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年鉴编辑出版中应注意的问题

2013-01-31    

       年鉴是20世纪初传入我国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编纂年鉴的热潮,使我国年鉴编纂出版业得到长足发展,与地方志共同构成为我国地情资料的重要载体。

       年鉴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所接纳,也为传统的治学观所改造,被赋予了“资治、教化、存史”的传统使命,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自身固有的资料性、综合性、实用性及大众化特质相结合,形成为我国年鉴编纂思想的雏形。

       通过20余年的摸索与实践,在年鉴的本质属性、内容、版式、功能等方面达成了一些共识,也逐渐形成了初步的年鉴学理论,并不断规范、完善,创新、发展。我仅就年鉴编纂及出版上应注意的问题提一些自己的观点。

       正文内容精益求精

一、年鉴的结构层次

        1、类目、分目的构成应稳定而又有创新。作为工具书,为了便于读者的查阅,类目及分目应相对稳定,有连续性。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的观点在变,有的工作重心也在变,因此在类目的编排上应有适时的调整。如《宁夏年鉴》(2004),与2003卷比较,增加了“非公有制经济”类目,内容虽然不多,但体现了政府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符合时代潮流;《连云港年鉴》(2004)单列“口岸管理与服务、海洋经济”等分目,体现了地域特点,单列“改革”分目,突出其重要性。

        2、条目标题的内容应更具有归纳性、突出性。既往曾有观点,条目标题尽量不超过13个字,这样才美观、协调。但是在具体编纂中,应从实际出发,不能绝对化,不能以文害义。标题应“准确、简明、醒目”,不仅成为年鉴的检索系统之一,同时也是信息量最大的部分。如近年的年鉴许多条目直接加上了数据,一目了然;主谓宾或谓宾结构的运用也使内含的信息量明显增大。编写条目时,应注意提炼,而不应照抄文件名,或经年不变的总括标题,这样既体现不出新意,也因形成填充式的模版而养成了惰性。

二、年鉴的溯源资料如何处理

        年鉴原则上要坚持年度性,一般不收录追溯性资料。但也不能绝对化、过于呆板,在某些栏目或特殊情况下,可作适当追溯。如在专文、综述及创刊号年鉴的某些条目中可以收录历史性资料,这样才能使资料完整,也便于读者系统理解。又如跨年度完成的工程、工作可以适当追溯,但应在完成后用纪事本末体的方式作一次性记述,以防造成前后重复或矛盾。

三、年鉴的编纂内容上应注意的细节问题

        1、特载的比例及意义。特载是用来记述特殊重大政治事件的特殊体例。目前年鉴的特载部分多是政府等的工作报告,阅读特载部分就可以大致了解该地区当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情况,但有的年鉴特载变成了领导讲话的汇编,篇幅大,内容重复,信息量低,同时也降低了特载的“特”性。

        2、部门之间的信息安排。目前的年鉴编辑有专业人员也有非专业人员,多是采取部门撰稿、分类编纂,编辑时可能存在对同一信息的重复记录,作为总编应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既杜绝重复,也避免丢项。如某信息各部门均有涉及,则可采取专记的形式综合记述,如2003年发生的“非典”就是很好的例子。

        3、内视信息与外视信息。外视信息与内视信息的区别在于,一个是面向全省(市)、全社会,一个是面向本单位内部职工。年鉴应站在全省(市)、全社会的高度,选那些真正反映全省(市)发展变化和与全社会有关的重要信息,使读者了解该省(市)与全局有关的状况。而内视信息,对本单位重要,但对于一个省(市)、对全局则意义不大,如单位内部的联欢会、职工队伍建设等。当然,如果是企业志鉴,这些内容就是重点了。

        4、正面宣传与总结教训。自然是正面宣传的多,这也符合当前的发展形势,确实是党和政 府指导方针正确,人民凝心聚力,经济较快发展。但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在前进,也存在着差距,因此在年鉴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发展方向,也是年鉴发挥“资治、鉴史”作用的重要途径。另外,有的年鉴在“纪检”内容中,敢于指明道姓地指出某些人所犯的错误,给人以警示,体现了政府思想的开明,惩治腐败的力度和决心,这样的做法值得称道。

       5、内容详略得当,不应平分秋色。各地的发展状况不一致,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年鉴的谋篇布局、笔墨详略应该各不相同。作为发展的重点,可以多写、详写,对于没有特色的内容可以少写,甚至不写,不必强求类目的绝对连贯性。如北京是政治、文化古都,其政治的比重会明显大于其他地方,上海、广州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其经济的比重自然会大一些。总之,年鉴应有各自的特色,不应流于形式,面面俱到又蜻蜓点水,乏而无味。

       6、年鉴中的数据问题。年鉴中的数据多涉及不同的篇目,如同一数据在特载、正文、统计资料中各不相同,就会降低所有数据的可信度。这样的情况可以理解,因为数据的出处不同、统计口径不同。但作为一本年鉴,应有一个同一口径、统一数据。征求有的编者的意见,认为应用统计资料数据较为适宜。因为这是公开的官方数据,具有年度连贯性、可比性,当然这也需要统计数据真实可靠。

       版式、装帧锦上添花

       一、图的设置应有创新。

        目前年鉴中图的位置有几种形式;先图后文,中间集中制图,随文插图,各有特点。年鉴作为日益推向社会的普及读物,不仅在内容上要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在形式上也应有创新。随文插图是近年来的新方式,避免了长篇的文字叙述,增添了色彩,活跃了视线,有较强的可读性,值得推荐。

        二、类目标题的背景图案应充分利用。

        年鉴的类目标题字体较大,占用篇幅较多,加上有的类目标题的单页,这些地方都是可用来展示地方特色、提供更多信息、活跃版面气氛的好空间。许多年鉴已经开始利用这些空间,如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市花、文图适宜的图案,合理运用标题的背景图案,既可以强化年鉴的可读性、可视性,又提升了年鉴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

         三、书眉的设计应有特色。

        年鉴不仅是工具资料、储存信息,同时也应该是一部精美的作品,其中书眉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之效。书眉的设计应具备检索功能,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或放于上方,或置于切口处,可有字体的变化,也可增添细致精美的图案。总之,书眉也可进一步反映地方的文化特色。

        四、广告设计应有新意。

        年鉴广告可以反映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特点、规模,反映当地的特色产品、景点等。广告设计应有新意,可以通过精美的彩图体现企业的拳头产品、严格的工艺流程、雄厚的经济实力等,既更多地反映企业信息,又夺人眼目,乐于浏览。这样的广告设计远强于简单的文字叙述加上领导的大头照片。

         五、外表及装帧力求朴实而精美。

         年鉴作为书籍,读者获得的第一信息是它的外表及装帧,因此封面、封底、书脊的图案设计、颜色搭配及纸张的质地也是不容忽视。结合当地的实际,可以用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加深读者印象,也可以设计喻含深意的图案反映地域文化。装帧的美观大方和高质量是书籍的一张名片,同时也反映政府、编者对该书的重视程度。

(责任编辑 缪小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