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努力构筑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的平台

2013-01-30    

        修志编鉴是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项挖掘文化底蕴、弘扬优秀文化传统,记录时代足迹、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事业工作。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进程中,地方志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志鉴的优势,为“文化江苏”建设增光添色,让“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在志鉴中“交相辉映”。

一、“年鉴”是江苏文化底蕴与新时期江苏精神交相辉映的结晶  

        江苏是全国年鉴编纂出版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从1982年的一种年鉴发展到今天的210多种年鉴,这是江苏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讲话精神的结果,也是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新时期江苏精神交相辉映的体现。  

        1.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江苏各级各类的年鉴。江苏地处海洋文化圈与大陆文化圈、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交汇点。古往今来,这片沃土培育了众多的科学教育名家和文化艺术巨匠,留下了无数流芳千古的鸿篇巨著和艺术奇葩,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江苏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吴文化聪颖灵慧,富有创新;金陵文化南北贯通,进取不息;楚汉文化尚武崇文,弘扬英雄气概;维扬文化豪迈俊秀、视野开阔。这些都为建设文化江苏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是江苏的年鉴得以蓬勃发展的沃土良壤。  

        从年鉴创办的地域及行业来看,除经济实力外,还与文化积淀、文化资源以及文化人才息息相关。从专业年鉴来看,江苏最早编辑年鉴的不是一些“炙手可热”的部门、行业,而是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省博物馆学会编辑的《江苏省美术馆年鉴》和《江苏博物馆年鉴》。从市、县(市、区)年鉴来看,江苏几部较早的年鉴,像《苏州年鉴》(1983)、《玄武年鉴》(1985)、《吴江年鉴》、《吴县年鉴》(1986),既不是诞生于当时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也不是出自具有行政权威的机关。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不是“显要”的部门,也不是“显学”,但是,这里聚集着一批文化精英,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因此,由这些部门首开年鉴编辑先河,并不奇怪,它恰恰说明,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文化传统、丰富的文化资源,对现代文化建设的“潜移默化”与启迪作用;表明江苏的年鉴事业是植根于这样的文化基础之上而茁壮成长的。  

        从年鉴装帧及封面设计来看,厚实的文化底蕴给了江苏各级各类年鉴以营养,提高了年鉴外在形象的品位。一是人文荟萃,艺术家云集。许多年鉴的设计、装帧都是出自当地艺术家之手。当地艺术家设计当地的年鉴,有助于体现当地的特点。二是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江苏各级各类年鉴的外在形象设计提供了素材,有利于体现各地年鉴的文化韵味。如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存有深厚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南京年鉴》、《栖霞年鉴》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在展现、传递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体现年鉴的个性。《南京年鉴》2004年封面选择了两个代表南京都城历史文化的图案,一是明城墙,一是明孝陵。明城墙与明孝陵是南京作为明初都城留给后人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南京年鉴》(2004)不仅以“专记”的形式,载录了明孝陵“申遗”的全程及情景,而且在封面上展现了今日明孝陵的风采。《栖霞年鉴》(2003年卷)则充分利用“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优势,向人们传递其区域内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另外,像《江阴年鉴》2002年、2003年的封面设计,都是挖掘和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的成功之作。  

        2.新时期江苏精神激活了全省各级各类的年鉴。李源潮同志说,“两个率先”的过程,本身就是创业创新创优的实践过程。“三创”是江苏当今社会实践的主流。正是由于“三创”、“两率先”的支撑,江苏的社会经济发展才创造了一个个全国第一。二十多年来,全省年鉴的发展也源于“三创”精神的感召与实践。  

        创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但创业永远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过程。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它既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备尝艰辛、磨炼毅力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艰苦创业精神的支撑下,江苏的年鉴才稳步地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经济发达苏南到经济欠发达苏北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年鉴编纂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的佳绩。《涟水年鉴》、《宿迁年鉴》、《赣榆年鉴》的相继面世,不仅凝聚着“创业者”的心血与汗水,而且为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编纂出版年鉴树立了榜样。  

        创新则是推进事物发展的一种动力。不断更新、不断创新,使江苏的年鉴始终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二十多年来,江苏的年鉴新品迭起、人材辈出、机制多样。如今,不仅有省、市、县(市、区)三级综合年鉴,而且还有为数众多的部门、行业、企业年鉴。像《无锡民营经济年鉴》、《江苏城建档案年鉴》、《江苏企业产品信息年鉴》、《江苏信息化年鉴》,则是年鉴中的新品种,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像《长三角城市年鉴》、《长三角发展年鉴》的编纂出版,不仅刷新了年鉴的品种,而且闯出了一条编纂年鉴的新路子。三级综合年鉴的编纂,则不断改革创新,追求个性化,涌现出像《江苏年鉴》、《南京年鉴》、《苏州年鉴》、《张家港年鉴》、《江阴年鉴》、《武进年鉴》等一大批各具特色、誉满全国的先进典型和品牌年鉴。  

         创优是人们的一种价值追求。二十多年来,江苏的年鉴发展实现了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转变。不仅年鉴品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而且编纂质量、综合实力、人员素质名列前茅,引起全国年鉴界的关注。江苏的年鉴从单体精品增多到群体优势的形成直至领先全国,是全省年鉴工作者争先进位、勇于攀登、争创一流的生动实践。《苏州年鉴》是全国创办最早的年鉴之一。为了使年鉴与苏州市不断变化的活力、实力、魅力相吻合,年鉴的编纂人员不断创新、创优,努力打造“天堂”品牌。《张家港年鉴》创办才十一年,但该年鉴自创办之日便“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  

