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浅议地方年鉴的可读性

2013-02-04    

        地方年鉴作为综合性的地情资料工具书,是否具有可读性,直接关系到年鉴的使用价值,关系到能否更好地发挥其为社会、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本文试就增强年鉴可读性的必要性及其途径作一探讨。

一、增强可读性是年鉴生存、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年鉴如何面向市场,大力开拓读者层和面的问题,是年鉴生存、发展的关键。海外一些年鉴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十分重视年鉴的实用性和可读性。美国《世界年鉴》各种科目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精炼、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在美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年鉴第一畅销书,得到美国社会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当代人们所知晓的最有用的参考工具书。”《香港经济年鉴》制定了让年鉴成为“工商必鉴,家庭必备,学生必读,社会必有”的办刊宗旨。而中国大陆的年鉴,由于官办的原因,尽管资料可靠、准确、权威性强,但缺乏贴近社会、贴近读者的市场经济信息,因而使用者大多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专业与行业人士、图书馆藏人员、高等院校科研人员等。年鉴发行有所滞销,市场占有率较低。地方年鉴作为为现实服务的资料性工具书,应当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由此引起的各方面变化,挖掘信息资料,开发各类高质量、深层次、有较大实用价值的信息,以实现其资政、借鉴、存史的功能;同时,强化便览功能,全面系统、多层次、多角度地增加对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有指南作用的内容,才能进一步扩大读者群,充分发挥年鉴的使用价值。

二、增强年鉴可读性的途径

        如何增强年鉴的可读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框架要适时调整,突出地方特点。年鉴的框架是承载年鉴内容的主体结构,框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直接影响年鉴质量的关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新事物、新举措、新成就、新经验、新问题不断涌现,年鉴的框架也必须作适时调整。所谓适时调整,也就是在基本保证框架设计连续性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每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将反映地方特点的内容单设专题栏目,通过年度专题栏目的变化,可以使年鉴年年编,年年有新意。而这些反映地方特点的内容,正是读者想了解和喜欢读的。如1992年版《常州年鉴》在“常州概况”类目下单设“抗洪救灾”分目,集中反映1991年常州发生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夺取抗洪救灾全面胜利的情况;2000年版《常州年鉴》单设“专记”类目,用以集中记述常州市1999年“三庆一迎”(常州解放5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庆澳门回归、迎新千年)重大庆典活动,这些内容在全市具有较大影响,以专题栏目形式反映,既便于查考,又能吸引读者。另外,针对公众普遍关心、与大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比如党风廉政建设、医疗制度改革、机构改革等,也可在框架设计时考虑以类目或分目形式单独反映。

         2.内容应突出借鉴性和预测性。年鉴是逐年出版的,以记述一年内事物发展新情况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地情书。加上由各级政府主办,保证了年鉴资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是读者可信赖的信息资源。年鉴编纂者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收录借鉴和预测性信息,提高年鉴的使用价值,进一步吸引读者。所谓“借鉴性”,即通过总结典型事例经验教 训,“知往鉴来”,使人们温故知新,少走弯路,昭示前程。年鉴在反映各项事业发展状况时,既要写成功的经验,又要写失败的教训,并分析透彻,才能给人以借鉴。同时,既要报喜,又要报忧。反映各项事业的新发展、新成就,更要反映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发人深省,给人以警示。1999年版《常州年鉴》在“社会、生活”类目“消防”分目下设“市第一人民医院‘八二六’特大火灾”条目,记述火灾发生、组织抢救及伤亡的具体情况,分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2000年版《常州年鉴》又设“公审‘八二六’特大火灾事故责任人”条目,公布法院公审结果,查实这一特大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对事故责任人作出的刑事处罚。读者看了这两个条目,可以引起警戒,接受教训,避免类似事故发生。目前,不少地方年鉴普遍存在谈成绩的多、触及问题及教训的少的不良倾向,削弱了年鉴的“鉴戒”功能。主要原因是年鉴编纂者存在报喜皆大欢喜、报忧怕惹来麻烦等思想顾虑,年鉴作者、编者应消除顾虑,发扬秉笔直书的求实精神,主动搜集一些负面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不溢美,不避丑,既鉴得,又鉴失,使年鉴真正成为反映社会、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所谓“预测性”信息,是基于对经济、社会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作出的一种分析判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特别是经济部门迫切需要更多、更快、更有效的信息。年鉴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反映预测性信息可以顺应广大企业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年鉴的使用价值。美国、香港等地年鉴都很重视对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性分析。《香港经济年鉴》每个行业反映“概述”、“产销情况”、“新动向”三方面内容,其中“新动向”就是对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而《美国年鉴》就有未来一千年预测、人口预测等内容。这样,读者就能获取更多的信息。

