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苏州大学联合举办地方志培训班综述
本届修志工作开展以来,苏州大学先后举办了8期不同层次的地方志干部培训班,共培训了878名来自江苏和全国各兄弟省市区的修志工作者,为新方志事业作出了贡献。回顾8期培训班的历程,前后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2年5月,苏州大学前身江苏师范学院,受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委托,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联合举办了华东地区地方志研究班,培训了六省一市的修志骨干159名,其中江苏49名。课程以《方志学概论》(初稿)为教材,系统讲授方志学知识。这是我国短期集训修志人员的首创之举。
第二阶段。1988年4月至1989年5月,为贯彻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关于提高志书质量,加强队伍建设的精神,苏州大学与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合在苏州交替举办地方志干部培训班和主编研究班各3期,每期时间4周。共培训全国各省区修志工作者643人,其中江苏113人。主讲教师有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魏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黄苇,安徽省志办省志总纂处处长、副编审欧阳发,江苏省志办主任、副研究员盛思明,省志办副主任、副编审朱锡通,省志办市县志指导室主任、副编审李明,省志办省志编纂室主任、副编审吕武进,省志办资料室主任戴国林,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沈嘉荣,苏州大学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副教授吴奈夫等。
地方志干部培训班以《新方志编纂学》(初稿)为教材,系统讲授新方志编纂学的基本理论和新方志各部分编纂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并就新方志中涉及到的有关问题举办若干次文史知识讲座,以提高学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主编研究班由修志工作先进的市县志主编前来介绍主编工作经验,並就修志工作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举办若干次理论讲座,以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三阶段。1989年11月,根据学员文化程度和知识结构不平衡的状况以及修志实践的需要,苏州大学与江苏省志办经研究决定,将地方志干部培训和主编研究班合而为一,改名为“地方志研究班”,依次为第七期。学员来自全国11个省区,计75人,其中江苏21人。主讲教师有:盛思明、朱锡通、李明、戴国林、吴奈夫以及苏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张圻福,苏大历史系教授余行迈,副教授张承宗,苏大中文系教授潘树广,副教授翁寿元,原《奉贤县志》主编、副编审姚金祥,《常州市志》副主编、副编审薛奇达等。
研究班课程设置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内容分三大类。(1)新方志基本理论12讲,主要有新方志的性质与特征,新方志的社会功能,新方志编纂的指导思想,新方志的编写原则,新方志的体例与篇目,新方志的语言运用等等。(2)新方志各部分编写的基本要求和方法11讲,主要有大事记与概述篇的编写、地理类专业志的编写、经济类专业志的编写、政治类专业志的编写、社会类专业志的编写、文化类专业志的编写等等。(3)文史知识8讲,主要有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问题、中国历史纪年问题、中国古代官制概述、中国古代的学校和科举制度、古代与民国时期的兵制、方言与方言志的编写等等。此外,还聘请修志先进的市县志主编前来介绍经验。
苏大地方志培训班能连续举办8期,而学员源源不断,这在全国同类培训班中是少见的,究其原因有二:
一、领导重视,目的明确,工作细致,服务周到。1982年举办华东地方志研究班,江苏师院领导亲自审批了研究班教学计划,并帮助解决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了研究班圆满结束。1988—1989年,为加强对方志培训班工作的领导,建立了方志培训班领导小组,由苏大副校长张圻福和省志办副主任朱锡通分任正副组长。由苏大地方志研究室与江苏省志办市县志指导室组成教学组负责教学,从苏大校部机关抽调若干名工作人员组成行政组负责后勤。由于领导重视,培训班工作得到学校各部门和江苏省、市、县三级办公室的支持,从提供师资,组织生员、教室安排、图书查阅、教材印刷、到饮食起居、交通工具、娱乐生活等等,形成一条龙服务。学员们评价说:“你们工作热情周到,出乎我们的预料,从你们身上又看到了50年代的精神风貌"。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这是办好培训班的关键。为此,培训班作了四方面努力:
(1)掌握方志界信息,吸取最新研究成果,提高教学质量。新方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封建时代的旧方志理论已不完全适用于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新方志理论只能不断从修志实践经验中总结。对于方志界存在争议的若干理论问题,如方志的性质与特征,新方志的社会功能,新方志编纂的指导思想及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的记述,新方志的体例与篇目设置,人物志的编写等问题,教师在介绍各派观点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员既了解方志界的研究动态,又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2)了解学员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培训班学员绝大多数是来自修志第一线的工作人员,由于文化水平、知识结构的不平衡以及各自承担任务的不同,因而各人的具体要求就显得“众口难调”了,但有一点完全相同,即学以致用,他们都希望通过学习能迅速掌握修志的基本方法和要求。鉴于此,培训班在兼顾各学员具体要求的同时,从大局着眼,不断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
(3)组织学员交流经验,相互切磋研讨,共同提高。为便于交流各地信息,方志培训班打破了地域界线,按省、市、地、县志的不同类型混合编组,交流方式有三种:1.利用课余时间互访,交流各地修志进度和经验,探讨修志工作中的问题;2.有准备地举行修志经验交流会,在分组交流的基础上,选择比较成熟的经验进行大会交流;3.分别举办省专业志、市志、地区志和省志主编座谈会,边交流边座谈。
(4)集体答疑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由学员提出问题,老师解答,一些难以立刻回答的问题则由大家共同讨论,找出路子。这样,既能帮助学员解决难题,教师也能从中得到提高,教学相长,一举两得。
苏大8期地方志培训班的学员遍及全国除台湾西藏以外的省区,无论是来自南疆北陲,抑是海滨腹地,他们都是载兴而来,满意而归。黑龙江七台河市志办孙海宏同志临别之际填词一首:“才别北疆雪,又享南国温;苏州大学处处亲,校风激人尊;名师作指点,博大兼精深;满载而归谢诸君,命笔写史真”。这首词表达了所有学员的感受,他们期望苏大地方志培训班长期办下去,他们将继续选送学员来学习。
- 上一篇:《高淳年鉴》(2003)编纂浅识
- 下一篇:改革创新 有为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