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史志工作
新中国的中共党史、地方志事业,起步于50年代,兴起于改革开放初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历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时期。如何认识和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史志工作,我想结合自己十多年来史志工作的实践,作一点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史志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
兴起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史志事业,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地方志工作来讲,十多年的修志,对省情、市情、县情作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地情资料,编辑出版了一大批地方志书、地方年鉴和地情资料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之后,史志工作还有没有作用,史志事业要不要加强,史志机构有没有必要设立,社会上曾有一些议论,核心问题是史志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有人认为,现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哪有精力搞那些故纸堆;还有人认为,经济建设用钱的地方很多,经费不够用,花钱编史志,值吗?提出这些问题的同志,关键对史志的作用缺乏认识和了解。我们通常讲,史志有三大功能:即资政、育人、存史。史志的这三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是不逊色的。资政是史志的第一功能。胡锦涛同志1994年11月21日在全国党史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党史工作和对党史经验的研究,把它视为关系党的巩固、发展和人民事业取得胜利后一项重要工作。胡锦涛在回顾我党发展史之后指出:掌握理论、研究历史、了解现实,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和蓬勃发展的三个必备条件。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衷。任何一个明智的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历史的研究,以历史的经验作借鉴,来治理自己的国家。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历史的研究。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看,都包含了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分析总结我国及世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经验,才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我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更重视历史经验的研究及史志工作。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党史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应当提到我们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而且“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党史工作的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
史志的育人作用,是其它书刊无法替代的。中共十五大进一步阐明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史志书刊是一份难得的教材。一本新编县志、市志、省志,就是一部系统地介绍县情、市情、省情的地情资料书,对我们正确地认识地情和国情,是大有益处的。社会主义的史志书刊、收集编纂了许多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烈人物的传记事迹,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的史志,不仅在计划经济中有资政、育人、存史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史志的资政、育人、存史的作用并没有改变。
二、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史志工作者,是做好新形势下史志工作的根本。
史志工作离不开正确理论指导,这个理论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回顾历史,我党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1942年春开展的党内整风运动,通过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在全党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内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结论。在随即召开的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正式把“毛泽东思想”列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邓小平为首的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我党建国后30多年的历史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在1981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是在邓小平亲自主持下制定的。实际上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建国后我党历史的客观总结。在中共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回顾我党历史上两个历史问题的决议产生过程可以看出,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总结,离不开正确的指导;一个新的理论的产生,也离不开对历史问题的科学总结。
