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欠发达地区年鉴的生存与发展
一、依靠政府启动
地方综合年鉴作为地方政府主办的地情资料工具书,理所当然要依靠政府开展工作。县年鉴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内容记载的行政区域小,广告覆盖面窄,读者群和发行量也不能同省、市和发达地区的相比。因此,对政府的依赖程度更高。《宿豫年鉴》2002年创刊,至今已出版了三版,在这方面有深切的体会。
多请示汇报,积极争取主要领导支持。上个世纪90年代初,第一届新方志修编完成后,方志办一直处于“待业”状态。2001年底,新志办领导班子准备编纂年鉴。想开展工作,必须取得领导支持,必须主动汇报引起领导重视。找领导要找管事的,好比打80分上来就“调主”,首先找县长汇报,介绍周边年鉴编纂形势,表明干事业的决心。三番五次,最终打动了领导,同意将编纂年鉴问题列入下一次政府常务会议讨论。政府常务会议上我向县长们讲了两件事:一是宿迁(宿豫)历史上县令众多,后人能记得的只有一人--明朝万历年间的县令喻文伟,因为他在任时,不但治县有方,而且主持编修了宿迁(宿豫)历史上第一部县志,使后人了解了宿迁(宿豫)的历史,也记住了他的名字。二是古代县官三件事,纳粮、断案和修志。最后县长拍板,决定2002年版《宿豫年鉴》为五年合鉴,以后每年一鉴。经费财政解决,先给5万元启动经费,并就年鉴编纂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随后,以县委办和政府办名义行文组稿。
多方协调力量,统筹安排年鉴经费和编纂人员。政府给钱了,你就要办事,并且要把事情办好、办得漂亮。我们用这宝贵的5万元钱,购置了电脑、打印机和传真机,每个办公室安装了空调,添置了资料柜和办公桌椅,改善了办公条件。同时,聘请几名退休老同志参与,解决人员不足。当年年鉴出版发行,受到领导一致好评。通过年鉴编辑,与领导接触机会多了,我们又经多方努力,争取到1台公务用车,下乡采编、征稿更方便了。年鉴工作开展起来了,职工精神面貌改变了,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这个“二级”单位的看法,单位形象也随之提升。
二、背靠官方生存
这里的官方,一是指县级政府,二是指乡镇、机关单位。县级财政提供经费,最好能纳入财政年度预算,这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生存的根本。乡镇、机关单位自愿做彩页宣传的,赞助费纳入预算外资金管理,主要用于编辑人员和弥补办公经费的不足。经济欠发达地区,年鉴广告主要靠官方单位,据《宿豫年鉴》2002~2004年统计,企业做广告的仅占广告版面的15.4%。工作中我们感到要背靠官方生存,必须把握好以下三点:
1、政府出钱,要叫领导满意。年鉴作为官书,必须为政府立言,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如实记载党委、政府的工作实绩。一是要突出党委、政府的作用。首先,在扉页上标明本年鉴是由党委、政府主办。其次,请县委书记担任年鉴编委会名誉主任,县长担任编委会主任,分管领导分别担任副主任,青史留名。第三,请县长作序,并配发照片。2004年版《宿豫年鉴》,我们利用创刊三周年机会,还请县委书记题字。这样既有县长作序,又有书记题字。增加了《宿豫年鉴》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二是加大公益彩页的宣传力度。每年我们都要安排6~12个版面,精选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人的活动照片,还设置了“招商引资结硕果”和“新县城建设谱华章”两个版块,获得领导好评。2003年版《宿豫年鉴》针对县长继任书记后,提出“三步并作两步迈,再做淮北领头雁”的目标,精心组织了县委书记带队观摩经济工作会议现场的照片,安排两版通栏。2004年版我们增设了“年度聚焦”栏目,安排重点文章,反映公推竞选、防控非典、“四风工程”(即整顿政风、治理行风、净化乡风、引导民风)等县委、县政府工作亮点。比如,在全国率先推进干部选任机制创新,公推竞选13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和新华社、江苏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做了报道。省委组织部、中组部先后派出调研组专题调研,认为公推竞选为促进基层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省委书记李源潮先后两次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在年鉴中我们作为头版头条重点推介。
