有立章单述。

  三是统一时间要求。这本书从策划、组织到出版发行,前后不到3个月。短促突出,贵在“三快”:决策快、组织快、写作快。短期内写出初稿,在校对过程中加工、修改、润色。就连每个章节的标题和细目,都专门协商、统筹兼顾,字斟句酌,力求协调和美,体现扬州的文化底蕴和品位。

  四是统一审订把宽严。在审订《落日辉煌话扬州》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既有“横不到边”的现象,也有超越界线的现象;还有少量内容的重复,也有语言的风格不一;同时还有篇章力度不够、高度不够……   

  统稿审订、把握宽严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主编不仅是最初的设计师,也是验收的审计师。20多年前,我在成都武侯祠里看到一幅清人的对联,虽未曾抄录,但已烂熟于心。联曰:“能攻心则反侧自销,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作为一本书主编,以此为座右铭,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三、纸上得来终觉易,事非经过不知难

  一本好书的编纂出版是集体辛苦劳动的结晶。“有得亦有失”,每部作品有可圈可点之处和可鉴可戒之处,把“失”加以总结、化解、升华,“失”即是“得”。

  1、坚持框架结构,不轻易改动。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案,对主编来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设计框架一旦确定,即使情况有所变化,亦不必立即调整。等到最后统稿审订时再统筹考虑,统一处理。

  2、坚持既定体例,保持体例的一贯到底,在集体写作过程中尤为重要。统稿审订时,同样要坚决删除那些与体例不符的变异和节外生枝。在《落日辉煌话扬州》审订中发现了几个问题,因考虑了诸多关系,顾全“大局”,没有严格坚持体例,结果形成遗憾。

  3、坚持终极目的,不轻易变动。在成书过程中,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作为主编,要做好解释、说服和坚持工作。

  有位领导说过:有为的人抢抓机遇,无为的人丧失机遇,平凡的人等待机遇,伟大的人创造机遇。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是一些平凡的想有所作为的人,是在“等待机遇”、欣逢机遇时而抢抓不放的人。

(责任编辑 张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