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改革创新 努力实现年鉴编纂的“四化”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划时代的伟大历史转折,也是我国年鉴事业乘风乘势飞跃发展的高潮时期。伴随着这股“年鉴热”,县(市)年鉴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已茁壮成长为年鉴家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人们了解地情提供了一扇重要窗口,为宣传当地提供了一份大名片,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和智力支持。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或是编排体系呆板,类目、分目、条目的排列缺乏严密的逻辑性,部分年鉴结构层次雷同,形成“千鉴一面”的尴尬局面;或是内容选编褒扬有余、鉴失不足,信息资料以偏概全、容量不够;或是缺乏地域特色,未能将一定地域内的自然人文、投资创业、生活时尚等个性特征加以凸现;或是编纂滞后,时效不强,导致年鉴功能不能有效及时地发挥;或是校勘不严、讹漏较多,削弱了年鉴反映地情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权威性。
年鉴是昨天的见证,今天的镜子,明天的史实。要想把年鉴办成“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时间密集、人才密集”的知识信息工具书,从根本上推进年鉴事业的飞速发展,关键还在于“以人为本”,改革创新,进一步推进年鉴编纂队伍的专业化、流程管理的规范化、内容形式的特色化、性质定位的实用化。
保持人员稳定,实现队伍的专业化。编纂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年鉴质量、左右着年鉴事业的发展。造成县(市)年鉴编纂队伍不稳定、编辑水平长期徘徊不前的原因,一是由于编纂部门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摸着石头过河”和“学中干、干中学”等现象相当普遍。二是由于工作人员的岗位交流,使积累了一定经验和技能的工作人员制度性流出。三是由于年鉴编纂面广量大,基层各部门、各乡镇一般都抽调文秘工作人员临时参与。毋庸讳言,这些人大部分不了解年鉴发展的历史渊源,类型和个性,编撰特点和规律。年鉴编纂因此出现资料征集不全面,编撰水平不达标,操作规程不严密,编纂工作难创新的局面也就在所难免了。
在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国家报刊整顿日益加强的大背景下,年鉴产业化发展道路势在必行。因此,年鉴必须凭质量立身,靠品牌打天下。县(市)年鉴编纂部门必须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加速人员素质的提高,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政治思想素质高、业务工作能力强的专业化队伍。
一是稳定编纂队伍。靠制度抓稳定。编纂部门可与政府一道,制定《编纂人员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年鉴编纂人员的工作年限、工作职责、人员性质,通过控制人员流动来增加编纂技术含量和历史积淀。靠事业聚人心,由年鉴编纂部门牵头负责,每年定期组织召开编纂会议,强化年鉴编纂主旨教育,讨论编纂大纲,下发征稿通知,明确专兼职撰稿人员,从而确保编纂人力资源、物力储备稳定充足。用待遇留住人。“鸟往高处飞”心理属于情理之中。各级党委政府要从事业发展高度关心编纂工作、关爱编纂人员,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加强考核力度,总结表彰编纂先进个人和单位,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确保从人心上保持队伍稳定。
二是提高编纂人员的思想认识。各级党委政府和年鉴编纂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工作人员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从促进地方发展大局出发,从年鉴事业发展的高度出发,树立强烈的事业心,使年鉴工作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年鉴质量的提高。
三是加强专业培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加强年鉴编纂知识的系统培训。首先是院校培训。由年鉴编纂部门与大专院校合作,尽快创建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有计划地开展全日制或函授学习班、研讨班。其次是部门培训。各年鉴编纂部门主持开办撰稿人培训班,分地区、分行业组建撰稿人协作组,在交流中相互取鉴、相互提高。同时,请进来,送出去。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授编纂先进经验,指点迷津,着力提高年鉴编纂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准。选送年富力强、功底较深厚的工作人员到先进的年鉴编纂部门业务进修,出门取经,在交流实践中提高编纂人员素质。
强化流程管理,保证编纂的规范化。年鉴作为体例严谨的资料性工具书,具有很强的共性,年鉴编纂部门必须遵循严格的编纂流程和规范,组织年鉴编纂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说,年鉴编纂流程的规范化是实现年鉴创新、走向市场、面向大众、凸现特色的基础。
一般说来,年鉴规范化就是严格按照“拟订计划—发文征稿—部门撰稿—材料报送—稿件编辑—样本校勘”等六大程序围绕全面展开。努力把失误和偏差降到最低程度。
注重改革创新,凸现年鉴的“特色化”。年鉴编纂在把握共性、力求规范化的同时,还要表现出自身的个性。所谓个性就是年鉴作为记述特定地域资料的载体,在内容和形式上区别于其他年鉴的特殊性。
首先,选择的内容必须要能反映出时代特征、地域特点、专业特色。年鉴的时代特征是对县(市)范围内某项重大决策的出台、发布、施行、影响的全面反映,对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遗留的历史问题进行的全面记述。《东台年鉴》(2004)全面记述了在东台市委“招商引资年”的全面部署下,百万人民克服非典型肺炎和洪涝灾害的不利影响,开拓进取、越位争先,再度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57位、前移16位的历史足迹。
其次是框架设计上的特色。年鉴框架犹如设计蓝图,其优劣程度决定了年鉴能否全面包容所要表达的内容,类目、分目和条目之间的排列是否合理,装帧设计是否与反映的地情相称。在年鉴框架设计上创特色,一方面要跳出旧有体例的樊篱,大胆创新改革,设计能够充分包容地情特色的框架。县(市)年鉴基于地域面积较小、信息容量不大的实际情况,可采用分类合并、提升等办法,将类目、分目、条目进行超常规规划。既突出特色,又避免了冗长、繁杂、内容空洞的弊端。
明确读者定位,力求年鉴的实用化。年鉴的实用性,是指一部年鉴在本地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穷查理年鉴》作为年鉴的开山之作,之所以能够成为至今广泛流播、畅销不衰的精品,就在于她收录了大量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料、信息,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强调年鉴的实用性,并非一味迁就读者、降低品位,但一部没有实用性的年鉴,绝对是没有生存价值的。
多年来,年鉴编纂部门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年鉴定位于“官书”、“史册”、“政府年度公报”、“文化传承载体”、“宣传地情的大名片”。这些特定说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然而,年鉴“资政、教化、存史、宣传、育人、传承”六大功能应该是辨证统一的。过分强调其中任何一种功能,便会影响整部年鉴内容的取舍、结构的编排。
实现年鉴的实用化,首先要明确为谁所用,也就是一个读者定位问题。《临沂年鉴》主编赵丹峰先生提出了国家公务员、科技人员、企业管理者、外来投资者、地方建设的关心支持者等五大读者群这一比较客观的说法。为此,在内容选择上应广益读者见识,启发读者思考,指导读者工作生活。
实用程度与时间关系。一般看来,年鉴只能记述一年内的事情,这样导致了跨年度工作无法完整体现,同时,一年中先期发生的重大事件一年后年鉴才能有所反映,其警示作用大为削弱,“资政、育人”功能大打折扣。这就要求年鉴在收集信息资料的时效性和时间段上突破常规。《临沂年鉴》(2002)卷借鉴国外经验,一方面延长资料收集的时段,突破一年,另一方面增辟“往事特写”、“流金岁月”等栏目,保持了事件的完整性,从而强化了实用性。
实用性与空间的关系。目前,年鉴仅相当于一年一度的方志,有着“越境不书”的老传统。《临沂年鉴》(2002)卷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增设了“他山之石”栏目,刊登了27篇介绍外县市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带有首创意义的经验之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县(市)年鉴作为年鉴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努力实现编纂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特色化、实用化,方能赢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
(责任编辑 尤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