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专业撰(审)稿人队伍的思考
我国地方年鉴编纂主要是政府投入,体现为政府行为。每年,通常先由编委会及编辑部门拟出年鉴提纲,经政府主管人士审定后,通过文件和会议动员等方式下发至各系统或行业主管部门,由部门安排专人撰写各栏目内容初稿,经主管领导审阅同意后上报。再由编辑部门约请专业人士审稿,基本敲定后,再报经编辑委员会及有关领导审定。近年来,不少地方和部门的年鉴编纂主要是在栏目设计和外观装帧上不断改进和提高,而年鉴内容编写等内在质量方面却鲜有大的突破,年鉴编写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依旧。主要是,信息反映不充分,与火热的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相比,有价值的信息量仍显不足;报喜多,报忧少,理性、有深度的分析更少;少数栏目设计滞后,创新少,栏目设计对某些领域本质内容的科学记载未能发挥导向作用;撰稿质量参差不齐,语言风格不够统一。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表层现象看,是各栏目撰稿人的素质差异以及相关部门重视程度的差别造成的,根子却是与现行年鉴编纂运行机制不合理密切相关。
笔者认为,在积极稳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应尽快改革、创新地方年鉴编纂运行机制。近期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党委、政府领导及编辑委员会主管职能不变,现行政府经费投入的渠道暂不改变,逐步实行政府投入和自筹经费相结合的年鉴编纂经费保障机制;实行主编负责制,强化编辑部的职能,建立权、责明确的年鉴编、审工作机制;从各行业和有关部门聘请专业撰(审)稿人,规范工作职责,落实激励措施,建立高效运转的年鉴编纂组织网络机制。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专业撰(审)稿人队伍,就成为改革年鉴编纂运行机制的突破口。因为建立这支队伍可以起到机制创新“牵一发而动全身”、提高年鉴编纂质量“立竿见影”的效果。
首先,聘请专业撰(审)稿人,使其接受编辑部的管理和指导,人事关系上相对超脱,制约因素明显减少。尤其是撰稿人根据编辑部的要求从事本行业或数个部门的年鉴栏目和条目的撰写任务,彻底改变了部门领导交办、撰稿只是种好自家“自留地”的原有模式,可以从根本上纠正撰稿时报喜不报忧,重形式不重内容的老大难弊端,从而为提高年鉴编纂整体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即使撰稿人由于各种因素对本部门的条目内容撰写有所偏爱,但由于编辑的超前把关和需保持各个条目内容整体风格的统一,撰稿人在使用褒扬性语汇时也会有所选择和收敛。
其次,可以激活编辑部的创造性潜能。政府大包大揽的模式,使编辑部失去了创新的动力,编辑们只要一年一度按部就班的组稿、审稿和联系出版发行就行了。而建立了专业撰、审稿人队伍,制定完善管理、激励规章制度,就在编、撰稿人之间打造了一条正常沟通、联系的通道。编辑部可以在平时就加强与撰、审稿人的联系,及时获得各行业、各部门最新的重要发展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撰(审)稿人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可以就年鉴发展创新以及重要栏目和条目的设计提前与撰(审)稿人进行沟通、研究,并及时进行调整和修订。对栏目和条目设计中遇到的专业性较强的新知识、新问题,可以与专业人士加强学习和研究,从而使年鉴编纂过程由以前人员的松散型、信息传输的单向性转变为人员联系的紧密型和信息沟通的双向性,从而实现社会各方面尤其是编、撰稿人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
再次,有利于形成撰稿人队伍的良性竞争。过去的栏目撰稿人都是由部门领导临时确定,撰稿人只对本单位领导负责,不会主动考虑年鉴的质量和发展大计。各个撰稿人之间基本上也不相互观摩学习,初稿交上去任务就完成了,质量高低似乎没有必要再去理会。但是一旦建立了专业撰(审)稿人队伍,被聘用为专业撰稿就会产生荣誉感。同行之间撰写的文稿就会有比较,单位、编辑部的专家乃至社会人士就会“评头品足”,因而相应产生责任感。受管理、激励机制的约束,会激发撰(审)稿人的敬业精神,就会把主动与编辑部做好信息沟通当成份内事,并产生潜心学习争当内行的内在动力,对所撰写的稿件就会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润色。更重要的是,随着角色的转换,撰、审稿人避免了来自单位内部和外部的非正常干扰,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主动地、创造性地提出栏目、条目创新的建议,并精心撰写稿件。编辑部专家再适时给予评比褒扬,加以引导,就会使追求年鉴编纂的高质量成为所有参与者的一种自觉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类主体对年鉴社会价值的共同认知和统一。
