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志用志的实践与思考
全国首届大规模的新编地方志工作基本结束后,如何做好读志用志工作,充分发挥志书的价值和效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们方志界值得和必须探索的一项新课题,也是方志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的任务。
新编《扬州市志》全面、系统、科学地记载了1987年以前,扬州市及所属12个县(市、区)自然、社会、人文、经济的历史和现状,是扬州迄今为止时间跨度最长、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部志书。由新编志书上推至清同治十三年(1874)最后一部府志——《续纂扬州府志》的刊刻,其间断隔已有百余年历史。新编市志贯通古今,着重记述了近百年来,特别是解放以来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既反映我们时代的伟大变革,又追溯历史发展演变,无疑是内容最为详备的地情载体,是目前扬州地情市情的信息资料库。
《扬州市志》出版以后,围绕《扬州市志》的读志用志工作,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初步尝试。
一、突击抓好市志的宣传发行工作,扩大志书的社会影响
市志一旦面世,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志书的功能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志书的社会效益。志书的社会普及利用率越高,志书产生的社会效益越大。《扬州市志》出版以后,我们以首发式为契机,将志书的宣传、发行工作视为做好社会读志用志的首要工作和必要步骤,列为市志办一一段时间内的中心工作,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人员,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系列宣传、发行活动。一一是市委、市政府举行了由各县(市、区)及市直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首发式。首发式后,随即由市委和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认真做好《扬州市志》发行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领导和各单位把《扬州市志》作为开展工作的必备工具书,明确了志书的发行范围和征订数量。二是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秘书长为正副组长的《扬州市志》发行工作领导小组,从行政组织上保证发行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借助于各种宣传媒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多渠道、广角度地宣传志书出版的意义、内容和作用,引导和指导社会读志用志。两报(《扬州日报》、《扬州晚报》)、三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电台)制播了介绍《扬州市志》的专题节目,市志办负责人、主编还走进电视台、电台直播室,直接向社会宣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有效地扩大了志书的社会知名度,推动了志书的发行,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地方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了社会地方志意识的提高和社会读志用志的广泛开展。志书宣传发行工作的积极开展,为读志用志活动打下了基础。
二、组织审读,进一步确保志书信息的准确性
《扬州市志》除索引外,总体篇幅达到540万字,“金无足赤”,志书不可能完美无缺,且又是众手成志,总会存在内容资料上的一些错漏,这就势必影响到读者对志书的信任度和社会利用率,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志书现实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同样也会削弱志书的存史性。因此,无论从当前出发,还是放眼长远,对志书进行审读,都是必要的,其意义也是重大的。这项工作宜早不宜迟,必须做得及时,为此,我们组织邀请了19位熟悉地情、精通业务的老干部、老同志与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有目的地对市志各篇章进行为期半年左右的认真细致的审读。市地方志编委会对此项工作极为重视,并为他们一一颁发了聘书。通过审读,可以排找出志书存在的一些疏漏和讹误之处,同时,可以探究志书编纂工作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从而也为续修志书做准备。从目前审读的情况来看,审读人员提出了多方面的合理意见,获得了预想的成效。总之,审读市志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差错率,确保志书内容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是编纂志书的合理延续,其根本目的在于更有效地发挥志书“资政、教化、存史、致用”的功能,也充分体现了修志工作者对社会、对历史与对后人负责的精神。
至于如何处理审读意见,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举办读书知识竞赛,普及志书内容
去年年初,我们利用扬州城解放50周年这一纪念活动,与《扬州晚报》社联合举办了有奖百题知识竞赛,并列入全市解放50周年纪念活动中的一部分。竞赛题刊登于《扬州晚报》,其内容来源于《扬州市志》,力求反映扬州50年来的建设成就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参加竞赛的有学生、教师、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等近万人。此次活动引起了社会读志用志的浓厚兴趣,普及了志书内容,扩大了地方志工作的社会影响,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广大市民热爱家乡、建设扬州的热情。
四、利用高科技手段,传播志书
