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精品年鉴的几点思考
《上海地方志》杂志于2007年第5期刊发了“2006年中国方志系统年鉴10件大事”,其中《张家港年鉴》改革创新的成果被列为第六件大事。该大事记述:2005~2006年度《张家港年鉴》连续获得3个“特等奖”——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评比特等奖、全国第二次年鉴编校质量评比特等奖、江苏省第四次地方志优秀成果评比特等奖。这些成果的取得,关键是有以下3个方面:
一、建立高素质年鉴编纂队伍
“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要提高年鉴的质量,首先必须要有高质量的编鉴队伍。一个县级市的编鉴队伍一般由3个层次组成:一是年鉴编纂的组织管理人员;二是年鉴机构中的专业人员;三是各基层乡镇、单位的承编人员和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锻造这支年鉴编纂队伍,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展思路:
一是强化学习培训,建立年鉴编纂人员“就地成才”机制。一方面加强与全国各地年鉴编纂专业部门的联系,选派优秀人才外出培训学习。2007年,我们就派出2批6人次,先后赴南京和北京参加了“江苏省地方志专业人员业务培训班”和“全国第八届年鉴高级研讨班”;同时,办公室还先后两次组织全办人员赴浙江省海盐、余杭和我省常州等地学习交流修编志鉴的做法。另一方面就是坚持持之以恒的个人自修学习。志办每年给本办全体同志购置史志鉴方面的书籍,强调学以致用,学有成效。2007年,有6名同志在《江苏地方志》、《年鉴信息与研究》、《世纪风采》、《群众》等刊物上发表史志鉴方面的文章10多篇(次)。
二是强化锻炼,建立“年鉴编纂人才互动”机制。为实现编纂人才资源的最大效应,年鉴编辑部门明确编纂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采取多种渠道,设立多种岗位,让专业人员和经营型人员实现多岗复合锻炼,在实践中造就编纂人才优势。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鼓励专业、经营型人员跨科室轮岗。如党史与年鉴部门人员的轮岗,如综合科室与史志科室人员的轮岗,要定期进行,全面锻炼成长。第二,为编纂专业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创造多种条件,搭好舞台,让他们充分“施展才艺”,在重大工作的锻炼中发现和培养、选拔年鉴业强势人才。第三,强化考核,建立奖优罚劣的人才激励机制。《张家港年鉴》已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要强调的是:所有考核指标,都要细化、量化、定性化,并具有可操作性,千万不能朝令夕改,随意性会造成一系列的副作用。惟有如此,才能调动全体编纂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优势人才脱颖而出。
三是采取“师徒”帮教的办法,营造编纂人员成才的良好氛围。《张家港年鉴》无论是编纂机构的专业人员还是各基层乡镇和单位的承编人员,大都是新手。如何在较短时期内提高编纂队伍的整体素质?笔者认为,第一要开展结对帮扶。有一定编纂业务能力的同志要主动帮助那些刚调入的同志,新同志也要把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与同志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第二要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每年《张家港年鉴》编纂中都要召开5~8次研讨交流会,通过研讨、交流、辨析、修正,各承编单位撰写的年鉴初稿质量明显提高,不少“新人”也逐渐成为“行家里手”。第三要互学见长,倡导学术争鸣。对编纂中的不同观点要以相互尊重为先,深入研讨,力求完善,杜绝行政命令和知识偏见。
二、创新年鉴框架设计体系
年鉴的框架是全书内容和结构的总体设计,是年鉴的基本结构。框架的优劣直接决定年鉴的质量。
创新年鉴框架设计体系,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3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所谓“上”,即上级党政要务信息量;“下”,即基层单位信息量。地方综合年鉴要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首先要注意记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个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要十分注意从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的发展战略方面来考虑,对有关发展战略的重大内容或篇目,要突出反映。2007年卷《张家港年鉴》开卷用“特载”突出了6篇要闻,4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讲话摘要和《政府工作报告》,在“概况”之后,为突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从7个方面记述全年创建工作:“精神文明创建”、“诚信城市建设”、“消费放心城市创建”、“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创建”、“法治江苏合格县(市)创建”、“宜居城市创建”、“健康城市创建”,可谓是浓墨重彩。同时,也重视反映各行各业的信息。年鉴作为年度资料性文献,同样需要读者群,因此,在基层信息条目的设计上,事件不一定很大,只要关注度高,吸引眼球多,存史价值大,就可以大胆设计。如2007年卷《张家港年鉴》“徐丰村每户一张便民卡方便群众”、“永联村设立惠民基金”两个条目,内容看似平实,但社会关注度高。因此,一部有特色的年鉴,应该在框架设计中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做到浑然一体。