第四,有利于按照满足社会需求和提高年鉴质量内在要求进行策划和组稿。现行的地方年鉴是政府负责编,政府部门买,政府官员看,对社会其他群体尤其是基层百姓吸引力不大。而一旦引进市场化手段,编辑部门有了一支专业队伍,就从组织上、全局上和时间上牢牢把握了年鉴编纂工作的主动权。可以在认真调查研究、详尽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年鉴编纂的规律和各行业发展实际状况精心进行栏目和条目的设计。根据行业、系统改革、创新的总体发展状况合理分配版面资源,突出重点,组织深度报道,根据各类信息的实际价值以及社会的广泛需求进行组稿,彻底改变以前由各部门自行组稿、各自为战,以及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条目重复设计、内容表述雷同等现象。每年的年鉴出版后,可以组织专业撰稿人进行总结和研讨,评审文稿,听取各界反映,积累经验成果,发现存在问题,使来年工作做得更好。在审稿阶段和研讨活动中对发生的重大争议可以在学术民主、自由争论的气氛中求得统一和解决,而不是按照行政层级的权威服从来解决业务性争议,从而使编、撰稿人素质的提高和年鉴编纂质量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有的地方由于缺少专业的撰、审稿人队伍,连象样的年鉴编纂研讨会也难以组织进行,只能局限于专职编辑人员之间的研讨交流,对提高年鉴编纂整体质量发挥的作用有限。
第五,可以带动整个编纂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选择建立专业撰(审)稿人队伍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是因为实施的难度不大,对提高年鉴撰稿质量能够产生直接的功效,各方面认识容易统一。而且经过多年的运作交流,编辑部对各部门、各行业适合做专业撰(审)稿人队伍的人选总体是有数的。而一旦建立了这支专业队伍,编辑部就要履行管理、指导和培训的职能,相应的工作机制就要建立和变化,编、撰、审以及发行方面的原有格局和相互关系也会随之逐步发生变革,过去分散在各部门的大量有用信息就会通过专业队伍的积累和反馈实现资源共享。高质量、实用性强的年鉴必然会吸引社会更多的目光,刺激社会需求又可以拓宽发行渠道,使经费投入格局发生变革。同时,由于专业撰、审稿人队伍来自各个行业,客观上也为年鉴编纂的机制创新提供了更多人才优势和更多可选择利用资源。
当然,把建立专业撰(审)稿人队伍作为改革、创新地方年鉴编纂运行机制的突破口,维系其成败的操作要旨,是一定要打破过去的行政隶属关系的。以笔者熟悉的政法部门为例:可以从政法部门聘请3-4名特约撰稿人,每年的年鉴政法栏目设计指定其中一人负责统筹,详尽搜集资料。再确定2-3人负责撰稿,实行本单位栏目、条目内容撰稿回避制。稿件完成后,由栏目设计者进行初审。清样出来后,再由未承担撰稿任务的一人负责二审。这样既可以发挥集体力量,又鼓励发挥人个才智;既有合理分工,又有必要制约;既体现了一盘棋精神,又打破了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编辑部也没必要再搞一年一度的集中部署和审稿,客观上减少了这方面的精力投入和经费负担,平时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多做一些准备工作,把时间和工夫花在求实效上,避免出现二季度特别忙、其它时候有力又难用上的状况。
当前,建立专业撰(审)稿人队伍需要做的几项工作是:
1、制定聘请专业撰(审)稿人的资格标准,实行单位推荐和编辑部推荐相结合、由编委会审查决定的产生办法,严格按照标准选人,宁缺勿滥。
2、制定专业撰(审)稿人工作规程,以党委、政府文件下发执行。保证专业撰(审)稿人有充足的时间和必需的物质资源履行好职责,尽量减少非正常干预现象。
3、制定专业撰(审)稿人激励机制,保障专业撰(审)稿人能够忠诚、敬业,完成编辑部交办的各项任务,并防范和约束有些撰稿人可能出现的违背职业操守现象。
4、实行编、撰、审责任制。一旦专业撰稿人队伍建立,新的编纂机制正常运行,今后各个栏目和条目的撰稿文责自负,没有必要再加盖单位印章。如果仍然实行部门审查和盖印制度,必然在年鉴编纂过程中搀杂许多人为因素和非正常因素,新旧机制就会发生冲突,行政机制的习惯性力量就会发生作用,改革、创新就会走回头路。
(责任编辑 徐瑞君)
- 上一篇:浅谈第二轮修志的组织
- 下一篇:读《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