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事件志对于传统志体的突破与创新刍议
以地方志的体例全面系统记载当代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是方志界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现象。新华网在2012年11月12日刊发了题为《重大事件志成为中国方志新物种》的通讯,该通讯报道:“中国古老方志‘家庭’也由此诞生了一个新志种——‘重大事件志’”。尽管就重大事件志的名称是否妥当,重大事件志是否属于地方志的范畴等问题,方志界正进行着激烈的理论探讨,但实践总是具有充沛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2012年8月《北京奥运会志》率先出版,中指组和四川、江苏等省市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援建)志》、上海的《上海世博会志》、广州的《广州亚运会志》等,都处于紧锣密鼓的编纂过程中。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也积极开展重大事件志编纂的探索工作,2012年12月公开出版了《汶川特大地震南京援建志》(以下简称《南京援建志》)。
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是当时震惊世界、牵动着海内外华人心弦的重大事件。在中央作出有关省市对口援建地震灾区的决定后,南京市立即响应,迅速行动,举全市之力,急灾区所急,想灾区所想,抢时间,抓进度。在四川省绵竹市剑南镇实施的所有援建项目均比中央规定的时间节点提前1~2个月优质高效建成,三年的援建任务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圆满完成。在南京市所有援建队伍从剑南镇凯旋不久,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就动议编纂《汶川特大地震南京援建志》,全景式记录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高水平、高质量完成各项救灾援建任务,展示南京援建干部群众的风采形象。2011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南京援建志》编纂工作。编辑部全体人员在援建事迹的感召和援建精神的激励下,攻坚克难,经过18个月的辛勤工作,于2012年12月完成了南京首部重大事件志。
《南京援建志》基本遵循传统志书的编纂规范,采用述、记、志、图、表、录6种体裁,以志为主。记述主体结构设章、节、目3个层次,个别目下设子目。全书共9章20万字,选用照片155幅,全面、系统、详实地展现了南京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帮助灾区政府和人民抗震救灾、过渡安置、对口援建的完整历程,为今后抗击自然灾害、科学恢复重建提供翔实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
2008年5月15日下午3点,武警南京市消防支队赴四川什邡救援队历时8小时成功将蓥峰化工厂废墟中被埋压72小时的幸存者田小彬就出的瞬间。
因为记述对象为重大事件,根据南京援建工作的实际,根据社会各界对于《南京援建志》的期待和要求,在遵循传统志书编纂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编纂人员做了一些突破和创新的初步探索,努力处理好六个方面关系。
框架结构方面:横与纵的关系
传统志体的框架结构讲究“事以类聚”、“横排门类”,而以时间节点纵分阶段,则是史体的记述方法。重大事件一般都有明晰的阶段界限,为系统记载好整个事件,重大事件志框架设计宜采用横纵结合的方式,把志体和史体的体例优势有机结合,既按事物的性质科学归类,又清晰反映重大事件的各个阶段,使得整个框架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内容全面。
《南京援建志》第一层次共12个部分,卷首设概述,次为主体部分9章,最后是大事记、附录,采用了典型的志书框架设计。主体9章中,第一章《组织领导》,第二章至第七章是该书记述重点,为救灾援建内容,第八章《社会捐赠》,第九章《英模人物》,以及章下设节、节下设目,均采用传统志书“横分门类”、“类为一志”框架设置方法。只是在第二章至第七章中,根据救灾援建的阶段性特征,按事件发展的阶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章《抗震救灾》;第二部分为第三章《过渡安置》;第三部分“对口援建”,因为这一部分是该书记述重心,又采用志体横分门类的方法分为4章,即第四章《住房援建》、第五章《公共设施援建》、第六章《援建管理》、第七章《灾区发展援助》。《南京援建志》框架设计采取了以横为主、横纵结合的体例结构。
记述地域方面:内与外的关系
传统志书一般以行政区域名称冠名,以行政区域为记述范围,记述内容为行政区域内的事物,讲究不越境而书。而重大事件志的记述对象为重大事件,重大事件发生地域、影响所及地域均为重大事件志的记述范围,不局限于在本行政区域内。
《南京援建志》既记载了南京援建队伍在四川震灾区域内的工作,又记载了南京作为援建队伍的大后方,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支援援建前线的活动,是一部突破一地区域界限的志书。在该书第二章《抢险救灾》中记载了南京公安特警、消防官兵在特大地震发生的当天,第一时间内奔赴四川抢险救灾第一线,辗转北川县、什邡县、漩口镇,不顾余震频发、生命受到极大威胁,发扬顽强拼搏、连续作战的精神抢救伤员,搜救生命,转移群众,保护财产;第三章至第七章完整记录了南京救灾援建队伍在负责对口支援的绵竹市剑南镇近800个感天动地的日日夜夜;第八章还全面记载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人民在南京踊跃捐款捐物、无偿献血的感人场面,忘却小我关爱灾区的大爱情怀。
记述内容方面:“上”与“下”的关系
传统志书一般设置清晰的收录标准,达到一定级别的机构、达到一定标准的人和事可以收录进志书。当代重大事件的发端、发生、发展,特别是其中重要环节的推动、运行、处置,主导力量往往来自于党委、政府的研究决策和组织实施。重大事件一般会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上层”高度重视,组织力度大,执行力度大,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重大事件社会影响面广,参与人员多,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在目前时间间隔相去不远、资料搜集难度尚不算大的情况下,重大事件志应合理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既真实记载上层高屋建瓴、运筹帷幄,又真情记述广大群众热情参与、甚至舍生忘死的凡人善举。
