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要求 推进年鉴工作创新

2013-01-31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新世纪党的行动纲领,又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年鉴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块阵地,也必然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南,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为此,我们结合学习“三个代表”的体会和年鉴工作的实际,就年鉴创新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面对新形势,思想观念要创新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如果年鉴工作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就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唯有创新,才有发展,而思想观念上的创新是年鉴创新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来研究新形势、新特点,解决新问题,形成新共识,把“三个代表”落到实处,开创年鉴工作的新局面。

         1、编纂观点要创新。近年来有些年鉴虽然进行了创新改革,但改革力度不大,框架栏目缺乏变化,内容笼统,新兴的民营经济、中介机构、餐饮服务行业、证券投资等未能得到充分反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当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针对年鉴编纂工作中的不足,以求实的态度总结新经验,提出新问题,找出新思路。以改革的精神去创新,解决新问题,以编出为广大干部群众所喜爱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好年鉴。

         2、社会效益要提高。年鉴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不少年鉴是“我编什么,你就读什么”。由于是“官办”,硬行摊派,书卖出去了,却有不少被束之高阁,作为橱窗摆设,究竟发挥了多少社会效益值得研究。针对这种情况,年鉴工作必须符合“三个代表”的思想,在如何提高年鉴的社会效益上下功夫。要进行用户需求的调查研究,结合新的实践、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需要,不断改进年鉴内容,使年鉴适应读者需要,让读者满意。同时应降低成本,增加发行量,扩大社会影响,努力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实现两个效益双丰收。

        3、知识要更新。思想创新必须注重知识更新。当今社会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日益进步,新知识层出不穷。综合性年鉴涉及到各行各业的新鲜信息,年鉴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提高创新能力。特别要加强学习经济、科技、计算机知识,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化和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不断产生创新之举,使年鉴更好地为现代化事业服务。

二、面对新变化,内容要创新

          面对新变化,必须立足于把思想创新的成果落实到内容创新上,以创新开辟新空间。

        1、创新栏目。从现行出版的年鉴来看,不少类目跟志书篇(卷)目相同相近。有的特载分目主要为工作报告、文件、上级领导视察,这些内容占有大量篇幅,信息量低。概貌分目缺乏变化,不能体现客观实际和年度特点。江泽民同志说:“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笔者认为,在精神文明建设栏目中可以学习《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征编的经验,增加风范录,记述干部群众道德、义举等方面的典型事迹,以事系人,增强感染力和可读性。另外还可以根据地方特点,设立体制改革、生态环保、港口经济区、个体私营经济、信息之窗、饮食服务业、资料、开放开发等栏目。年鉴栏目创新,要以“三个代表”要求为准绳,在注意保持其资料连续性、衔接性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和领导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来改革,充分反映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情况、新成果,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扩张供稿网络。我国的综合性年鉴一直被看作是地方政府的年度白皮书、年度公报。年鉴编纂网络人员主要为政府各部门及其基层组织的工作人员,这种“官方供稿网络”对保证年鉴运作、组稿按时到位及年鉴事业的发展曾起过积极作用。但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基层组织撤并,权力下放,职能改变,这种网络体系将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变化的客观形势。现行的行政部门供稿普遍带有只报功不报忧的现象,一些内容得不到反映,尤其是一些没有政府部门直管、专管的新行业或新经济组织很难得到全面准确的反映,如三资企业、民营企业、餐饮旅馆和证券、保险行业及农贸市场等。因而地方年鉴网络要改革,除巩固行政系统供稿网络外,还要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饮食服务业、大市场、房地产业、新经济组织和行业管理协会、证券业、科研院所发展供稿人,还可聘请专家学者、记者为撰稿人,建立一个更广泛的信息联系网络。保证年鉴有充足的稿源,以充分反映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情况,为内容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3、革新内容。年鉴创新要落到实处。选题视野要宽广,角度要新,立意要深,入鉴事件要新、大、特,资料价值要高,要能充分反映改革开放中的新理论、新观念、新探索、新经验、新创举、新事物、新问题,选择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新进展、新方向,具有借鉴启示、存史价值的,年度特色的大事要事新事入鉴,使年鉴内容具有时代气息。要压缩冗余信息和内容,力戒假大空,密集知识信息量。树立服务于民的意识,刊载一些人民群众日常工作、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实用信息及新知识,拓展年鉴的知识面。不少地方年鉴在附录中或多或少地登有投资、交通、服务指导等资料,但还远远不够。年鉴还可在特载或资料、附录栏目中登载地方领导、专家学者论改革新动向或预测发展前景的文章,全国、省、市等媒体报道本地发展的专题文章,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与他们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及相关政策法律。年鉴应如实完整地记述重大安全事故和劣质工程、贪污受贿大案、企业亏损破产等情况,可就某些社会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参照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模式,反映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和对政府的希望、要求。我们还可以借鉴美国政治思想家、年鉴学家富兰克林办年鉴的经验,在年鉴空隙间填满谚语、格言、名言等内容,开导人民勤劳致富,俭朴奉献,宣传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文明礼貌用语等等,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年鉴工作创新除以上两方面外,在发行、宣传利用等方面也是大有可为的。从国内近两年来年鉴工作的新实践中,我们深知年鉴工作创新的必要性,只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年鉴工作的全过程,年鉴才能真正赢得广大干部群众和全社会的欢迎,创造出新世纪年鉴事业的辉煌。

(责任编辑  徐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