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坚持创新 不断改进 追求精品

2013-01-31    

        《淮安年鉴》自1995年创刊已连续出版了10卷,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不断学习的过程,不断创新的过程。与所有的年鉴工作者一样,我们的目标也是要创造品牌年鉴,使其在为地方三个文明建设发挥作用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围绕这个目标,在《淮安年鉴》(2004)的编纂中,我们从框架结构、条目撰写、图表配置、装祯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有选择的吸纳,并作了一些大胆的创新尝试,工作方法上也作了认真的改进。

创新框架结构

        类目的增设与调整 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三大基本国策的重要地位,首次增设了“人口·国土·环境”类目;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和必由之路,也是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之一,为此,首次增设了“民营经济”类目;近几年来,中介服务业在淮安有了显著的和相应的发展,它是新兴的、富有生命力的业态,为此,首次设置了“中介服务”类目;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此,我们把“社会保障”从“经济综合管理”中析出,将其升格,设立“社会生活·社会保障”类目;这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主抓手,年鉴将“招商引资”从“改革开放”中析出并升格,同时,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决策,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新办工业项目进园区的规定,设立“招商引资·工业园区”类目。而把年度性的市属企业改制、事业单位改革、财政制度改革的内容,作为分目,纳入“淮安概况”类目集中记述。

       个别类目的降格处理 譬如,市辖的8个县区,原先是每个县区设置一个类目,其下设置“概况”、“工业”、“农业”、“财贸”、“城乡建设”、“军事法制”、“社会事业”、“乡镇简介”、“人民生活”等分目,形成了门类齐全的“鉴中鉴”,造成条、块内容的重复甚至冲突,也使年鉴内容显得臃肿、拖沓,为此,将去年的县区8个类目压缩为今年的“县区概况”一个类目。

        类目名称的修改 2003年,淮河流域遭受了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淮安市地处淮河中下游地区,防洪任务特别艰巨,责任异常重大,加之外洪内涝的双重夹击,抗洪、抗涝、救灾成为夏秋季节全市党政军民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去年上半年抗击“非典”疫情也一度成为全市上下众志成城的一个特殊战役。这两件突发性的、影响全市的年度大事,必须浓墨重彩、详尽记述,为此我们把以往“特载”类目修改调整为“特载·专记”。

        党的十六大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全市的各项工作正是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来开展的,年鉴编纂工作必须贯彻反映这一客观现实。为此,我们打破以往政治领先的格局,在《淮安年鉴》(2004)编纂中将经济部分内容前置,按照经济、文化、政治的顺序编排各类目。同时,为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人口·国土·环境”类目置于经济部类前端。

规范条目撰写

        条目是年鉴内容的基本单元和载体。条目内容是否充实完整、撰写是否规范、表述是否准确精到而不芜杂,是决定年鉴质量的关键和衡量年鉴质量的一个主要标准。

       我们在条目编写上切实把好“三关”:

        第一,把好选题关。《淮安年鉴》(2004)是对2003年度淮安市自然、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诸方面情况的全面、系统、客观的记述。因此,我们在选题上首先是把握一个“全”字,防止缺记漏记,对于一些共性的东西加以特殊处理,如抗非典、抗洪、扶贫、招商引资、软环境建设等,凡涉及到的类目中原则上不再单独列条,确须立条的则集中到一个类目中列条记述;其次是严格立条标准,除综合性条目、常规性条目以外,对单项条目按照“大、新、要、特”的标准进行选题,充分体现年度性、动态性、鲜明性。

        第二,把好材料关。由于年鉴供稿单位的撰写人员多系秘书和信息员,且人员不固定,每年常有变动,他们对年鉴条目要素的取舍和文字表述把握不准。此外,还有些供稿人员对数据处理不很严谨,更有许多供稿人员将工作总结、领导讲话、甚至年终汇报材料不加取舍地报来,敷衍交差。因此,我们编辑人员在编辑时把握一个“准”字,摈弃一切存疑的、纠正一切讹误的材料。

        第三,把好编辑关。编辑关是我们提高年鉴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从某种意义上讲,此关一失,全盘皆输。如前所述,许多年鉴材料就是全盘照抄工作总结、领导讲话、汇报材料,按照经验、做法归类,导致大量的有效信息淹没在冗长的、乏味的官样文章之中,而这与年鉴条目一事一条的撰写原则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要求所有编辑人员首先按照“大、新、要、特”的立条标准和一事一条的立条原则从冗长的总结性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加以立条。在此基础上,按照条目规范化的要求,补齐要素,核实、核准材料。

         例如,我们的编辑人员在处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分目原稿中的“依法行政”条目时,编辑人员根据内容将其一分为三,从中提炼出3个条目,“出台贯彻省人口与计生条例的实施办法”、“计生信访案件继续下降”、“开展控制出生婴儿性别比工作”。这样处理既符合一事一条的立条原则,又使有效信息从冗长的文字中凸显出来。

         把好编辑关的另一个方面,是推敲、精准条目标题。条目标题是条目的眼睛、窗口和灵魂,我们在编辑中对此狠下了一番工夫。如,“城市管理”分目中的原“行风建设”条目下主要内容是反映市城管局制定和执行城管系统“六条禁令”的情况,编辑将此条目标题改为“出台城管系统‘六条禁令’”,等等,《淮安年鉴》(2004)的条目标题被修改加工近200处。

改进工作方法

        一是坐下来议。2003年年底,我们就下定决心要把第十本年鉴作为值得庆祝、值得纪念的一本年鉴来编,把它作为淮安年鉴编纂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来雕琢、来建树,在整体质量上要有一个显著的提高,一个可以感觉到的飞跃。为此,我们召集全体编纂人员扎扎实实地学习研讨了整整3天,组织大家认真学习了有关方面的理论文章,精选了一些优秀条目的范例进行剖析,提出了组稿、编稿的一些要求。通过学习研讨,不仅使全体人员牢固树立了质量意识,而且在编写方法和要求上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走出去学。2004年春节长假后一上班,我们就专程到年鉴编纂历史长、经验多、质量好、知名度高的《南京年鉴》编辑部取经。他们毫无保留地、多侧面地介绍了他们的做法和体会,使我们获益良多。

        三是请进来评。为了切实提高《淮安年鉴》(2004)的质量,我们特聘了一位对年鉴编纂研究很深入、编纂业务很精通的年鉴工作专家,为我们深入解剖《淮安年鉴》(2003),从总体框架到每个条目,以及图表设置、装帧设计等,逐一点评,并与责任编辑逐一交换改进意见。

        四是把关上严。年鉴编写是众手成书,来稿质量、编辑水平参差不齐,必须道道设卡、层层过滤、严格把关。我们在总结以往特色、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年鉴工作责任制,从责任编辑到责任副主编再到执行主编,每一轮都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和业务规范,实行了责、权、利挂钩的工作机制和奖惩制度。在编纂过程中我们按照年初的规定,按时检查、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年鉴总纂阶段,总纂组的同志们以精益求精、“文章不厌百回改”的精神,对全书每一个条目都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推敲和修改,务使准确、精到。

         年鉴的质量有底线但没有上线,是“上不封顶”、没有止境的。我们要虚心学习,坚持不断创新,不断改进,不断打造精品,为推进年鉴事业的不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尤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