《南京援建志》第一章《组织领导》不仅记载了南京市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等领导机构,而且记载了领导机构的重要决策和重大举措,还通过图照和大事记反映市领导和市援建指挥部的领导亲临前线,指导慰问一线干群的活动。还用更多的笔墨记录了公安干警、消防官兵舍生忘死救助被困灾民,卫生医疗人员不顾安危治疗负伤灾民,援建“铁军”不怕疲劳、连续作战,高质量、快速度完成总投资约20亿元的30个对口援建项目,此外还记载了战斗在四川灾区一线的防疫队伍、支教队伍、民间救援队等等,全面记录了从“上”至“下”全社会同心协力抢险救灾、对口援建的方方面面。
记述要素方面:人与事的关系
传统志书采用直述其事的方式,事件的起源、发展、高潮、转折、结果等完整脉络是志书记述的重点。有“人物传”集中记载人物,但恪守“生不立传”的原则。所记人物往往都是在各个领域有重要影响的“重量级”人物。“人物传”以外的人物一般采取“以事系人”的方式交代,不是志书记述的重点。当代重大事件往往距今很近,事件延续时限一般都不长,因此涉及的人物基本健在,按照“生不立传”的原则不能以“人物传”形式记录;但是又必须注意到,重大事件中体现出来的时代主题、精神面貌多以个人的事迹为代表、个人的精神风貌来体现。如何做到“见事又见人”,既完整记录事件又充分反映人的精神,这是重大事件志必须解决的课题。
《南京援建志》按照志书“生不立传”的原则没有设人物传,但采用了三种方法浓墨重彩地记述人,突出反映了南京干部群众大爱、大干、大奉献的援建精神。一是在志文中反映。编纂者采用“以事系人”、“人随事出”的方式,不仅全面记录事件,而且有意识地在事件中记录下直接参与其中的人物,并且不惜笔墨。二是在第九章《英模人物》中反映。编纂者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了19批次获省部级以上表彰的先进集体,73人次获省部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个人;51批次获省厅局级、市级表彰的先进集体,286人次获省厅局级、市级表彰的先进个人;又以名录的形式记述了140批次获市部委办局表彰的先进集体,448人次获市部委办局表彰的先进个人。在20万字的篇幅中如此高密度地出现人,而且有大量的一线干群,这在传统志书中是罕见的。三是在照片中反映。无论是册首彩照还是内页黑白插图,编纂者都有意识地突出表现人的精神,不仅全面反映了领导干部亲赴灾区、心系灾区、关爱灾区,而且又用大量照片重点反映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干部群众。
2010年1月交付,建筑面积167876平方米的金陵雅居安置房小区
事件影响方面: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传统志书演进千年,形成了“纵述史实,述而不论”的记述方法。一般以物质实体为记述对象,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质朴地记述事物的来龙去脉。这种记述方法下,编纂者不直接提出和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让读者从物质实体的记述中自觉判断是非曲直,得出结论。因此,传统志书中直接所见皆为物质层面的记载,极少见到精神层面的反映。而重大事件志中,如果只见物质成果层面的记载,而不见重大事件反映出的时代精神和留下的精神财富,则无疑违背了编纂重大事件志的初衷,也使得重大事件志的资政、教化功能和社会价值大大减弱。
《南京援建志》在编纂方案中就明确提出,既要完整记载丰富的援建物质成果,又要弘扬新时期伟大的“援建精神”,并始终将这一原则贯穿编纂工作始终。在第二章《抢险救灾》中,编纂者着重表现公安特警、消防官兵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被困的人民群众,紧急转移灾民;在第四章《住房援建》中,着重表现南京建设大军不怕困难,发扬“5+2”(工作日+休息日)、“白加黑”(白天加黑夜)的连续作战精神,努力使每一项工作早开工、早交付;在第八章《社会捐赠》中,着重表现南京市所有采血点全部爆满,日均献血量达到平日的10倍,甚至出现了献血都要预约的场面;在附录中特意选择了通讯报道《大爱南京》、《南轩中学重建赋》、诗歌《致敬!南京》多种文体的纪实作品,集中展现南京人民的大爱情怀和援建精神。
记述语言方面:平实与生动的关系
传统志书通过对事实材料的剪裁、运用和铺陈,揭示事物的真貌,让是非功过、得失褒贬、胜负成败、经验教训,寓于事物的客观记述之中,因此要求行文语言准确、朴实、简洁。重大事件往往有激动人心的场面、催人泪下的事迹、感人至深的细节,传统的志书语言难以反映这些场景,在重大事件志中适当使用一些生动的语言更易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
《南京援建志》整体文风保持了传统志书语言准确、朴实、简洁的风格,部分章节的语言因实际记述的需要采用了比一般志书更为生动的语言,以便如实记录下抗震救灾、对口援建中感人至深的人和事,主要是在概述和章下序中。如概述中使用了“地震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危急时刻,南京挺身而出!”“紫金山龙门山山山相望,秦淮河马尾河水水相连,南京人剑南人心心相印。南京援建两年多,剑南进步30年,一个崭新的剑南镇重新屹立在川西大地,这是740万南京人民和10多万剑南人民共同建设的美好新家园”等传统志书中罕见的饱含感情的语言。正是这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语言很好地诠释了重大事件中体现出来的无形精神和充沛激情。
重大事件志的编纂实践已经起步,重大事件志编纂理论的思考与探索正在方志界如火如荼地展开。我们相信,鲜活的实践将为科学的理论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注脚,不断总结发展的理论将为生机勃勃的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促进实际工作的不断创新、提高。方兴未艾的重大事件志编纂,必将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为方志百花园增添美丽的奇葩,为方志事业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 上一篇:浅谈年鉴在续志中的重要作用
- 下一篇:狠抓目标管理 强化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