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狠抓目标管理 强化责任意识

2013-01-31    

        泰州年鉴事业肇始于1998年。起步虽晚,但是定位较高,成熟较快。6年来,我们在框架设置、条目撰写、稿件编校、印刷装帧等方面不断改进,按照内容求精、形式求新、进度求快、质量求高的目标实施运作,形成了鲜明的泰州特色。本文结合《泰州年鉴》几年的编纂实践,试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年鉴质量作一些探讨。

一、实行目标管理是全面提高年鉴质量的保证

        年鉴编纂出版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本着出精品的理念,从资料征集、分纂、总纂、校对、审稿、修改定稿到交付出版,实行全员、全过程目标管理,建立以质量持续提高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阶段检查,赏罚分明。编辑部实行主编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分纂阶段实行责任编辑制,总纂阶段实行总纂负责制。负责编纂的同志做到征集、指导与分纂同步开展,总纂与打印、校对穿插进行,排版与随文照片补白全盘考虑。具体地讲,就是早发动--准备充分,定框架--统领全书,责任制--事事落实,抓细节--环环相扣,攻难点--千方百计。正是由于工作上的周密布置、统筹安排、滚动作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思想认识上、工作计划上、采取措施上和编纂水平上每年都有新的提高。

        《泰州年鉴》编纂出版工作每年都列入市政府的目标管理,对编纂质量和进主度实行年度考核。各撰稿单位也将年鉴编纂工作列入本单位的目标管理内容进行考核,从而保证了年鉴工作顺利进行。6年来,《泰州年鉴》目标质量管理结出了丰硕的成果。1999年12月,《泰州年鉴》(1998)在第二届地方年鉴评奖中获综合二等奖、框架设计三等奖、条目编写二等奖、装帧设计一等奖。2003年1月,《泰州年鉴》(2002)在首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评比中荣获优秀奖。

二、强化责任意识是全面提高年鉴质量的关键

        泰州年鉴工作之所以能够在质量管理上得到持续稳定的提高,关键一点就是我们强化了主编、副主编、总纂、副总纂、编辑、撰稿和审稿人员的责任意识。

        从创刊伊始,我们就着手建立年鉴编纂工作责任考核制度。包括编纂工作目标制订与分解制度,跟踪考核、阶段考核和终结考核制度,编纂工作奖惩制度等等。根本目的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调动编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加责任感,从而稳定队伍,谋求事业的长远发展。

三、创新是全面提高年鉴质量的必然要求

        年鉴工作要与时俱进,必须勇于跳出多年不变的程式化体系,用新观念、新思路、新内容、新办法开拓创新,闯出一条风格鲜明、常编常新的发展之路。2004年,泰州年鉴工作在创新上做了三方面的尝试。

        1、框架设置与时俱进。《泰州年鉴》(2004)结合本地实际,在保持框架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增设了“沿江开发”、抗击“非典”、“心连心”艺术团在泰州、“就业工程”等栏目,在“泰州概貌”栏目中增加了“历史文化”、“创建卫生城市”等内容,同时加大了图片资料和统计表格的分量,使年鉴框架更能反映快速发展的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得到了年鉴界专家和同行们的肯定。

        2、确定条目选题,认真把好组稿质量关。以往我们在征集年鉴资料时,通常先是两办发文,下发编纂通知,同时附上年鉴框架设置方案,然后对那些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组稿任务的单位,或电话联系,或登门催稿。这种方法粗看上去,还算合理,但来稿质量却得不到保证。有的单位敷衍了事,来稿内容单簿,并没有反映该单位基本情况及发展脉络;有的条目编写要素不全,标题偏长,内容却只有一两句话,不符合年鉴体例的要求。2004年,我们在组稿阶段,就主动上门,与各单位撰稿人员当面指导交流。先后在辖市(区)和军事、金融、统战、教育、卫生等部门召开年鉴撰稿业务研讨会,编辑部和撰稿单位负责人共同发掘和确定优秀选题,明确条目写作的要素,在体例上和表述上加以规范。

         我们要求的优秀选题应当体现时代特征、年度特点和地方特色。具体来说,就是各行各业在全面反映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要突出记载落实和服务于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重大活动和重要工作的情况。另一方面,沿江开发、招商引资等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成就、新经验肯定要大书特书,事关老百姓根本利益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也要给予特别关注。工作上的亮点反映出来了,内容上又有新意,组稿的质量就会得到保证。

         3、集思广益,把好审稿关。审稿是确保年鉴质量的重要环节。过去我们一般是在组稿结束阶段,由各撰稿单位自审,领导签字,加盖公章。经年鉴编辑部分纂、总纂后,打印出送审稿,再由编辑部审、专家审、系统审、领导审和出版社审,最后主编终审。通过几级审稿,基本上能够把好政治关、保密关、事实关和文字关。但是也发现了一些审稿时疏忽的问题,如一些专业术语、专用名词的差错,以及标点符号的误用,计量单位的不规范,统计数据的前后不一。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从1999年开始,编辑部一方面尝试了由以往单纯校对,改为校、改结合的做法,即校对时发现疑问,第一时间与撰稿人员核实,并作修改;审稿时发现差错,经过论证,当场审改。另一方面,尝试了集中审稿的做法。即送审稿出来后,聘请主编、副主编及市委办、政府办、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经贸委、建设局、农业局、教育局、财政局、民政局、统计局、保密局、人行等单位办公室的负责人,用大约一周的时间集中审稿,最后将发现的问题统一汇总上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集中审稿时,市政府秘书长亲自抓,分别把审稿任务落实到政府办各职能处室,认真把关、审核,不但纠正了有关事实、数据等方面的错误,而且补充了撰稿时被遗漏的大事、要事,大大增强了年鉴的信息含量。市委组织部对组织机构及负责人名单认真审校,在收录范围、单位名称、性别和任免标注等方面,统一标准,加以规范,稿件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年鉴编辑部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将审稿意见汇总、整理、归纳并形成修改方案。此举事半功倍,收获很大,大大减少了稿件的差错率。通过分散审稿和集中审稿,集思广益,大大拓宽了责任编辑的眼界,对于提升编纂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编纂水平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 缪小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