《扬州市志》宏篇巨制,上、中、下三册,查阅和使用起来难免有不方便之处,志书印数有限,价格高,发行面不广等客观因素制约着志书的读者普及面和社会利用率,这对于推动读书用志工作,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突破传统的志书阅读使用方式,扩充志书的读者,只有利用高科技手段,借助于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缘于此,市方志办与电信部门合作,将《扬州市志》搬上国际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让《扬州市志》驶上“信息高速公路”。计算机互联网络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信息传递迅速且面广,检索方便快捷,有着无比独特的优势。《扬州市志》网页的开发制作于去年6月正式启动,9月初全部实现联接上网。市政府及其信息主管部门对《扬州市志》上网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把它列为政府上网工程的组成部分和1999年扬州市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之一。
《市志》上网,不能无声无息,要大张旗鼓宣传,吸引网上用户访问查询。为此,我们与电信部门、信息主管部门联合举行了上网演示会暨新闻发布会。扬州各家媒体都作了及时的报道介绍,引起了社会的瞩目。
五、依托志书,编纂出版地情书,拓展读志用志的领域
市志部头大,普及面受到一定限制。那么,就要把志书丰富的内容资料转变成为适合于广大普通读者的精神文化产品。依托志书以及在编纂志书过程中累积的资料,扬州先后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地情书。扬州是全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围绕这_主题,先后出了《扬州历代名人》、《历代名人与扬州》、《扬州大观》、《扬州历史故事》等扬州历史文化丛书,还精选志书内容,编出了《扬州概览》;结合国庆50周年和扬州解放50周年,编印了《扬州辉煌五十年》;此外,还用平白浅显的语言文字,把志书内容编人乡土教材,刊印了《扬州地理》与《扬州历史》,作为中、小学生的辅助读物,用于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操,把地方志的读者扩大到青少年。这些地情书“化繁为简”,可以说是市志的缩编本、精编本、简编本、普及本,编辑出版周期短、价格低廉、发行量大,容易为“寻常百姓家”所接受和使用,从而扩大了地方志工作的社会影响,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六、利用志书资料,拍摄电视系列专题片
电视节目跨越时空,信息容量大,传播信息快,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去年正值国庆50周年大典,又适逢扬州解放50周年,我们积极参与纪念活动,主动与扬州电视台联系,让地方志与现代媒体传播手段联姻,利用和依据志书资料,从志书中撷取了一系列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制作成大型电视专题片——《城市年轮》。电视片共分30集,从9月27日起,每天在电视台新闻频道的黄金时段播出,每集6分钟,全方位、多视角地反映了扬州50年的沧桑巨变,展现了古城的旧貌新颜,每集1500字左右的解说词勾勒出了各个行业的发展轨迹,文采斐然,画面真切而形象。电视片蕴含了浓重的历史感,记录了真实的历史。电视专题片播出以后,既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又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欢迎,收视率达到60%以上,取得了相当大的社会效益。
读志用志,是地方志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修志工作者一项长期的任务。通过前一段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获得了很多的启示。启示之一,用好用活地方志为社会服务,方志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拓展思路,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全球化的新特点,用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去对待读志用志,去拓展读志用志的空间,去开发志书的信息资源,才能把读志用志工作引向深入;启示之二,修志时,大多是“足不出户”,埋头伏案,志书出版发行后,必须及时转变工作方式,走出书斋斗室,“内引外联”,面向社会,面向现实,将志书推向社会,推向人民大众。社会是个大舞台,上面有广阔的用武空间,方志工作者要强化参与意识和服务意识,把修志工作从通常的案头工作变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服务工作,开辟多种途径,利用各种形式,普及志书知识,推动读志用志;启示之三,要搞好特色服务,重点服务。要围绕经济建设,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及时了解掌握社会各种需要,把志书中包容的大量信息分门别类,特别是一些特色信息,有实际使用价值的信息有重点的开发出来,有针对性地提供利用,才能变有限的空间为广阔的领域,才能将志书的信息用在点子上,刀刃上;启示之四,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信息网络化,为读志用志拓展了广阔的领域,方志工作必须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冲破志书传统单一的纸质载体和陈旧滞后的传播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工具,如网络版、电子光盘、168声讯台等等,扩大自己的宣传面,提高传播的速度,让更多的领导干部、学者和普通老百姓来运用志书,促进工作,让志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读志用志工作大有作为,前景广阔。做好读志用志工作,充分发挥地方志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功能,必将推进整个地方志事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 吴福林)
- 上一篇:增强年鉴编写的科学性实用性
- 下一篇:浅议地方年鉴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