2、单位赞助要叫头头乐意。年鉴开始拉赞助比较困难,主要靠熟人、面子,通过不断地宣传,现在也有单位领导主动上门要求做彩页。一年的广告收入虽只有几万元,但对史志办来说,能解决不少问题。当然,人家赞助,你也要对人家负责,叫人家高兴。首先,彩页要上单位领导人影像,虽然有点俗,但是好要钱。其次,要精心设计版面,突出乡镇、部门特色。
3、年鉴出版要叫部门单位都觉得有意义。年鉴编印之初,不少人认识不清楚。通过几本年鉴和连续出版发行。各乡镇、各部门对年鉴的印象加深了,观念转变了。一方面觉得年鉴印制精美,质量一本比一本好。另一方面,觉得本单位上一年的工作实绩都在上面,资料全,能用得着。同时,感到年鉴既有县委、县政府的重要文献,又有百姓的生活指南、先进模范人物的动人事迹,各个层次都需要,都能读,雅俗共赏,认为我们干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三、面向市场发展
年鉴面向市场,是指面向市场扩大发行,面向社会寻求赞助和市场化运作。年鉴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也是年鉴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反映的是一种供求关系。从理论上讲,年鉴的读者群至少应有行政管理者,商务人员,图书馆、资料室读者和寻常百姓。但现实由于年鉴“官气”十足,制作成本价格高等原因,经济欠发达地区年鉴的读者群目前很小,基本上限于行政管理者。发行面很窄,即使能卖出一部分,也是靠行政手段,公款消费。因此,县级年鉴面向市场求发展,必须扩大读者群,向百姓靠拢,服务现实生活,把官书变成官民两用。
1、保持本质属性,在创新中张扬个性。年鉴的发展在于创新,但创新不能没有规范,更不能离谱,不能丢掉年鉴的基本属性,如工具性、资料性、年度性以及连续性等等。张扬个性。首先在框架设计上要凸显地方特色和年度特色,增加年鉴的亮点。特色就是个性,亮点就是卖点,就是效益,就是发展出路。2002年版《宿豫年鉴》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首次设置了“招商引资·新县城建设”类目,较为全面地记述了招商引资和县城迁址建设情况。2003年版又增设了“商务指南”类目和“领导人物”分目。商务指南不仅有市区主要宾馆、饭店、购物中心的地址和电话,而且有本地客运和周边机场、火车站时刻表,至周边港口、大中城市水陆交通运费,同时提供县长热线电话和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投拆电话。2004年版增设了“年度聚焦”和“姓氏探源”两个类目。年度聚焦把县委、县政府在2003年开展的有影响的几件大事,以专文的形式记述下来;姓氏探源首次披露了西楚霸王项羽的家族沿革,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2、提高可读性,在变革中接轨市场。年鉴作为舶来品,学习和模仿的痕迹很重,严肃有余,灵活不足,缺乏必要的知识性、可读性、鉴赏性,缺乏日用、民用、实用的价值。当务之急,是要增加年鉴的信息量,提高可读性,增强“亲和力”。首先,在内容上要增加知识性和实用性资料。2004年版《宿豫年鉴》增设“姓氏探源”是有益的尝试。今后还可以在涉农栏目中,穿插一些农业科技知识,增加二次文献收录比重,让老百姓从中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其次,在条目上要多反映百姓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比如土地流转、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大病医疗改革、拆迁补偿安置等。年鉴有责任及时准确地把这些信息传递给读者,在读者与政府间起到“桥梁”作用。第三,增加图表和照片,增强年鉴的直观性。
3、树立精品意识,在质量追求中打造品牌年鉴。经济欠发达地区年鉴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必须树立长远观念,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向“小康”迈进。年鉴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质量是关键。年鉴编纂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就必须建立一支技艺精湛的专业编审队伍。
要立足现实,注意发现、挖掘现行编纂人员中的可造之才。在政治上关心使其安心,在生活上照顾使其宽心,在工作上支持使其用心。在待遇和报酬方面,要按劳动和贡献大小分配,拉开分配档次。另外,还可以发挥政府主办的优势,聘任当地的业务骨干和文字高手参与年鉴编纂工作。
- 上一篇:三个突出与三个并重
- 下一篇:《高淳年鉴》(2003)编纂浅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