         3.“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铸就了江苏的年鉴魅力。植根于深厚文化底蕴的年鉴,经过“创业、创新、创优”的不断实践,绽放出无限的魅力——既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苏州年鉴》(2004)、《南京年鉴》(2004)、《秦淮年鉴》(2004)、《栖霞年鉴》(2003)、《涟水年鉴》(2004)的封面设计,《南京年鉴》、《高邮年鉴》(2004)、《宜兴年鉴》(2004)、《江阴年鉴》(2004)的框架设计都是两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如《栖霞年鉴》(2003)通过“古与今的联线”,既勾勒了年度的特、大、要事,又回溯了栖霞七千年的“峥嵘岁月”;通过“图与文的配套”,既展示了该区“强势发展”、“悄然崛起”的雄姿,又从不同角度再现了“南朝石刻”的艺术风采。历史与现实、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在这部年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苏州年鉴》(2005、2006)的“‘两个率先’在苏州”、“科学发展观在苏州”、“聚焦苏州”、“苏州论坛”栏目,给人以强烈的时代冲击力,而像“园林与旅游”栏目,则向人们传递了园林文化的信息,激发了人们对苏州的向住。另外,像《连云港年鉴》、《无锡年鉴》、《镇江年鉴》、《张家港年鉴》、《靖江年鉴》、《秦淮年鉴》、《泰兴年鉴》对于地域文化的挖掘与时代精神的展现都有许多独到之处和精彩之笔。   

二、“年鉴”要真正成为江苏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的平台  

        年鉴是一种年度性资料文献。但从传播学来看,它又是一种传播媒体。因此,在“讴歌时代主旋律”、“反映人民心声”、“展现地方特点”时,年鉴将比志书更直接、更及时、更广泛,它是“江苏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的最佳平台之一。  

        1.各级各类年鉴要成为传承江苏优秀文化的载体。从年鉴的内涵及要求来看,“文化”是构成年鉴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时期,各级各类年鉴必须改变“重经轻文”、忽略“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加大“文化”在年鉴中的分量,加大年鉴中“文化”内容记载的含量,使年鉴成为展示地域文化、行业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江苏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发展江苏优秀文化已成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内在要求。《江苏省2001~2010年文化大省建设纲要》明确提出了“特色文化战略”,要求“突出文化发展的个性化、特色化,注重发挥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不同学科自身优势,充分发掘和利用历史的、地域的、现代的多种文化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江苏的决定》明确要求在全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教育,发掘区域文化特色和民间艺术资源,重视优秀传统技艺的传承,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江苏省“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则将“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传承展示工程”列入“重点推进十大先进文化艺术工程”。这些决定、规划对全省各级各类年鉴设置“文化”篇目、载录“文化”内容提出了要求、提供了依据。  

        从年鉴自身的发展来看,承载优秀传统文化是形成和发展年鉴个性化的必然要求。提倡年鉴的个性与风格是年鉴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年鉴的个性与风格,其表现方式有多种多样,影响和决定的因素也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则来自于“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也就是说,在年鉴编纂中,对“地域文化”的把握与运用程度,可以直接折射出一部年鉴的个性与风格。以13个省辖市来说,由于处于不同的地域,其历史与文化积淀也有所不同。因此,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不同地域的历史与文化特点,并将之贯穿于年鉴编纂之中,就能使年鉴增色、出彩,富有个性。  

         2.各级各类年鉴要成为展现新时期江苏精神的窗口。年鉴载录的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足迹”,而且还展现着人们的精神风貌。因此,年鉴要在记录全省人民“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伟大实践的同时,充分展现江苏人“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风貌。以省辖市为例,就要把展示“三创”精神具体落实到如何体现其城市精神上。如“开明开放 诚朴诚信 博爱博雅 创业创新”(南京),“尚德务实 和谐奋进”(无锡)。这些城市精神,挥洒着“两个率先”的昂扬激情、实践着富民优先的执政理念、澎湃着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目标的动人旋律。因此,真实、形象地记录、反映这些城市精神,宣传展示这些城市精神,应该成为城市年鉴的责任和义务。当然,反映的方式方法可以不拘一格,“百花齐放”。既可以在内容上加大分量,突出重点;也可以通过封面、版式设计来贯穿和体现其精神。  

         3.让“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是年鉴编纂的不懈追求。年鉴编纂人员要把年鉴打造成“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的平台,使之从形式到内容,从框架到文字,既蕴含着历史的厚重,又彰显出现代的激昂;既承载着文化的传统,又展示着时代的精神。具体地说要做到:第一,努力学习,准确认识和把握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江苏来说,尽管从中国地图上看只占很小的一角(占全国总面积的1.06%),然而文化底蕴深厚,地域风情精彩。因此,只有了解、掌握江苏的历史与文化,才能挖掘其内涵,才能很好地运用和发扬。同样,对于时代精神,也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其精髓。第二,精心策划,尽力找准和突出“交相辉映”的契合点。要求年鉴体现“历史文化传统”,并不是“重炒冷饭”,去堆积一些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而是要善于挖掘其内涵,找准其特色,展现其魅力。比如,“六朝古都”、“十朝都城”的南京,历史厚重,遗迹众多。述说其历史不是年鉴的职责,年鉴要展示的是其文化性格和文化品位。同样,对于时代精神的反映,既要有典型的事例、时代的先锋等个案,还要有贯穿其中的“精”、“气”、“神”。既要策划像张云泉、吴仁宝、沈国荣、施正荣、钱月宝、邓建军、侯晶晶、胡铃心这样的“星星”栏目,又要设立南通“莫问隋”、“江海志愿者”等精神文明现象的篇目,还要集中开辟“张家港精神”、“昆山经验”专栏,才能把时代精神“有血有肉”“生动活泼”地予以记载和展示。因此,从布局谋篇到内容选择,从封面设计到版式结构,只有处理好“传承”与“弘扬”的关系,才能使“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责任编辑 徐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