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卫生年鉴》“官办民助”见成效
在全国各级各类1000多种年鉴中,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综合性年鉴和专业性年鉴两类。综合性年鉴多为各级政府主办,发行量大,在获得定额拨款的同时,还可利用政府的影响征集到广告或宣传专版,编纂出版基本上能良性运行。专业性年鉴为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主办,其涉及面和影响较小,财力不足,尤其是地方办专业年鉴有的没有专项拨款,或者拨款数甚微,想方设法编纂出版后,发行量又小,加上难以征集到广告,因此,地方专业年鉴的生存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南京卫生年鉴》创刊于1987年,10年来在编纂出版中,在提高年鉴质量的同时,努力抓好出版工作,经过实践和探索,总结出“官办民助”的运行机制模式,从而保证了《南京卫生年鉴》的正常出版发行。
1987年,南京市卫生局创办了《南京卫生年鉴》。该年鉴每版卷首彩色图照16面~20面、70万字左右,年发行量1500册,发行范围以南京卫生系统为主,部分发行到外地省市。自创刊起,市卫生局就确定编辑部实行单列帐户,独立经营,差额拨款,超支不补的运作模式。1987年~1993年,市卫生局每年拨款1.5万元,1994年后,由于印刷出版费用及纸张价格大幅度上涨,每年拨款增加到3.5万元。主办单位投入经费过少,又难以征集到广告(10年来没有征集到一幅广告),《南京卫生年鉴》出版十分困难,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鉴于《南京卫生年鉴》是市卫生局的“白皮书”,属指令性任务,必须按编委会确定的目标编辑出版,编辑部只能知难而上,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年鉴的生存问题。《南京卫生年鉴》编辑部在国家政策许可的情况下,结合卫生系统的实际,对年鉴的运行机制作了行之有效的改革。
1987年~1988年,为解决出版经费,编辑部主要采取“拉赞助”的模式。通过会议或上门找有关领导人谈,宣传出版年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借助市卫生局的影响,使部分在宁医疗卫生单位提供赞助,《南京卫生年鉴》特辟专栏刊登赞助单位名录。这种筹措出版经费的方法使编辑部度过了创业初期的难关。但赞助单位随意性大,不能保证经费的固定来源。1988年,国家又有明文规定:年鉴、名录等一类的出版物需公开出版,不准拉赞助或摊派费用。主办单位仅有年1.5万元拨款,而每年出版年鉴需9万元。不准“拉赞助”,使编辑部再度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统一认识后,确定了“官办民助”的新模式。1989年,《南京卫生年鉴》编委会研究决定,年鉴由原来的市卫生局“独家经营”,改为由市卫生局主办,邀请给《南京卫生年鉴》供稿的在宁有影响的部队、部省和市属医疗卫生单位合办,我们称之为“官办民助”。具体做法是:由主办单位市卫生局与各参编单位的法人代表签订联合出版《南京卫生年鉴》协议书,协议明确规定了双方的责权利,各参编单位法人代表作为特约编委参加《南京卫生年鉴》编委会,每年向年鉴编辑部提供出版经费2000元,并指定一名特约编辑既作为其法人代表代理人与编辑部联系,又作为年鉴编辑部成员,负责其单位的组稿与发行工作;《南京卫生年鉴》设立“编写单位概况”类目,重点介绍各参编单位的新发展、新成就,优先录用其提供的医疗新技术、科研新成果等专项条目稿件及彩色图照,并赠送按书价折合相当于提供出版经费一半(1000元)的年鉴。主办单位与参编单位合办年鉴有利于充分调动参编单位的积极性,也为主办单位减轻了负担,确保计划任务的完成。采用订合同的方法,参编单位协助办刊有责有权,为年鉴提供出版费用,使之既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在组稿、编辑、发行方面又形成一体化,尤其是将各参编单位提供出版经费的一半折合一定数量的书返回,减少了发行工作量及其难度。采取上述模式受到参编单位的欢迎,虽然联合出版协议规定参编单位“进出自由”,参编单位却有增无减,从1989年的18个,增加到1992年的30多个,编辑部每年可通过合同的形式筹集到出版经费6万余元,加上市卫生局每年的专项拨款和其他供稿单位、各区县的购书款,做到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彻底走出困境。1996年10月,《南京卫生年鉴》创刊10周年纪念会上,还做出决定,从历年来结余的经费中拿出5万元,建立《南京卫生年鉴》专项基金,用每年的基金利息奖励年鉴优秀作者和成绩突出的发行工作者。
《南京卫生年鉴》的工作实践证明,“官办民助”的办年鉴模式是完全可行的。“官办民助”模式既解决了出版经费问题,又不影响年鉴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参编单位提供的年鉴文字、图照,先经各单位领导(即特约编委)审查,责任编辑初审,副主编、主编终审,终审权在主办单位的年鉴编委会及其办事机构年鉴编辑部,保持了年鉴的属性与内涵不变。由于编辑部从筹措出版经费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有助于集中时间、人力和精力对年鉴的稿件进行规范化编校,稳步提高编纂出版质量,并加快了出书的进度。实行“官办民助”模式前,年鉴每年11月~12月出版,1996年版《南京卫生年鉴》于9月就出版了。《南京卫生年鉴》创刊10年来,累计刊出信息资料670余万字,为各级有关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医药科技信息资料,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鉴于此,经南京市地方志编委会研究同意,报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自1997年版起《南京卫生年鉴》作为《南京年鉴》增刊,正式向国内外发行。
地方专业性年鉴的“官办民助”模式,在具体运作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加大宣传主办单位与参编单位合办年鉴好处的力度,使参编单位充分认识到记载其取得的成就和研究成果,可以提高其知名度,使其自觉自愿参加合办。②鉴于《南京卫生年鉴》编辑部仅有3人,而事繁多,实施这种模式,必须大力调动特约编辑的积极性,包括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提高其编辑业务素质,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兄弟年鉴的先进经验,使特约编辑在主办单位与参编单位之间发挥桥梁作用。③完善和健全激励机制。我们自实施这种模式后,先后于1991年、1993年和1996年三次表彰年鉴优秀作者和先进发行工作者,调动作者、发行人员特别是特约编辑的工作积极性。
(责任编辑 缪小咏)
- 上一篇:“概况”类目编撰谈
- 下一篇:年鉴编辑出版中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