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试析年鉴“人物”部分有关问题及其编纂方式

2013-01-31    

       “人物”是年鉴的亮点之一,但笔者在编纂或翻阅年鉴“人物”内容时,觉得无论是其收录还是编纂方式,都有需要调整或改进之处。本文拟就这方面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人物”部分的有关问题

       “人物”部分的问题,主要有记载的形式、内容和编纂人员方面的问题。

         形式和内容方面的问题,一是记载比较分散。一般年鉴都有“人物”类目,同时,在鉴首“概况”部分一般又都设“组织机构及领导人名单”。另外,在其它类目,有的以条目形式记载人物及其事迹。二是收录不周全。首先,名录缺项。一般年鉴仅设“组织机构及党政领导名单”,其它如党代会、人代会、工代会、团代会、妇代会、学校、企事业单位、外来单位,特别是中共县(市)委委员、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常委等名单基本没有记载,部分单位主要是政府工作部门、群众团体、直属事业单位中的党委、纪检委、党组、纪检组等领导没有收录。其次,当地做出了一定成绩,且有一定影响的“小人物”很少记载;被当地有关部门依法定性,且对当代或后人有一定警戒作用的反面人物基本没有记载。第三,本籍在外工作或本地引进的优秀人才基本上没记。第四,在记述方法上,缺少情节生动、内容相对完整、形式活泼的以事系人式的人物记载,诸如人物专访、名人轶事、文摘、成果选登等。三是从体例看,“人物”类目缺少“综述”分目的设置;检索系统中“人物”名单比较分散,不易查找。

       “人物”存在的问题归根结蒂是编辑人员的问题:一是观念滞后,或受“生不立传”思想影响,不想或不愿超越规范记载“人物”,“小人物”不愿意记,反面“人物”不敢记,与党政无关的想不到记,与企业或市场沾边的,则认为商业气太浓或不严肃忌讳记,以致“人物”收录范围不广,层次不多,政治色彩不浓。二是“人物”资料来源局限性很大,以致资料水分多,信息量不足。年鉴资料大都依靠行政人员供稿,负责任的尚能提供比较详细的资料,否则只能是应付。同样,编辑往往是等稿上门,来什么编什么,质量不高的来稿自然是干巴巴的。三是年鉴部门缺乏经营意识。一般来讲,年鉴涉及的“人物”越多,发行面就越广,社会影响就越大,经济价值就越高。四是鉴后工作重视不够。现实中年鉴的宣传和读鉴、用鉴等工作普遍滞后,年鉴出版后往往无声无息,甚至连书中“人物”都不知道自己已“名垂青史”。

       “人物”编纂方式的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立足市场,打造新型“人物”

        年鉴是“官书”,具有很浓的政治色彩,“人物”亦是如此。如果年鉴只有政治“人物”,充其量只能是机关、乡镇秘书为领导写稿的案头工具,不可能真正成为“工商必览、家庭必备、学生必读、社会必有”。因此,年鉴“人物”的选录必须放下“官书”的架子,突破传统的框框,适应市场,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大范围、多层面地选录“人物”,增加信息量,增加读者群。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文化素养的“人物”,他们也想宣传自己,这给年鉴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年鉴,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有经济实力的企业联合办鉴,比如可以以企业的名称给年鉴冠名,同时在“人物”中对其负责人及其企业、产品加以记载,这样年鉴也取得了除政府财政以外的社会力量的支持,扩大影响。

二、科学设置,精心编排,丰富“人物”内涵

        “人物”是构成年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框架、体例、选题以及资料的组织等方面必须科学设置,精心编排,内容丰满而不庞杂,层次清晰而不凌乱,重点突出而兼顾全鉴。

         增设“综述”。年鉴的各类目一般都设有“综述”,使读者对该类目的内容有总体认识和了解,也是引导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导语。“人物”增设“综述”,既是体例上的统一完善,也可以对本地这方面的情况作一总体概述。

         集中记载。年鉴“人物”的记载除“人物”类外,在鉴首“综述(概况)”和其它类目中有零星记载,显得相对分散;而且,“组织机构和领导人名单”不是放在“党政社团”,而是放在“综述(概况)”,也不见得合理;另外,“人物”中也有“党政领导”一目,明显重复了。因此,我认为将全鉴中的“人物”归类合并记述,无论是从体例,还是从方便读者使用的角度看,都是可取的。

         多层次表述。“人物”类目,可分栏设置,多层次表述,富含信息量。如传略。包括“逝世人物”,革命烈士,见义勇为称号获得者,县(市)级党政军领导,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英模,国家级会议代表,知名人物,荣誉县(市)民等等。名录。包括组织机构及领导人名单,县(市)级各种会议的代表,规模企业主要负责人,学校主要负责人,乡镇卫生院以上各类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各类民间机构负责人,驻地单位(保密因素除外)主要负责人,在外乡贤,引进人才,当年高考录取本科以上的学生。人物表。记载获得省辖市以上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副高级以上职称的知识分子,以及三等功以上的优秀军人。“凡人小事”栏目。在三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的感人的、有教育意义的,或者有一定特色的凡人小事可以收在这个栏目,用群众身边的人或事来教育群众,更有现实意义,更能拉近年鉴与读者的距离。“警钟长鸣”栏目。年鉴一般不收录反面人物,一是编者怕惹麻烦,二是可能认为记载反面人物是史志的事。但无论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看,还是从年鉴自身的功能定位看,这种认识都是片面的。年鉴应是当年地情的全方位的科学的记述,否则就不能成为信史。反面的教训往往比成功的经验更能发人深省。因此,年鉴适当收录一些已被当地有关部门依法定性的人物更容易引起人们警觉,更有教育意义。

三、广开渠道,建立网络,博采“人物”资料

         资料的价值决定了年鉴自身的价值和读者对它的认同度,“人物”资料也是如此。如前所述,目前年鉴资料的来源局限性很大,直接影响质量。为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取得可信、可用的“人物”资料。

        加强行政供稿的力度。行政供稿是目前“人物”资料的主要来源,但质量参差不齐。我们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一要依靠政府,发好征稿文件,开好征稿会议;二要明确撰稿人、分管领导及其职责;三是努力提高编纂人员自身素质,加强对基层撰稿人员的业务指导;四要建立激励机制,定期展开资料质量评比,对按时按质完成资料编写的供稿人员给予奖励。

         推行采编制。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决不能等稿上门,“坐享其成”,否则肯定要影响进度、影响质量。年鉴编辑部及其供稿人员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采集资料,丰富稿源,提高质量。

        建立供稿网络。除了行政供稿和编辑人员采编之外,我们还可以扩大视野,分析资料源,建立定点、定人、定期、定量的供稿网络。如新闻单位、政府机关有了解、掌握资料的优势,编辑部可以在这些单位聘请特约供稿员,为年鉴提供资料。还可以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有的放矢地搜找线索约请有关领导、专家撰写资料。通过这些方面,可以逐渐建立一支稳定、高效的供稿队伍,源源不断地取得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料。

(责任编辑 缪小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