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几部乡镇志
编修乡镇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在浩瀚的志苑中,乡镇志占有重要的位置,历来受到史志界的重视。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现存的乡镇志(包括乡土志)约计850多种,现存最早的乡镇志则是南宋绍定三年(1230)罗叔韶修、常棠纂的《澉水志》,距今已有760年的历史。在无锡历史上,也编修过不少乡镇里志,现存较早的有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王抱承纂修的《开化乡志》,康熙六十一年(1722)吴存礼纂修的《梅里志》,乾隆二年(1737)王鑑纂修的《瞻桥小志》,民国21年(1932)奚铮纂修的《富安乡志》(稿本)等。其他还有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侯鸿鑑编的《锡金乡土地理》、《锡金乡土历史》,以及民国时期编的《无锡乡土教材》等,不下十余种。
自本届修志以来,在编修省、市、县三级志书的同时,不少地方注意了有条件地抓一批专业志和乡镇志的工作,並有一些已经出版问世。1987年3月,在江苏省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上,前江苏省省长、省志编委会主任顾秀莲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集中力量把省、市、县三级志书修好。对于乡镇志、厂志、校志,我看是这样,从全省范围来讲,暂时还不具备条件,是不是不急于搞。一拥而上,全面开花,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要从实际出发,有条件的可以试着搞。比如苏南一些集镇,经济很发达,财政收入在一千万元以上,这些地方可以试试。但是我们不作为任务布置给全省”。根据上述精神,我们无锡县在编修县志的同时,注意了选择一些有代表性,而又具备人力、物力、财力的乡镇,组织编写乡镇志。经过三年的努力,如今,已有《洛社镇志》《胡埭乡志》和《梅村志》等三部乡镇志通过评审。其中《洛社镇志》《胡埭乡志》已经过修改验收,送交江苏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通过三年来组织编写乡镇志的实践,我们感到,象苏南一带经济发达地区,在编修县志的同时,有条件地适当抓几部乡镇志,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尤其是一些古镇、名镇,以及历史上曾经修过志的乡镇。我们无锡县,同邻近几个市、县一样,文化教育和乡镇工业都比较发达,全县34个乡镇已全部成为亿元乡,有条件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文化的建设。事实上,现在不少乡镇的领导,已经认识到两个文明一起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编史修志,对于系统地、全面地汇集和保存一乡一镇各方面的重要资料,对于干部和群众全面认识和了解乡情,对于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扩大横向联系,以及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大都积极支持编修乡镇志的工作,並力求反映好地方特色。如洛社镇是锡西地区的重镇,京杭大运河、沪宁铁路、沪宁高等级公路似一个“川字形”,横贯全境,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工商业和文教卫生事业,历来比较发达。近几年来,集镇建设发展较快,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4.68亿元。胡埭乡境内有著名的阖闾城遗址,沿太湖的湖滨十八湾,山明水秀,风光秀丽,很有开发前景。历史上曾有乡人奚铮私家编修过《富安乡志》。又如梅村镇,古称梅里,系泰伯、仲雍“南奔荆蛮”、“自号勾吴”,而后成为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历史上曾有过三部梅里志,即康熙年间的《梅里志》及以后修成的《锡山梅里志》和《泰伯梅里志》。不少港澳台同胞及东南亚侨胞曾来此寻根,虔诚地访谒泰伯庙和泰伯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梅村经济又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上述几个乡镇都各有其他地方特色。在修志过程中,还得到了本乡在外地工作的老干部、老教授以及许多专家学者的鼓励和支持。
通过三年的实践,我们也初步摸索了一些基本特点。乡镇要十分注意反映地方特色,要根据本乡本镇的特点设计篇目,不要千篇一律,更不要套县志的模式,面面俱到。编修一部乡镇志,一般在二三十万字的篇幅,大体上需要一支五人左右的队伍,用三年左右时间,化4至5万元经费(包括出版经费)即可成功,从组织队伍到编修成书的全过程,我们通俗地把它称为“五步七子法”。即第一步,落实“三子”(班子、房子、票子);第二步,组织学习培训,明确修志“路子”;第三步,广征博采,收集“料子”;第四步,通过编写长编而后形成“稿子”;第五步,组织评审,修改验收,出版“本子”。
编修乡镇志,同样要坚持“千秋大业,质量第一”的方针。为保证乡镇志的质量,县志办必须加强组织辅导工作,首先要抓好修志人员的培训,提高修志队伍的素质;其次要抓好志稿的评审验收工作,这是确保志书质量的两大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