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浅谈如何提高年鉴质量

2013-01-30    

        年鉴质量贯穿于年鉴编纂各个环节,哪一个环节出了质量问题,这部年鉴就不可能成为精品。近几年,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就提高年鉴质量做了一些实践和尝试。

一、创新年鉴框架

        框架创新是提高年鉴质量的关键,需要年鉴工作者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实践。

        由于各地所处的区位不同,资源不同,人文优势不同,历史不同,发展经济的目标定位、工作措施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年鉴所反映的内容,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地方特色越明显,年鉴就越具有生命力。“没有特色的框架必然导致平庸的年鉴”。《泰兴年鉴(2005卷)》新设了“名乡与特业专辑”,将建筑之乡、教育之乡、银杏之乡和牛仔裤产业、小提琴产业、减速机产业作为专辑编撰,突出了泰兴的地方特色;新设了“鉴戒录”专栏,登载了“红香肠事件”和“化妆品兴与衰”的资料,既“报喜”,又“报忧”。

         改革开放中的新成就、新典型、新事物以及新问题是年鉴记载的主要内容。年鉴编纂者要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具有时代气息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从当地实际出发,对年鉴框架进行优化整合、调整补充,使年鉴成为名副其实的“时代镜子”。《泰兴年鉴(2005年卷)》改进了“泰兴论坛”栏目,专题登载了“打造诚信泰兴”的内容,做到每年重点报道某一方面的体现时代风貌的栏目。

        年鉴姓“年”,主要记录一个地方一个年度内的事情,因此具有较强的年度性。在年鉴框架设计中,要每年对框架结构适当调整,做到年年有新意。2005年中共中央在全党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泰兴市在此项活动中,准备充分、学习扎实、实效明显,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获得中央、市督导组的一致好评。因此在编纂《泰兴年鉴(2006年卷)》时,将原来的“‘三创’人物报道”栏目,改成了“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道”栏目。呼应全民创业的热潮,将原来的“打造泰兴诚信”栏目,改成了“推进全民创业论坛”栏目。

二、从资料源头上把控年鉴质量

        编纂综合年鉴是政府行为,其组稿大部分采用的是政府发文、部门提供稿件的方式。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在一定条件下是切实可行的,通过行政手段,可以提高供稿的效率和权威。但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合作的跨地区、跨行业的趋势,它的局限性也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具体有四种表现:1.改革逐步深化,市场作用逐步加大,政府部门提供的资料往往是不完整的,与社会现状有很大差距。2.部门供稿人的局限性。供搞人大多数为办公室主任或秘书科长,虽然有较高的写作水平,但对年鉴写作体例不是很熟悉,尤其他们主要工作是文秘,习惯公文写作,往往与年鉴材料的写作要求相差较远。3.编辑与撰稿人脱节。编辑与供稿单位的撰稿人很少往来,缺乏对部门的系统了解,难以提出指导性意见,处于被动状态。4.漏项问题。一是一些无主管部门的单位(如跨行业的民营企业)容易被漏掉,导致年鉴内容缺项;二是大部分撰稿人把年鉴作为本单位业绩的宣传平台,报喜不报忧,造成漏项。

        要想改变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第一,变被动为主动,加强编辑与供稿者之间的交流探讨。编辑可以改变以往“死等”的状态,主动出击,经常与撰稿人联系,可在组稿中有针对性地召开撰稿人员座谈会或研讨会,或经常组织人员到各有关单位,登门拜访,检查督促,及时研究解决撰稿工作中的困难和疑问,保证稿件的质量。第二,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找线索获取信息资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媳妇不能等米下锅,年鉴工作者应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善于捕捉发掘新兴领域和行业的新信息为年鉴所用。第三,自撰稿与特约稿有机结合,保证内容的完整性。《泰兴年鉴(2005卷)》、《泰兴年鉴(2006卷)》自撰稿有卷首、综述、荣誉榜、大事记、统计资料、重要文件题录、索引等,大大增加了年鉴的信息量。遇到较复杂的内容,撰稿人无法交待清楚时可以约请该行业的资深人士代为撰稿。这样,资料来源的渠道也多了,便于我们站在社会的角度,写社会事物在政府、市场双重作用下的发展变化。

三、让责任编辑真正负“责”

         编辑是办好年鉴的主角,没有高素质的编辑,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年鉴。责任编辑是年鉴编辑过程中的第一环节,至关重要。编辑质量最终影响和决定着年鉴的质量。因此,责任编辑要切实做到“四个应”:第一,应提高自身素质,切忌不懂装懂。年鉴编辑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其内容涉及到各行各业,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又具有广博的知识性,它是博与专的统一。因此,要求编辑人员要有宽泛的知识面。但编辑人员不可能对每一个行业的情况都了解,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不懂的问题。这就要求编辑人员不耻下问,多请教作者、同事,千万不能不懂装懂。第二,应加强责任意识,切忌马虎行事。年鉴审稿一般要经过责任编辑——副主编——主编三道流程,目的是严把质量关,防止出现差错。正因为是三审稿件,也就容易造成个别责任编辑的依赖思想,认为自己这一关只是初审,反正后面还有两道关,出点差错没什么。这种依赖马虎的思想千万不能有。作为一名合格的责任编辑,即便是三审稿件,也应视自己这一关为最后一关,做到尽善尽美。第三,应有合作精神,切忌单独行事。一部年鉴从众多撰稿人分头撰写到编辑部编审合成全书,这既是一个集体合作的过程,又是各部门各人单独活动的过程。因此,责任编辑在编辑过程中,应加强沟通,对涉及到的同一个问题、同一组数据,全书必须保持一致,从而保证年鉴作为工具书的权威性。第四,应结合实际选稿。对于地方综合性年鉴,其选取标准应坚持“新、大、特、鉴”原则。“新”就是选择新信息,“大”就是选择主流信息,“特”就是选择特色事物,“鉴”就是选择启迪事物。这就要求编辑结合本地的地情和特色选取资料,不能由个人的主观随意性决定。

         作为一名年鉴编辑,因成天埋首案头,与数字、文字打交道,单调枯燥,除需有较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养外,还必须有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和勤奋拼搏、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要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情况。

四、严把出版关

        出版是年鉴成书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容易让人忽视的一道工序。有的编辑认为出版是出版社的事,与他们无关,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编辑交给出版社的稿件在排版时的调整极易出错,因此校对工作就尤为重要。通过校对,弥补编辑的疏漏。通常采用三校制,在出版社完成初校、二校后,由编辑对稿件进行校对,再由出版社完成三校,这样环环相扣,就能减少差错率。在校对时,要求年鉴工作者除了在内容上下功夫提高编纂质量外,提高装帧和印刷水平,也是提高年鉴编纂质量的重要环节,尽量做到万无一失。

(责任编辑 徐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