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年鉴》(2003)编纂浅识
《高淳年鉴》(2003)为5年合编本,全面记述了高淳县1998~2002年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重大事件和最新成就,并力求充分体现“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特色兴县”的发展战略,反映高淳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
一、反映地方特点,突出高淳特色产业
水产业、建筑业、水运造船业是高淳县三大特色产业。《高淳年鉴》(2003)设有“水产业”、“建筑业”、“水运造船业”三大类目,内容共约4万字,占全书的4%。高淳县有水面18.51千公顷。2002年全县水产放养总面积17.71千公顷,其中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12.12千公顷(螃蟹养殖面积11.07千公顷);水产业产值7.30亿元,其中特种水产产值4.51亿元(螃蟹产值3.1亿元),水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05%,成为高淳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在框架设计时,我们注重突出地方特色产业,将“水产业”从大农业中分离,单独设立类目,并列养殖水面、苗种放养、水产品产量、扣蟹培育数量统计表,全面反映高淳水产养殖、良种培育、加强服务、打造品牌、市场开发等情况。高淳有“中华民间水运第一县”之美誉。2002年拥有运输船舶1871艘、91万吨位,从事水上运输人员达1.2万人,营运收入7.5亿元,过去,水运造船业仅在《高淳年鉴》“交通·邮电·供电”中以条目形式出现,层次低、分量轻。在《高淳年鉴》(2003)中,设立类目“水运造船业”,下设“船舶制造”、“水上运输”、“服务管理”三个分目,全方位反映民间水运和造船的规模及政府对水运造船业的服务管理和政策措施。高淳县是建筑之乡,2002年全县有建筑、安装、装潢企业39个,施工面积532.1万平方米,产值30.55亿元。我们在类目“建筑业”中,还列了1998~2002年高淳县建筑系统生产经营、完成20层以上高层建筑、工程质量获名优工程、创标化和文明工地等情况的表格。在类目“各镇概况”中,除常规条目外,还增加了反映本镇特色的条目,如阳江镇的服装企业、淳溪镇的水生蔬菜、砖墙镇的建筑等,同时增设“2002年各镇工业骨干企业情况一览表”和“2002年各行政村定补干部一览表”,以反映各镇工业企业状况和行政村定补干部的基本情况。
二、反映时代特色,突出时代主旋律
为充分反映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工业强县、湖滨新区、边贸中心”城市发展思路和“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特色兴县”发展战略,本部年鉴抓住时代特色,突出了时代主旋律。高淳县工业经济由机械电子、陶瓷材料、药业化工、食品加工、服装制作等五大主导产业组成,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3.5%,销售收入占83.45%,利润占93.1%,工业增加值占87.75%。《高淳年鉴》(2003)“工业”类目按五大主导产业分为5个分目,类目下设“综述”,分目下设“概述”,条目对重点企业进行简介,并反映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品更新、股票上市等情况。
1998~2002年是高淳县大力实施开放型经济战略,突出招商引资,优化投资环境的五年。为反映招商引资的成果,《高淳年鉴》(2003)将类目“外向型经济”改为“开放型经济”,设“外资和港澳台侨资利用”、“对外和对港澳台贸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县开发区”和“镇工业园区”等分目,重点介绍5年来高淳县对外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发展工业经济的情况;同时增设分目“对外经济服务”,反映高淳县努力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氛围,热诚为外来客商服务,创造优良投资环境的情况。
三、反映社会现实,突出热点、难点问题
《高淳年鉴》(2003)在“社会生活”类目中,设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分目,涉及到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共撰写条目13个;还制作5种表格,反映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待遇、全县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变化情况。其内容占“社会生活”类目的50%左右。
1998~2002年是高淳县改革力度最大的五年,我们对县镇党政机构改革、企业改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等内容,在“重要规定”、“组织工作”、“人事工作”、“经济体制改革”、“医疗卫生”等分目和类目中均作了详细记述。
除以上特点外,为充分反映高淳的地方土特产品和历史、人文状况,在类目“县情总述”中增设“土特产品”、“景区景点”两个分目。“土特产品”分羽毛扇、云溪香鹅、淳青牌金陵春茶、苏峰牌有机茶、食用菌、固城湖螃蟹、青虾、珍珠、高淳蒜菜、东坝豆腐干、老街糕点等条目;“景区景点”分高淳老街、游子山风景区、迎湖桃源、瑶池山庄、保圣寺塔、玉泉古寺、聚星阁等条目。
《高淳年鉴》(2003)的编纂,县委、县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县委分管副书记主持召开编纂工作动员大会,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在会议上讲话;成立高淳年鉴编委会,县财政下拨专项经费10万元。同时帮助聘请8位曾经担任过领导职位,并有一定文字水平的退休老同志。我们将在职人员和老同志搭配,两人一组,对年轻同志进行帮、扶,提高了业务水平。
(责任编辑 缪小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