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史志工作的指导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热作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我们说,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史志工作的指导思想,有两个大问题是很现实的。一是学习邓小平的历史观、方法论以及他对党的历史问题、历史经验的大量精辟论述,包括:关于懂得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的论述;关于总结历史经验,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论述;关于研究党的历史,要把握时代特点,面向世界,着眼未来的论述;关于研究党史要坚持党性,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历史主义分析方法的论述;关于对历史的上的倾向,是什么性质就说是什么性质,不要一说到不同意见就提到路线高度的论述;关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公正、客观、有分寸,注意对客观环境、历史背景的复杂性和历史条件的局限性进行具体分析的论述,等等。邓小平这些历史观、方法论和对党的历史问题的论述,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二是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写好社会主义时期史志的指南。从地方志工作看,建国后首期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任务已基本完成,志书下限大都在80年代,续志内容重点是80年代改革开放至本世纪末(2000年)。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我党在建国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科学总结。如果我们对邓小平理论学习功夫下的不大,对邓小平理论理解不深,就不能正确认识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历史。
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史志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当前,就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大会议精神。作为史志工作者,要在学习邓小平原著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大文献,特别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所作的政治报告,结合史志工作的实际,认真领会精神,研究在史志工作中如何贯彻,进一步把史志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用改革精神来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史志工作发生的变化。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对史志工作的影响是大的。我们已经体验到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史志任务的要求和态度不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史志工作任务都是由上级布置,而且任务基本是指令性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上级史志部门对下级史志工作布置任务,也由指令性转向指令性与指导性相结合,允许下级根据本地区的实际,自主安排一些史志工作项目。
二是政府对史志事业经费由全额拨款转为差额拨款。计划经济条件下,史志事业经费完全是财政全额拨款。出版一本书,首先由财政拨款后才安排项目和印册;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政府财政只能保证史志单位的人头经费,史志出版经费不能由财政包下来,有的是财政补贴一部分,有的是靠自己解决。
三是史志书刊发行方式的变化。以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出书经费由财政包下来,史志书销售多少与史志部门的利益关系不大。进入市场经济之后,编者、推销者和购买者都发生了变化。作为编者,如果史志书刊不能推销出去,不能回收书款,就可能亏损,影响史志事业的发展;作为县一级史志部门,不仅要推销自己单位出版的书,还要为省和省辖市史志部门推销史志书刊。对基层单位来说,史志书刊对经济工作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因此,对史志书刊订阅的积极性不高。光靠红头文件,用行政的办法去推销史志书刊已越来越不见效。
四是机构人员的稳定问题。史志事业既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又有阶段性特点。始建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史志机构,当一个阶段性任务完成,民主革命时期地方党史和社会主义时期第一部县志、市志出版发行,不少地方史志机构出现机构合并、人员大幅减少的趋势,有的甚至出现名存实亡的现象。
如何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史志工作发生的变化。我认为,首先要正确认识史志工作部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根本任务及服务方式,即给自己正确“定位”,党史、地方志部门是党委、政府直属的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围绕“资政、育人、存史”,为后人服务,为现实服务。史志部门服务的主要形式是编纂出版史志书刊。一部戏总是有主角和配角,社会分工也是这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史志工作处于“配角”地位,我们应当自觉地当好这个“配角”。
第二,要象经济部门抓名牌产品那样出史志精品。史志部门走向市场,不仅是市场经济大环境的要求,也是史志部门生存和发展所必需。出精品是史志部门工作性质所决定的,也是走向市场的客观要求。现在普遍感到史志书刊推销难,这固然有人们对史志书刊的了解不多,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社会上书刊报纸多而滥,一些书刊报纸质量不高,读者阅后收益不大,加上读者承担的书刊报纸费用过重,基层和读者怨声不少。纵观史志书刊出版发行情况,也或多或少存在多而滥的问题。要出精品,首先是立项要准,是时代、社会、市场所必需的;其次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再者,要增强史志书刊的可读性。
第三、要大力加强史志工作宣传和史志书刊推销力度。史志工作是个“冷门”,是做“向后看”的工作,弄的不好会变成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因此,加强史志工作的宣传尤为必要。要经常向领导请示汇报工作,争取领导的了解和支持尤为重要;要把史志工作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及时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句容市志办与句容市广播电视局共同在句容电视台办了“历史上的句容”专栏,把《句容县志》分20多个专题播出,每周一、三、五播新稿,二、四、六重播,每天晚上随“句容新闻”一道播出两遍,自1995年6月以来坚持近三年,不仅向广大观众普及句容史志知识,而且起到了宣传句容史志工作的效果。
推销史志书刊,是扩大史志工作宣传,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搞好史志书刊发行,要采取多种途径。如红头文件,广告宣传,经济手段,分工包干,建立销售网络,送书上门服务等。
第四,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史志工作队伍。人们常说,市场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同样,史志工作做得好坏,史志书刊质量的优劣,归根到底在于有没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史志工作队伍。要按照“健全机构,稳定队伍,充实力量,提高素质”的要求,切实加强史志工作队伍建设。从事史志工作的干部,不仅要有坚强的党性,而且要精通史志业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好的文字功底,还要具有公关本领,在市场经济中勇于闯关,善于交往。过去那种“书呆子”式的干部是打不开史志工作局面的。
(责任编辑 缪小咏)
- 上一篇:年鉴编辑出版中应注意的问题
- 下一篇:克服年鉴编纂中部门意识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