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论年鉴创新及其编辑素质

2013-01-31    

导言:创新意识与反创新传统

        年鉴创新已成为全国年鉴界的理论共识,翻开案头的几百种年鉴,经常看到创新痕迹。之所以称其为创新痕迹,是因为无论创新的广度还是深度,远未达到时代发展要求,与日新月异变革和发展着的当今社会的距离相去甚远。“创新”成为一种点缀、一种模仿、一种时髦、一种口号,而其实践却步履维艰。究其原因,一是客观存在一股反创新传统势力;二是对创新的含义缺乏本质的认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三是创新主体(指编纂人员)的素质不适应年鉴事业发展要求。由此严重阻碍着年鉴创新事业的前进步伐。

        本文试图从年鉴反创新传统的剖析入手,通过对创新涵义的阐述和对年鉴创新原则、重点内容和实践方法的研究, 进而对年鉴创新的主体——编辑素质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年鉴反创新传统

        所谓年鉴反创新传统,是指在长期的年鉴编纂过程中,由早期的模仿学习、照搬照抄起步,逐步形成一整套一成不变的年鉴编纂思想、观念、方法、模式和组织管理机制以及既定的利益格局。其特征是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或者搞些表面模仿的“创新”以点缀门面,并无任何实质性的改革创新。

       因此,改造和清除反创新传统,使之变年鉴事业发展的阻力为动力,便是当前年鉴创新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年鉴创新的涵义与原则

        (一)年鉴创新的涵义

        所谓创新,笔者以为是指冲破长期形成的与新时代、新事物、新情况不符合甚至相冲突的陈旧的惯性框框所束缚,探索并实践与时俱进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使人的主观意志及其产物更接近和体现客观实际,促进事物随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一种新型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创新运用于年鉴编纂,要求年鉴主体牢固树立年鉴工作的社会与历史责任感,牢固树立争创一流的高起点、高目标的事业心,密切关注社会改革动态,把握时代特征,认清发展趋势,破除由思维定势和传统经验所产生的一切与年鉴编纂相关的陈腐理念、机制和方法,忠实记录时代发展步伐和社会真相,使年鉴事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所谓创新外延,是指创新内容所囊括的范围。年鉴创新的外延,除了一般认识意义上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功能创新外,更应当包括思想创新、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在这两组外延集合关系中,首先,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功能创新必须建立在思想创新、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次,在后者外延集合中,没有思想创新就没有方法创新;没有思想和方法的创新也就没有机制创新。

(二)年鉴创新的基本原则

        年鉴创新同其他事业创新一样,不是随心所欲的创新,亦非权宜之计的创新。年鉴创新必须根据年鉴事业本身的特性和客观规律,也即年鉴的个性或曰特殊性,才能寻求其创新的正确途径。因此,创新原则的确立尤为重要,笔者以为,年鉴创新的基本原则大体有以下几项:

        1.准确定位原则。过去年鉴界通常把地方综合年鉴称为“政府年度公报”、“官书”等等,这种定位一旦形成概念,严重阻碍了年鉴功能的开拓,使年鉴无法实现“三走向”(走向基层、走向市民、走向市场)。正如许家康同志在《年鉴创新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一文中所说:“年鉴的性质和定义是资料性工具书,是公开发行的普通出版物”。笔者赞成这种定位,因为随着政务改革的推行,政府公报不能公开发行和刊登广告,官书一般也不上市,事实上绝大多数地方综合年鉴至今并非通过市场发行的。因此年鉴编纂与创新首先要遵循准确定位原则,这是年鉴创新的通行证和方向盘。

        2.地方的年度特色原则。这个原则同年鉴编纂原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编纂遵循此原则,可以编出本地本年的年鉴;创新遵循此原则,要求本地今年的年鉴不同于他地同时又区别于本地和他地去年的年鉴。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不能照套别人的模式,二是不能照搬自己的经验,三是不能忽视时空两方面同时发生的变化。

        3.与时俱进的原则。这个原则同地方的年度特色原则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二者的共同点是:随着年度变化而变化,即与时俱“变”,体现的是动态;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前者着眼于“变”,后者注重于“进”,体现的是质量。因此年鉴创新既要以年度变化为基础,更要以提高质量为标志。

        4.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要我们去研究客观事物存在的规律,这是年鉴编纂主体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具体说是向读者和后人负责。年鉴创新遵循此原则,就要求编者一改过去“只报喜不报忧”的片面做法,把年度发生的正反两方面有价值的“客观事物”都反映出来,供读者(尤其是后人)去研究。而不要仅仅给读者提供片面的事物和情况,这样容易误导读者,也就不实事求是了。年鉴创新坚持此原则,目的是使年鉴从其他“官书官文”的桎梏中冲将出来,独树一帜,展示多维,客观反映时代与社会真相,成为名副其实的“鉴”。

