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志稿联审是提高县志质量的好方法

2013-01-31    

        建湖县修志工作,从1987年4月全县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以后才全面展开。到1989年底,64个承编单位大多数完成了分志初稿。但从送审情况看,一般质量较差。主要是有的单位对修志工作缺乏足够认识,重视不够,他们把修志工作看成是软任务,附带的事情,因而敷衍了事;有的认为修志是县志办的事情,部门只能提供提供资料,初稿在下边,成稿在上边,存有与己无关的思想;还有的是单纯任务观点,认为稿子一交,万事大吉。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志书质量呢?如果就是靠县志办几个编辑人员,在分志草稿上修来改去,那只能求得文字通顺些,至于资料是不是翔实,内容丰不丰富,事实是不是准确,是根本没法解决的,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大走群众路线,依靠各单位把关,发动群众来评稿,众手成志,在下边就把基础打牢,把内容充实,把事实核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志书质量。而召开各承编单位志稿联审会,就是提高志书质量的一种好方法。其大体做法是:

        一、现场观摩,典型引路。为了搞好志稿联审,摸索路子,明确做法,我们选择了条件比较成熟的邮电局作为试点,派一名副主任帮助筹划安排,从形式到内容都一一过堂。1989年12月1日,召开了全县分志承编单位负责人、撰稿人会议,现场观摩了《邮电篇》联审。市邮电局领导、市志办主任到会讲了话,县编纂委员会领导出席了会议,并对志稿联审工作作了全面动员部署。邻县射阳县邮电局也派员参加了会议,并介绍了他们的做法。现场会规模较大,讨论气氛热烈,启发性很大,确实起了以点促面、推动全局的作用。

        二、充分准备,全面联审。在现场指导的基础上,我们推广了《邮电篇》联审经验,在全县全面展开了志稿联审工作,着重抓住三个环节。

        首先抓会前准备。在联审会前,各承编单位把分志稿打印成册,提前发到与会者手里,请他们提前阅读,写出评稿意见。承编单位要邀请市主管部门的有关领导,市专业志办公室的负责同志,县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县志办公室的有关同志,联审单位的老领导、现在的新领导,以及本单位内外的行家、学者、知情人等。事先都发给邀请书和志稿,让他们便于安排,早作准备。

        其次抓集体评审。主要把好“五个关”,即:明确标准把好政治关;对照纲目把好体例关;去伪存真把好史实关;删繁就简把好文字关;内外有别把好保密关。

        再次抓制定修改方案。在评议的基础上,趁热打铁,集中众人意见,调整修改方案,明确修改路数。一般变动的,当场就定好修改方案;如修改幅度较大的,会后,承编单位与县志办公室共同研究,反复推敲,议定修改方案,明确专人执笔,进行修改编纂。防止“发言大半天,修改不沾边”,会散任务了的倾向。

        三、检查督促,注重实效。县志办公室根据各个单位准备情况,制定了联审时间安排表。实行挂图作战,一个单位接一个单位的开。为了防止联审走过场,县编纂委员会有关领导和县志办负责同志都是深入单位,分工包干,一篇一篇的查,一遍一遍的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县民政局对志稿联审开始重视不够,会前没有好好研究,认真准备,到开会时临时召集几个人,应付应付,参加会议的副县长胡重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学鲁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中止了这次会议,制止了敷衍了事的做法。由于领导重视,严格把关,因此会议开得都比较认真。全县共召开了22场联审会,吸收了上千条的意见,基本上达到预定的要求。从已交上来的分志修改稿看,质量比以前大大提高。如《邮电篇》、《卫生篇》经过总纂,已达到送审稿水平。

        实践证明,联审是提高志书质量的重要一环。这样做有六大好处:①联审是一种行动宣传。原来有少数单位对修志工作缺乏认识,重视不够,通过联审,认识了史志工作的重要性,感到身上有压力。会后,不少单位领导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财政局副局长张少兰,虽然分管修志工作,但很少过问,当她参加了《邮电篇》联审会议后,责任心大大增强,对分志稿修改不仅亲自过问,而且还逐段研究修改定稿。《体育篇》联审后修改变动较大,体委主任陈守顺亲自担起了修改编纂工作。商业局、气象站主要负责人,除了重视专业志的编写工作,在组织、人员、经费上予以保证外,还利用工作之余,和修志人员一道搜集资料,找老同志座谈了解有关历史情况,不断充实志稿内容。②联审把志书标准公开化,变过去少数人把关为众人把关,变上层把关为基层把关。有的志稿体例不合要求,如《工业篇》纲目既按工业性质,又按工业门类来写,标准不一。经过联审,重新调整了纲目,力求做到体例安排科学性。有的志稿行文不规范,如《多种经营篇》,记述时序颠倒,经过评审,做到以时为序,如实记述。有的志稿项目不全。如《经济管理篇》遗漏了“统计”内容,在联审会上,大家从实际出发,增设了“统计”一章,使该篇项目更全,内容更充实。③联审能集思广益。通过联审,老同志提供了许多线索,挖掘不少新资料,纠正不少谬误,充分发挥老同志“活资料”的作用。七十多岁的薛朴残,是金融战线上老同志,带病坚持参加《财税金融篇》联审,他提供的“物货站”资料,说明抗战时期根据地与敌占区、国统区货币流通的渠道,弥补志稿这方面不足,是十分有价值的。④联审促进了各单位志书的修改工作。有的单位原来分志稿上交后,就认为工作已结束了,把原来的写作班子解散了,联审会后又重新组建起来。公安局把原来主持编写工作的王斯林调到水上派出所当所长,通过联审,根据大家所提意见需要修改,现在又把他调回来,稳定了修志队伍。⑤联审是实际学习,是业务培训班。因为在联审会上,许多行家、学者、知情人,发表了指导性意见,既讲到方志理论,又讲到具体问题,实际是现场业务辅导,不是业务培训班胜似业务培训班。⑥联审既保证了志稿质量,又保证了修志进度。县卫生局原来对县志《卫生篇》重视不够,县志办公室同志七次登门催要稿件,但志稿编写仍没有落实,全县志29篇编写进度最慢的就是《卫生篇》,但该局副书记吴中堂参加了《邮电篇》现场联审会后,受到很大触动,感到身上有压力,肩上有担子,回去立即召开了局党委会议,专门讨论了修志工作。并作出决定,重组班子,加派人员,明确老秘书股长孙善夫为主笔,日夜赶写,结果在全县第一家完成了《卫生篇》联审修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