二是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为保持年鉴的连续性和可比性,年鉴框架结构要基本稳定,不能以行政意志随意变化。但是,框架又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年鉴的承载内容或进一步完善的需要,对框架设计作相应的调整和创新。每年在原有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修改、补充,使原框架体系更加科学、完备。对新篇目的增加严格遵守原体系的基本原则,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要有一定的预见性,留有补充的余地。近年来,《张家港年鉴》科学设置框架,严把纲目关。2005年卷为调整纲目,先后下发并回收征求意见表100多份,并召开专题研讨会,最终在继承上年纲目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创建生态城市”、“创建健康城市”、“支柱产业”等篇目和分目。“不变”中求“变”,“变”中求稳,使《张家港年鉴》的整体质量不断提升。
三是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除了要有概括性的、全面的、系统的记述部分(即综述、概述)来增强事物的整体性外,还必须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事例来补充,使它对整体的分析更具有说服力,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或更具体形象的资料。与此相关的还有条块结合问题。如《张家港年鉴》,一方面要按国民经济各部门分类来设计篇目,另一方面还要按市(县)、镇(区)、村(社区)等设块块的篇目。近几年的《张家港年鉴》设计了“镇(区)概况”篇目,充分记述了各镇区的年度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三、优化独具地方特色选题
所谓优化选题是指形成年鉴的多种选题的规范化以及多种选题的最佳配置。其主要内容是指:确定选题原则,制定选题标准,明确选题形式,妥善处理选题中的各种矛盾及交叉重复问题。
一是要掌握科学的选题方法。首先要占有丰富的材料,应在选题之前,列出收集信息资料的纲目,分门别类进行收集。会议文件、内部资料,特别要认真研究年度总结报告,收集已出版的报刊杂志等。有目标地进行参观、采访、调研。收集信息资料除靠编辑单位本身和撰稿人员外,还应依靠有关部门和各行各业的信息、通讯新闻机构及其队伍。其次要根据年鉴的特点和全书的规模,确定各方面内容的比重。严格而灵活地掌握选题标准,对选题进行再选择,纠正撰稿单位在选题取舍上的偏差。
二是年鉴选题要突出年度特色。当然,这是在保持年鉴框架总体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的。以2007年《张家港年鉴》为例,为彰显年度特色,增设了“体制改革”篇,浓墨重彩记述了该市在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举措,同时详细记述了张家港在资本经营方面的突出成就。取消了“民营经济”篇并入“工业”篇,“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篇拆分成“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两篇, 更翔实地记载张家港市在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成就,更鲜明地突出张家港市作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首批国家生态城市的地方特色。将“文明城市系列创建”篇改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便更全面地反映张家港在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之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取得的新业绩。
三是年鉴选题要求新求实。党的十七大以后,各地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些必然给年鉴编纂工作提供丰富的新内容,选题也必须求新。年鉴选题的求实求新要求年鉴编纂人员要有较强的业务功底和敬业精神,要独具识“材”的慧眼,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惟有如此,我们编纂的年鉴才能无愧于先人,无愧于子孙,无愧于这个辉煌的时代。
(责任编辑 徐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