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要不断提高修志人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2013-01-31    

        编纂地方志是一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的人员,不仅要精通本行的业务,熟悉本地地情,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有位方志界专家曾这样说过,“一部志书的水平的高低,在很程度上取决于志书的编纂人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的高低。”这句话确实是切中要害的。大量的修志实践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提高修志人员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已经成为摆在方志界同行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理论是对客观现实的理性反映,具有抽象地概括事物本质的规律。对于科学理论的意义和作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有一系列精彩论述。列宁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毛泽东同志也指出:“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和劳动人民的“伟大的认识工具”,我们只有把握科学理论,才能在复杂的斗争中辨明是非直,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斗争方向,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

        现在,我们队伍中对于学习革命理论,提高政治素质,有着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归纳起来,实际上是一句话:无关紧要。在这些同志看来,地方志是工具书,是“资料汇编”,不是理论著作;编修人员是业务人员,不是政治工作者。因此,方志工作者搞好业务就行了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去学习科学理论和提高政治素质了。

        显然,这样认识是片面的,有害的。

        诚然,志书确系“资料汇编”性质的工具书,它往往是客观地记述事实,“述而不论”,不同于历史著作或政治理论书籍;编纂人员确系从事业务工作的编辑而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历代修志都是由政府主持的,是一种政府行为;志书是“官书”,是代表政府意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志书不同于个人著作,编纂人员它不同于普通作者或编辑。在中国,超现实、客观地记述史料的志书是不存在的,游离于政府意志之外的编纂人员是不允许的。

        提高修志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必须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且用这些科学理论解决编纂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地方志本身是一种地情方面的“百科全书”,它涵盖了这一地方从古到今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我们方志工作者,特别是担任审读把关的负责同志,如果没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就很难有政治上的敏锐性和鉴别力,就很难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就难以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客观规律性。这样,在一些事关大局的政治问题和原则是非面前,势必缺乏识别能力和正确的判断能力,反映在志书上,往往容易出现难以弥补的错误。

        志书有“存史、资政、教化”三项功能。今天编纂的社会主义新方志,是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教材。教育青年,塑造后代,是我们方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和神圣责职。“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我们要通过志书对读者尤其是青年一代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而信念上的坚定性,往往渊源于对科学理论的深刻理解。我们只有刻苦地学习和钻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剐是邓小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在任何风浪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

        学习理论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讲提高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不仅包括学习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书本上的现成的字句、条文和概念,更重要的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点和方法,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修志实践,使自己参与编修的志书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此,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方志工作者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践。我们决不能做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和不接受革命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家。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而且必须学习邓小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前修志工作的实际,着重在以几个关键问题上下苦功夫,通过学习,使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真正有所提高。

        第一,敢于和善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特色理论的精髓。实践证明,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并不那么容易,它需要有非凡的政治胆略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在这一方面,邓小平同志战斗的一生,为我们提供了光辉的典范。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那样,“当他受到错误打击,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对人民无限坚贞,对我们事业的未来抱乐观主义。他总是由此,更加深刻地思索中国革命的强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新的更大作为。“正因为小平同志具有无私无畏的革命胆略,因而在历史的危难关头和斗争的关键时刻,他都能实事求地作出正确决策。我们是普通的编纂工作者,不可能要求我们象领袖人物那样在危难之时作出惊天动地的决策,但是,我们在编纂工作中也会遇到需要我们对问题作出抉择和判断的时候。例如,对重大历史问题的看法,对有争议人物的评价,对一个单位一个地区成绩与缺点、经验与教训的评估,等等。在这些问题上能不能坚持实事求是,能不能按党性和党的政策办事,这都是对我们方志工作者政治胆略和理论勇气的严峻考验。

        第二要有政治远见和全局观点。小平同志胸襟开阔,高瞻远瞩。他总是从大局着眼观察和处理重大问题,总是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情况提出足以影响全局的倾向性问题,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充分体现了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宽广襟怀。我们要像小平同志那样,要有政治远见和全局观点,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要学会具有驾驭形势,把握大局的非凡能力,处处事事要体现政治家魄力和风范。

        第三是要坚持继承和发展的观点。邓小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我们:马列主义这个“老祖宗不能丢”,要永远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同时,小平同志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是不断发展的,它不可能终结真理,而是不断地为认识真理开辟道路。我们在学习时不难发现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创造性,他总是把革命理论同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在运用这些理论指导修志实践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要尊重群众,尊重实践,爱护群众的首创精神,要保护代表发展方向的新生事物,善于总结群众实践活中的新鲜经验。以上这些,都是我们方志工作者应该练就的基本功和必备素质。

        第四是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素质,必须注重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各方面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提高政治素质,一方面,要求领导部门要对干部进行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另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刻苦学习,不断克服陈旧观点和锚误认识,逐步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政治信和道德品质,在实践中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和世界观的改造。

        “修养”一词,在“文革”期间曾经遭到“四人帮”一伙的错误批判,至今人们一提起这个词还觉得心有余悸,这是不正常的现象。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为“修养”正名,恢复它昔日固有的光辉。我们提倡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不是消极意义上的修身养性,更不是脱离实际生活的“闭门思过”,而是通过学习,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比如,待人处世要大公无私,乐于助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爱护集体,埋头苦干等,总之,要象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的那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修养》一书,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道德修养的准则,我们学习的必修课,我们应该认真地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刻苦地磨炼自己。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大变革的重要时期。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的地方志事业,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犹如春风化雨,蓬勃发展。让我们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更加振奋精神,发愤图强,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用优异的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