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年鉴编写的科学性实用性
年鉴作为大型资料性工具书,如何更好地发挥资料全、信息量大、权威性强的特点,为改革开放的现实服务,为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服务,是年鉴界长期以来研讨的课题。要使年鉴能够更好地发挥服务的功能,年鉴的编纂就必须提高科学性,增强实用性。
一
年鉴编纂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框架设计的合理性。年鉴框架是全书总体设计的集中体现,是栏目有机组成、多层联接的主体结构。目前,地方综合年鉴的总体设计基本采用“纵不断线,横不缺项”的原则,大体由特载、大事记、综述、百科和附录、索引构成,框架层次为类目、分目、条目。这一传统框架优点是全面、系统,信息量大,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是不同的城市因其各自自然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个城市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为避免地方综合年鉴缺乏特色、雷同太多的通病,在框架设计中还必须突出各个城市自身的地方特色、年度特点,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作必要的、适当的调整、补充,不断增加新的、实用的信息,更好地为各级领导进行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这方面,《上海经济年鉴》、《杭州年鉴》、《广州年鉴》等作了很好的尝试。拿《南京年鉴》来说,1995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大旅游新格局,当年创汇1.02亿美元, 国内游客832万人次, 回笼货币45.02亿人民币。同时,随着开发区建设的增多,1995年南京已有国家和省级开发区9个,累计投入基建资金12.84亿元,投资总额168.29亿元。《南京年鉴》及时地将这些有远大发展前景的新事物由分目上升为类目,在1996年版《南京年鉴》中增设旅游、开发区建设类目,向读者不断提供这方面的新信息、新资料。1996年,是南京大规模进行城市建设的重要一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年面貌大变”的口号,为了全面反映南京城市建设的力度,1997年版《南京年鉴》又增设了“三年面貌大变”等类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南京正逐步进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格局;同时,南京的商贸发展迅速,大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总量不断扩大。2000年版《南京年鉴》又增设了南京解放50年、非公有制经济、市场等类目。这些类目的设立,体现了南京的地方特色、年度特点、时代特征,满足了领导、读者查阅这方面信息资料的需要,也使《南京年鉴》的框架结构逐步完善、科学。当然,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南京年鉴》仍然需要不断调整、完善框架设计,使之更具科学化。
其次,年鉴编纂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年鉴不但要刊登正面的材料,也应注意刊登一些重要的负面材料。年鉴要“鉴”,不能仅是功劳簿,光登正面的材料。如果没有能借鉴的资料、经验教训,年鉴就难以真正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在这方面《广州年鉴》、《杭州年鉴》等一些地方综合年鉴都有所突破。如1999年版《杭州年鉴》对国有企业、大型商场亏损及农资供应大幅度下降等都如实记载,还在综述中首次列表记载杭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考核达标情况,实事求是地记载了完成或未完成的项目及原因。《南京年鉴》在这方面也有记载,1998年版《南京年鉴》工业类综述在如实记载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的成效后,还认真分析了工业经济运行存在的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起到了资政作用。2000年版《南京年鉴》在非公有制经济类目综述中,除了肯定非公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非公经济的发展使南京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推动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为安置就业做出贡献外,也如实记载了非公经济目前存在的困难以及私营企业经营管理和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并指出“要从推动整个经济均衡发展的角度,对非公经济的资本投向从宏观上予以引导,提高非公经济的运行质量,加强对非公经济的服务,从而最终达到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同样,2000年版《南京年鉴》“市场”类目综述中也如实记述了市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上述这些负面材料的如实记载,不仅客观公正地反映了经济建设中的实际情况,给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真正起到了年鉴的“鉴戒”作用。
再次,年鉴编纂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年鉴编纂的规范化上。规范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年鉴的规范化是指年鉴的编写有一个合乎年鉴性质、功能的整体结构、基本内容、编纂工艺、文体文风,检索手段等标准,是在年鉴编纂实践中形成、总结出来的、应当共同遵守的总则。中国年鉴研究会年鉴研究中心于1999年4月18日公布了《城市年鉴编纂规范体例》,应当说是年鉴界经过十多年探索实践而形成的结晶,可供各城市年鉴编纂时参照。此外,在年鉴的表格设计、装帧设计、版本格式以及标点符号、计量单位的使用等方面,也应遵守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文件,做到规范化。
二
如何增强年鉴的实用性更好地发挥年鉴的服务功能呢?这就需要我们精选年鉴的条目时,要力求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强化选题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注重实用的指南性、线索性和专题性的信息资料。此外,还必须完善年鉴的检索系统。一部地方综合年鉴,洋洋洒洒100多万字,如果没有完善的检索系统,在当今快节奏、多信息的社会就很难发挥年鉴的服务功能。年鉴的检索系统,一般包括目录和索引。但目录只是总体结构,不能充分说明内容。年鉴中没有索引就会影响资料的查找,影响实用性。长期以来,编制索引工作量大,繁琐,辛苦,时间长,与年鉴的出版时效性尖锐冲突,许多年鉴编辑单位特别是县(市)级年鉴因人力有限而割舍。因此,完善年鉴检索手段给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检索方法是提高年鉴实用性的途径之一。有专家说,没有索引就不能成为好的工具书,道理也正在这里。
其次,增强年鉴的可读性、趣味性,能用表格插图的地方,尽量以表格插图代替冗长、繁琐的文字叙述,给读者以直观的、一目了然的感觉。在这方面,《上海经济年鉴》袖珍本做得较好。如1999年版《上海经济年鉴》袖珍本,将各类目中概况、综述的内容、数据,都用图表来表示,简洁明了,便于记忆使用,提高了年鉴的实用价值。此外,缩短年鉴的出版周期,延长年鉴的使用时效,宣传年鉴,扩大年鉴的知名度,扩大发行量等,都是增强年鉴实用性的途径,这里就不一一多说了。
(作者:刘瑜为南京市志办副主任、《南京年鉴》主编,董宁宁为南京市志办年鉴处副处长)
- 上一篇:读志用志借鉴历史开拓未来
- 下一篇:关于读志用志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