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提高年鉴稿件质量
年鉴稿件质量较差,不仅会给年鉴编辑工作带来困难,还严重制约年鉴质量的提高。本文就如何提高年鉴稿件质量,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年鉴稿件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工作总结的痕迹太重,空话套话很多。一些年鉴作者把单位年度工作总结稍作修改,就交给年鉴编辑部。这样的稿件,只注重宣传本部门或本单位的工作实绩,大多是一些常规性的工作,有大量的空话套话。2、缺少年度特色,年年一副老面孔。许多稿件本年与上年没有变化,特别是综合性条目,小标题、内容与上年基本一样,只改一些数据,很难看到年度特色。3、资料收集不全,重要内容缺失。有的稿件就是一些综合性条目,加一两个专题条目。年度的重要内容没能反映。4、行文不规范,语句错误比较多。主要有:长句多,语句层次混杂,意思不清楚;计量单位、称谓等不规范;内容前后不一致,上下文相互矛盾;标点符号使用不准确等。
产生年鉴稿件问题的原因,首先,源于作者对撰稿不够重视,责任心不强。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指出,地方综合年鉴是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这就要求由社会各方面提供稿件,以全方位反映本地区在一年中发生的情况。地方综合年鉴的供稿单位多,作者队伍庞大,各单位的秘书占了一定比例。他们是本单位中工作辛苦而繁忙的一族,工作千头万绪,为年鉴供稿属于附带性的,处于次要地位。少部分人如果工作特别忙,往往应付一下了事。
其次,传统的组稿方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不断朝着多变的方向发展。政府的职能不断调整,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有的已基本不再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现有的经济管理部门并不能详尽掌握本地经济发展的状况。如近年来物流业、餐饮业、美容业、家政业等发展较快,与经济活动或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却没有相应的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按照现有的组稿方式,无法落实撰稿人,必然造成年鉴内容上的缺失。
第三,年鉴编辑部门对稿件的把关不严。一方面,年签工作缺乏严格的质量标准,年鉴每年都编,对大多数编辑人员来说,这是项常规性工作,从而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愿意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人家给什么稿件就编什么稿件。另一方面,由于年鉴稿件依靠其他部门或单位提供,编辑部门对作者不能管理或制约,所以,作者提供的稿件,即使质量不高,不太符合要求,编辑人员在没有选择的时候,只好将就着用。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稿件质量:
第一,落实工作职责,强化作者的责任心。地方志部门要广泛宣传《地方志工作条例》,让全社会特别是供稿单位更多地了解地方志、年鉴工作,使供稿单位将撰稿纳入基本工作职责,做到有领导过问,有专人负责。只要供稿单位的领导重视年鉴工作,年鉴作者就会增强责任心,认真撰写年鉴稿。
第二,制定稿件质量标准,按标准严格把关。许多地方在年鉴编辑过程中,都制定了编辑制度和行文规范,对编辑流程作了科学合理的规定。可以参照这些制度和规范,制定年鉴稿件质量标准,规定稿件的体例、要素、文字量等,下发给供稿单位和撰稿人,并严格执行。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稿件,可以返还给撰稿人,该补充的补充,该修改的修改。
第三,加强指导和培训,提高作者的业务水平。年鉴作者要写好稿件,必须熟悉年鉴的行文规范。作者队伍比较稳定,这对提高业务水平,写出高质量的稿件是有利的。但每年也有一些作者工作变动,新手在接手工作时,有一个熟悉和提高的过程。业务指导和培训可以是大规模集中进行的,如在召开年鉴工作会议期间进行,也可以是小规模分散进行,也可以由编辑对某个作者进行个别指导。此外,稳定编辑队伍,提高编辑水平和责任心也是重要的方面。对有问题的稿件,应让作者及时修改。对特殊稿件,可以由编辑人员平时注意积累素材,然后自己写,也可以约请业内专家撰写,或通过公开征集,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写稿。稿源多了,就有选择的余地,可以从中挑选中意的稿件,从而确保稿件的质量。
第四,表彰激励先进,激发作者写好稿。我们每年在《常州年鉴》出版后,就请年鉴作者、编辑人员评选年鉴优秀条目,在年底召开年鉴优秀条目表彰会,请优秀条目的作者介绍经验,并下发文件,对他们进行表彰,激励作者撰写高质量的稿件。
(责任编辑 徐瑞君)
- 上一篇:依法修志是地方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 下一篇:浅议方志管理与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