       5.自我否定的原则。自我否定并非彻底否定,其用于年鉴创新的哲学意义就是扬弃;其实践意义是在原有年鉴的基础上创造高新质量层次的年鉴。

三、年鉴创新的业务重点与实践

        年鉴创新的重点落实到具体业务实践,首先要体现为内容创新、功能创新,并辅以形式创新。

        (一)内容创新。内容创新的核心任务是篇目结构的设置。此以《常州年鉴》为个案分析。其一:《常州年鉴》自1991年版创刊至今凡十五版,篇目结构一直沿袭“部门设类法”,即以行政机构部门为类目设置的基础和依据。这在机构稳定和政府传统管理模式下问题不大,仅仅是多头管理的内容很难纳入某一既定类目,技术处理的办法是将其纳入主要职能部门即可。可是,近几年政府职能转换、机构改革频繁,有些行业如工业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等已无法找到具体的的主管部门,而且此几类经济又在不断互相渗透或转换,这样就带来了极大的组稿难度。勉强为之,所组稿件根本不能反映行业全貌,如果继续执行部门设类法将无法完成组稿;其二,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传统行业门类概念在互相转换,有的弱化、有的强化、有的新生。如工业局全面撤消、环境保护地位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关系日益紧密、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信息产业和开发区建设成为新生事物、第三产业不断壮大等等。如果再延续十几年前的篇目结构分类法,显然无法反映时代新貌;其三,篇目结构采取“平行设置法”,即将所有类目不分主题性质、内容专业和功能强弱,不设序号一竿子排列到底。如此设置的弊端是将不同性质、专业和功能的类目混在一起,无法显示类目所属的主题范畴,且不利于读者查找检索。这种平行设置法的理论根据是囿于“年鉴一般不采用篇章体”,而是“分三个层次,即类目、分目、条目”的旧体例所致。

        根据上述矛盾,《常州年鉴》从2001年版起对既定篇目结构实行逐步调整,至2004年版作了一些改进,如,将常州概况类目中经济与社会事业分列分目,以合理分类、平衡分目容量并便于读者检索;将原开发区建设分目提升为类目,充实内容并全面反映全市三级开发区建设情况;将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合为一个类目,以集中反映城建城管面貌与关系;纠正了原农业类目与农林业分目关系上的逻辑错误,并将农业分为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等分目分别反映,体现分类的科学性和农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性;将非公有制经济扩展为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经济,尽可能体现当前经济性质发展的走向与趋势;将社会科学分目提升为类目,以提高其地位和影响;将辖市、区概况类目中的街道、乡镇概况改为表格式并单列分目集中反映,既节约大量重复文字又便于读者检索对比……。

        上述篇目内容的调整,是在召开了四个层次读者座谈会、广泛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冲破重重思想认识阻力、七易其稿的情况下,方对沿用十几年的老框架有所突破,使篇目结构尽可能地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现状相吻合。但是,由于编纂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认识理念参差不齐,《常州年鉴》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大体可分为常识、内容结构和编纂规范三大类,产生于撰稿、编辑、审稿三环节,根源于逻辑、观念、原则三因素。

       关于克服纠正类目“平行设置法”的弊端,笔者认为,只要借用“篇章节目”体例(有些地方年鉴已经采用),将内容结构的“三层次”改为“四层次”,即借用数学中的“合并同类项”方法,将所有类目按性质分成若干大篇,如“综述篇”、“政治篇”、“经济篇”、“建设与管理篇”、“社会事业篇”、“综合资料篇”等,然后将有关类目分入各篇,同时将所有类目编上序号,就可达到科学分类、合理结构、分明层次、便于检索之目的。

        (二)形式创新。形式创新相对于内容创新较为简单,主要体现为封面装帧和版式设计的创新。但这看似简单的创新要付诸实现也绝非易事,它同样受到主体素质及其所派生的机制包括理念、意识和能力等因素制约。综观如许年鉴,形式创新属上乘者为少数,大多数年鉴形式仍处于“一般化”阶段(笔者称之为“美学幼稚阶段”),《常州年鉴》也不例外——仅仅是近三版刚刚有向现代装帧设计起步的迹象。

 四、年鉴创新主体——编辑素质

       合格的编辑素质须具备哪些条件与要素,按政治素质、专业和知识面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四方面述之。

