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对当前志书评论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3-01-31    

        地方志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的贯彻落实,我国地方志事业迅猛发展,形势喜人。伟大的时代不仅呼唤着志书编纂工作的繁荣,而且也呼唤志书评论工作的加强。

        志书的编纂和评论,是相辅相成的。在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过程中,志书的评论作用,至关重要。近些年来,方志的理论研究和志书的评论工作,越来越引起各级领导和修志工作者的重视,评论工作者的队伍不断壮大,书评的文章日渐其多,有不少评论文章质量较高,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地方志系统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并且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志书的评论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评论工作中还有许多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从总体上来说,读者对志书评论工作的相对滞后,表示了一定程度的不满,我们对此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

        首先,评论的内容与当今的现实生活存在着疏远和隔膜。有些评论工作者,写评论文章不是为了指导实际工作,而是为了应付某些被评单位的需求,不得不勉强写了些“还债”性质的“应景文章”。显然,这些文章只能是泛泛而谈,言之无物,毫无指导意义和审美价值。这类文章读者是不喜欢读的。再则,在当前的伟大历史变革中,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作为文化事业组成部分的地方志,在这股历史潮流的涌动中也在寻求新的发展和新的突破,出现了许许多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及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辟如,如何正确理解地方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正确评价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成绩和问题及其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如何认识地方志的“存史、资政、教化”三项功能与新时期文化事业价值趋向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要讲政治”与社会主义新方志记述方式的“述而不论”的关系;如何处理志书要体现政府意志与记述的原则要真实、客观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方志界不容回避的、十分敏感而又现实的问题。对待这些带有普遍性的理论问题,我们在志书评论中应相机进行科学的解释和理论的说明。但是笔者认为,从笔者接触到的已经见诸报刊的评论文章来看,真正得到满意答案的文章似乎很少很少。

        另外,我们还应当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新文化界这个大概念而言,一方面吸收和借鉴了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确实为地方志事业注人了新的活力;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外来腐朽文化,也势必会在许多方面程度不同地影响我国地方志评论工作的健康发展。它所产生的消极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我觉得当前有些评论文章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内容空泛,缺乏新意;浅显浮澡,急功近利;无病呻吟,隔靴搔痒;盲目吹捧,不实事求是;故弄玄虚,无的放矢,等等。这些情况虽然出现在少数的评论文章中,但这毕竟能反映方志评论界当前值得注意的动向。

        关于评论的功能问题,鲁迅先生曾用两句话作了精辟的概括:“浇灌佳花,芟除杂草”。通俗地说,就是充分肯定成绩和优点,如实地批评错误和缺陷。我认为,这两项功能也是我们当今志书评论工作的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的评论,应当以正面引导为主,以宏扬鼓励为主,这是毫无疑义的。优秀的评论文章,应当准确而公正地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培植和扶持良志的成长,通过书评不断扩大志书在群众中的影响。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对志书提出中肯的善意的批评,指出志书存在的不足,给编者提出改进意见和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作者总结经验教训,引导读者正确阅读和使用志书,从而推动地方志事业走向更加灿烂和辉煌。为实现这一目的,评论界要充分发扬民主,克服“门阀之见”。要允许并大力提倡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争论。《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纪要》指出:“要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方志理论界不同意见的自由讨论,组织地方刊物开展各类志书的科学评论工作。”这是对方志评论工作具有指导性的意见。志书评论属科学范畴。科学无禁区。科学不能由少数人垄断,科学反对“一家之言”。我想,我们党的政策是十分明确的,学术问题要同政治问题严格区别开来,一定要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要提倡评论工作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坚持“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唯有如此,志书评论工作才有勃勃生机,才不会出现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空洞乏味的现象。

        评论工作者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评论一部志书,一定要客观公正。要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要坚持“两点论”,反对片面性。讲成绩,不夸大,不拔高;讲缺点,不护短,不缩小。论文的观点要准确、鲜明,不要遮遮掩掩,欲说又罢。应当从实际出发,有喜报喜,有忧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笔者发现有的志书明明质量平平,甚至存在不少缺憾,但由于评论者“妙笔生花”,居然使“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通篇是“特色”,处处见“优点”,使得读者哑然失笑。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方志评论要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读者的认可,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反映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见。我们有些评论文章之所以能得到群众的欢迎,这在于它比较及时、深人地反映和表达了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而有的评论文章之所以让人读了感到困惑和迷惘,问题的要害多半是出在同群众的关系上。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讲政治,说到底就是处理好同群众的关系问题。我想,志书的评论如果能够体现广大读者的意愿,这本身就是讲政治的表现。现在的问题是,有的志书群众很爱读,而评论界对此却显得相当冷淡;有的志书问题不少,群众并不喜欢,却被舆论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因此,对有些评论文章,群众用无声的疏远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一篇好的评论文章,既要有正确的理论深度,又要有积极健康的可读性。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无疑是评论工作的方向和灵魂。评论文章要求观点正确,评价公允,而且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使读者从更深层次上接受科学理论的熏陶和启迪。这是基本的条件。另一方面,高尚的审美价值和健康的可读性也是衡量评论文章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生动活泼的形式,精巧灵活的构思,幽默流畅的语言,看起来这些都是属于写作技巧问题,但是,它能大大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果我们写的评论文章言之无物,老调长弹,使人读了昧同嚼蜡,避之三舍,这样的评论文章究竟有什么社会价值呢?

        实践证明,提高志书评论的品位和水准,关键在于提高评论队伍的素质。如何提高评论队伍的素质呢?笔者认为,主要要抓好这样几个环节: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评论工作者的理论素养。评论工作者应刻苦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有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评价作品,公正地辨别优劣是非,他写出来的评论文章才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二是评论工作在除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之外,还要注意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自己高尚而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开拓自己的文化视野,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表达能力。三是要特别重视自我修养。一个优秀的评论工作者,除了具备深厚的知识积累,高超的理论水平、文化工底及写作能力之外,还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优良的道德品质,崇高的献身精神。评论工作者一定要出以公心,严守职业道德。观察和处理问题,要讲政治,讲原则,讲正气,要破除私心杂念,抵制各种不正之风,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自己高尚的健康的人格力量。

        盛世修志,千载难逢。时代赋予我们志书评论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一切有志于志书评论工作的同志,应当担当起历史的重任,努力写出具有真知灼见的高质量的评论文章,为推动地方志事业的更加繁荣昌盛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