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有为有位
《建邺年鉴》于1986年创刊,至今已出版18部。基层单位坚持长时间连续编纂年鉴,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回顾编纂年鉴的历程,感触颇深。
一、迎难而上 有为有位
首先遇到的是资金问题。《建邺年鉴》创办初期,由于区领导对编纂区级年鉴缺乏认识,财政未予支持。我们编纂人员克服困难,用铅印打字机打印,用手工印刷、装订。连续出版几部年鉴后,领导和读者才逐渐认可,区财政也每年把编纂年鉴经费列入预算,由最初拨几千元至今拨付6万元,年鉴出版经费基本得以保障。其次为组稿难度大。编纂年鉴伊始,一些单位对年鉴不了解,甚至拒绝提供初稿,编纂人员三番五次上门催稿,仍难以收齐,给年鉴编纂带来莫大的困难。为此,我们先后采取多种措施来推进年鉴编纂工作:一是加大编纂年鉴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年鉴作用的了解,形成“当年之积,来年之鉴”的共识。二是由政府办发文,明确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编纂年鉴组稿工作的任务和时间,收到很好的效果。三是举办供稿人员培训班,讲解供稿要求及基本要素。通过18年的努力,建邺年鉴编纂工作已走上了规范化之路,基本做到了经费有保证,初稿有人写,定稿有人审,出书有人买,内容有人用,形成了编鉴、读鉴、用鉴的良性循环。
二、突出特色 贴近实际
年鉴一般是以年度作为记述时限,每个年度都应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在编纂年鉴过程中,每年都努力找准特色,突出重点,避免“千鉴一面”的模式。同时,年鉴内容更应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压缩常规性内容篇幅,尽可能为读者提供可资利用的资讯,从而提高年鉴的自身价值,增强年鉴的实用性。从我们编纂的18本年鉴的实用性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年鉴内容翔实,准确、系统地记载了全区各部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情况,客观、真实地反映年内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和所做的重要工作及统计资料。因此,各单位在日常工作需要材料时,不必到档案馆去查,翻阅年鉴就可以了,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年鉴内容紧扣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对区里一年的大事要事突出反映。使区委、区政府在研究制定重大项目,如老城改造新城建设规划时,可大量采集年鉴信息,借鉴往年成功的经验做法,使年鉴起到资政作用。三是翔实的年鉴内容可为编史修志提供资料保证。如1999~2002年编纂首部《建邺区志》,就采用了年鉴信息资料数千条。四是年鉴内容可为各界人士和广大读者认识建邺、了解建邺、投资建邺、建设建邺提供全面可靠的年度信息资料,为区域招商引资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标新立异 推陈出新
年鉴要与时俱进,就要不断开拓创新。具体的讲:一是要遵循科学发展观,敢于破除以往年鉴工作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陈旧框框,打破常规,从实际出发,使年鉴功能更齐全,编纂流程更规范。二是从年鉴框架结构上创新,使年鉴常编常新。改革年鉴框架结构,也是年鉴创新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实践中注意设计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年度特色鲜明并能吸引读者的框架,让读者拿到年鉴后愿意读,不乏味。例如:我们针对不同情况,对《建邺年鉴》在2002版、2003版、2004版分别设置了不同类目。同时,对作风转变年、区划调整、抗击“非典”等重大事项,作了“前置”或“升格”处理,以突出不同亮点。这些做法均受到读者的好评。三是要精心选择资料,坚持真实、准确、全面、系统、珍贵、实用的原则,使资料在为现实服务中具有可信、可用、可鉴的价值。可信的资料,就是要尊重史实,不主观臆断,真实记载社会发展的轨迹,保存历史的真实面目。选可用的资料。真实准确的资料未必是有用的,可用的资料就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资料,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具有导向性、服务性的资料。多选择有关改革开放的新事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尤其是关系社会发展和群众利益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等方面的资料,力求使年鉴成为人民群众了解一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形象视窗和资讯桥梁。选择可鉴的资料。这是指具有彰善瘅恶,扬清激浊,给人启迪,发人深省的作用的资料。年鉴中增加反腐倡廉、解决群众上访、违规收费等问题的内容,可以使年鉴成为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能更好地取信于民,更具有历史保存价值。
(责任编辑 缪小咏)
- 上一篇: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苏州大学联合举办地方志培训班综述
- 下一篇:抓几部乡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