        3.随文图、表刊载要保证一定数量。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用图、表、统计等手段来体现年鉴的资料性,已成为年鉴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年鉴中穿插一定数量的随文图片,既可活跃、美化版面,又可形象、直观、简洁地展示事物的形态、特点,增强文字内容的说服力、感染力,使读者产生新鲜感和阅读欲望。从1997年起,《常州年鉴》尝试用随文图片增加年鉴的可读性。2000年版《常州年鉴》随文图片达82幅,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年鉴条目记述的内容。另外,表格在年鉴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举人名、地名、物价指数、经济指标等,分类的项目越细,列举越多,时间跨度越长,使用价值越大,越能吸引读者。通过对这些数据和文字的分析比较,就可看出问题所在,看到发展趋势,找出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这种形式运用好了,可以改变数字文字化的写作方式,既可使年鉴内容更加充实,给人印象直观、深刻,又可使版面清新活泼,特色更加鲜明。1999年版《常州年鉴》在“统计资料”类目增设“横向比较资料”分目,反映常州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在江苏省所处的位置以及某些差距,可以了解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便于加强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与协作,使年鉴具有更大的使用价值。2000年版《常州年鉴》专设“常州解放50年成就”类目,并附重点年份主要经济指标示意图16幅,使读者直观地了解常州50年来发生的巨变。

       4.彩页编辑质量要提高。彩页能形象地反映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既表彰先进,又把值得记载的历史画面用形象生动的彩照展示出来,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给读者留下一目了然的深刻印象,收到“一图胜千言”的良好效果。从1997年起,《常州年鉴》从年度发展的特点出发,选准彩页组稿重点,既宜传当年常州改革和建设的突出成就,又宣传成绩突出的部门、单位和企业,同时做到精选图片,精编文字说明,减少企业、单位领导人标准像和工作照,设计时统一系列风格,力求美观大方、不落俗套,使彩页达到较高的品位。《常州年鉴》坚持在广告前安排一些反映全市重大政治活动、外事活动的照片,同时组织“常州新貌”,“辖市、区新貌”、“企业巡礼”、“窗口行业”、“公仆风采”、“新兴的社会事业”等10多个专题系列彩页,直观、生动地反映全市工业、农业、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方方面面发展变化的新面貌。2000年版《常州年鉴》彩页收录有代表性的路、桥、住宅新旧对比照片,使读者形象地了解常州解放50年来的巨大变化,与正文“常州解放50年成就”记述的内容相互对应,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目前,有些地方年鉴彩色插页篇幅占全书总篇幅的一半以上,而且随意编排,杂乱无序,分多组插于正文之中,破坏了正文内容的完整性,影响读者检索和查阅资料。在年鉴彩页组稿工作中,应当注意广告数量适度控制,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严格把握收录先进单位的标准,势必适得其反,影响年鉴作为政府官书的形象。

        5.实用性资料应增加。年鉴是上年度各类文献信息的汇总,年鉴编纂者将有价值的、真实可靠的资料系统归纳、整理和筛选,供读者查阅、检索,是年鉴的重要功能。如何使年鉴拥有更多的读者,更好地发挥它的使用价值,收录实用性资料,提高可读性,已被多数地方年鉴采用。但是,具体收录的内容、刊载的形式不同,一是在附录中载入投资、就业、就医、旅游、生活指南等便民、便览资料;二是利用年鉴版面空白处,穿插有关小资料,2000年版《常州年鉴》在版面空白处穿插“1999年常州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十佳’好事”、“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常州情况”、“1999年度价格及收费项目调整情况”等,既增加信息量,增强可读性,又使年鉴版面得到最大利用;三是在相关的分目或条目后,刊载知识性的小资料,如2000年版《上海年鉴》作了有益的尝试,在“喜迎澳门回归”分目,穿插简要介绍澳门概况的小资料;在“出入境检验检疫”分目“严阵围截含二恶英食品进口”条目后,穿插高毒性的有机毒物——“二恶英”的小资料,这些小资料便于读者对照查阅,又使读者增长了知识。

三、有关地方年鉴可读性的几点思考

       1.入鉴资料要准确。评判一部年鉴质量的高低,最主要的标准就是它所收录的信息资料是否有价值,能否吸引读者。而只有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才能确保年鉴作为政府公报性工具书的质量,这就要求年鉴编纂者严格把好史实关,做到入鉴资料准确无误。最近几年,有的地方年鉴为赶出版进度,采用统计快报数据,一方面会给读者当年利用年鉴资料带来不便,另一方面如果读者引用年鉴数据的话,很有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影响。

        2.语言提炼要适度。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对读物的要求趋向于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在撰写年鉴条目时,可以通过提炼语言,提高可读性,但要适度掌握。年鉴在体现记述用语时,可在准确、简洁、质朴的基础上,对风景名胜、山水园林、新的建设成就适当进行绘声、绘形、绘色的描绘,既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但对人和事的表述,切忌带情感色彩,使用绝对化的语言,影响年鉴的真实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3.要重视对读者群的调查。地方综合年鉴一般均由政府主办,年鉴的发行大多由各地政府对各单位下达指令性指标,少数地方将年鉴推向市场,扩大发行。但对哪些人自愿购买年鉴,哪些人在读年鉴、使用年鉴,如何利用年鉴资料指导工作,产生什么效果,读者对年鉴使用价值的反映等等,缺乏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关系到年鉴的生命力与发展,必须加强调查与研究。这样,也就可以面对广大读者的多样化阅读、检索需要,进一步改进年鉴的框架设计和内容编排,在扩大信息量、强化资料性的基础上,增强年鉴的知识性、指南性,使年鉴赢得越来越多的读者。

(作者为《常州年鉴》编辑部主任、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