       (一)政治素质。

        1.高度的政治觉悟。指在传统政治要求表述的基础上,年鉴编辑人员应当高度关注世界政治发展潮流和趋势,关注社会改革和发展动态,善于将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同政治文明建设联系起来考察,培养高度的政治文明觉悟,同时具备是非分明、表里如一、顾全大局等优秀思想道德品质,才有可能正确认识年鉴编纂的主旨性、方向性问题,从而树立高层次的事业目标和改革创新事业的胸怀。

        2.坚定的群众路线、观念和立场。年鉴的“官书”性质既当否定,根据其忠实记载史实的资料工具书和普通出版物之性质,则其办刊宗旨就同所有工具书和出版物一样,是“为人民服务”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年鉴编辑人员解决一个“为谁编年鉴”的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条件就是具备坚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念和群众立场。这个问题解决了,年鉴束之高阁、无法走向市场和民众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年鉴编纂工作枯燥无味,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贫;年鉴创新又十分不易,要克服许多困难和阻力。这就要求编纂人员树立强烈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感,把编辑工作当作事业和历史任务来干,才能真正做到“民众需啥就干啥,干啥就要干好啥”;而“干好啥”就要不断割除“故步自封”的顽疾,增强创新的愿望和动力。否则干啥都将一事无成和毫无建树。

         (二)专业和知识面素质。专业素质是由年鉴编纂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它包括文化程度、编辑知识、文字功底、业务经验等方面,体现编纂人员的知识深度;知识面素质指编纂人员所熟悉和了解的知识范围,体现其知识广度。

        1.扎实的编辑理论功底。倘无编辑专业也须具备3年以上编辑实践经验,并能熟练系统地掌握编辑出版、设计制作、印刷技术等相关理论知识,熟悉和了解各项编辑出版政策、规范和流程,掌握现代编辑出版规律。

        2.丰富的文字工作经验。至少有5年以上专职文字工作经历,撰写过各种体裁的有效文章不少于百万字,熟悉并能熟练地辨析、处理各类文体和各种质量状况的稿件,并严格按规范修改、调整、编纂。

        3.较广的知识面。一个编辑,尤其是年鉴编辑,要接触和处理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文稿,这就不但需要百科知识,还要知晓百业情况。因此必须对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情况,都要有所了解或掌握,即俗话所说的“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当然不可能是所有行业的专才,但必须是略知百科的通才。

       (三)能力素质。

       1.业务技能。能刻苦钻研、全面掌握和胜任各类书刊从选题、策划、立目到组稿、撰写、编辑、设计、排版、校对,再到印刷、出版、发行等全过程的操作业务,并做到高质量、高效率。

       2.管理技能。编辑业务流程尽管有不同分工,但实际上是一整套有机的管理过程。一个合格的年鉴编辑应当熟悉和掌握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为内容的现代管理技能,熟悉和掌握各类现代化管理方法,并运用于编辑实践,才能从被动“编编辑辑、剪剪贴贴”的“必然王国”走向主动“改革创新、高效一流”的“自由王国”。

       3.研究技能。这是区别编辑素质高低、体现编辑学术水准的重要标志。它包括采访能力、调查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要能够与时俱进地抓住前沿理论动态,紧密结合业务实际,将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纳入最新重大课题,并用较强的文字能力撰写和发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创新观点的理论文章,为年鉴事业的创新发展作理论探索和开道。

       4.创新技能。此对于编辑创新而言,有三层要求:一是能对“最坏的”稿件施行“手术革新”,使不合格稿件“获得新生”,叫做“部件创新”;二是能全面规划、计划、策划各种新业务方案并采取具体措施有条不紊地贯彻实施,叫做“产品创新”;三是能将理论创新在客观条件许可下付诸实践,开拓新的项目,实现“事业创新”。

       (四)身心素质。此包括生理和心理素质。因编辑工作系脑力劳动,工作时间长、待遇相对差、学习压力大,长期伏案易患职业病,因此对生理和心理健康要求皆极高。倘求事业创新,更需思维活跃、爱好广泛、体格强健,再加人品端正、道德高尚、心胸宽广、追求高雅,方能永葆事业创新的青春活力和动力。

        综上所述,年鉴创新已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要求,作为创新主体的编纂人员,当从"工作单调、能力单一、视野狭小、心胸狭窄"的传统状态中跳出,自觉摒弃反创新传统的顽疾,强化光荣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感,增强年鉴工作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遵循创新的原则和客观规律,并身体力行地实践创新,从而在编纂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年鉴不断创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主体基础。

(责任编辑 尤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