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举创新大旗 以质量为本 精心设计《扬州年鉴》框架结构

2013-01-30    

         2008年,《扬州年鉴》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举创新大旗,以质量为本,精心设计和优化完善框架结构,为编纂精品《扬州年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理论先行,努力找准规范与创新的结合点

        年鉴的框架结构设计,是提高年鉴编纂质量系统工程中第一个重要环节。年鉴框架结构的规范与创新问题,年鉴界一直在讨论和实践。《扬州年鉴》对此也进行了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富有成效的尝试。

        年鉴有自己特殊的体例要求和鲜明的结构特色,必须坚持按照规范编纂,这样年鉴才有承续性和可比性;但是,如果只知有“规范”,不求有“创新”,必然造成每部年鉴都长着同一副面孔,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而且这副面孔陈旧呆板、缺乏活力,并逐渐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进步,终将令人生厌。对城市年鉴来讲,框架结构的创新,一般是通过创设新的类目、栏目,升格类目、栏目,或将类目、栏目的位置提前到醒目位置等方法来实现。但是,过分强调创新和特色,没有经过慎重思考和考察,随意地创设、升格、提前类目、栏目,一是打乱了正常的分类规则,易造成框架结构内部逻辑关系的混乱;二是类目、栏目间易形成交叉重复,处理不当反会破坏年鉴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某一项内容因为其“重要”被升格了,必然导致它所应当归属的那个部类空虚、失重,造成新的不平衡。有些“重点工作”,只是地方上一时的口号式的说法和包装而已,为之创设新的类目,就可能“昙花一现”,今年设了,明年或将难以为继。

        为了找准规范和创新的结合点,《扬州年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思考、解决问题。《扬州年鉴》2008卷的框架结构五易其稿,经历了多次讨论和修改,仅专题讨论会议就开了四次。此外,框架结构的讨论稿还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经过多次讨论和不同观点的碰撞,在年鉴的框架结构设计方面,《扬州年鉴》确定了自己的原则和思路,即:以规范为根本,以创新促进步,立足规范,努力创新,统筹兼顾规范与创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扬州年鉴》的框架设计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二、合理设计,精心定位类目、栏目、条目的作用和关系

        年鉴的框架结构,主要由类目、栏目、条目三种不同层次的主体架构组合而成。《扬州年鉴》在进行框架结构设计时,在研究和把握城市特点和年度特点的基础上,充分研究和思考了这三种主体在“创新”和“提高质量”方面应当承担的作用。

        (1)一级类目的设置重点是保持稳定并符合规范。类目的设置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同时强调符合现代社会分工的实际,坚持分类与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原则,门类齐全,归属得当。《扬州年鉴》共分36个类目,并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暗分版块编排。同时,将扬州最具特色、取得显著成就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创设为类目。为使年鉴的一、二次文献形成适当的比例,新设“重要文件”、“文摘 书目 题录”两个类目。

       (2)将二级栏目作为框架结构创新发展的主阵地。在栏目这个层次上突出创新主题,突出城市特色和年度特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既避免了随意新设类目可能造成的矛盾和不平衡,又使得城市特点、重大事件、重要举措和热点问题不至于淹没在几千个条目的资料中,能够在突出的位置、用较多的篇幅得到重点反映。《扬州年鉴》2008卷设置了“‘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运河名城博览会暨市长论坛”、“风景名胜”、“沿江开发”、“扬州三把刀”、“现代物流业”、“新城西区建设”、“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工艺美术工业”、“市场物价”、“证券业”、“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开发”、“古城保护与利用”、“文化博览城建设”、“名城研究”、“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救助”、“院士风采”、“道德模范”等多个新、特栏目,从不同的角度把握了科学发展的政治方向,契合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反映了名城扬州的独特风采。

         (3)条目是年鉴的主体,在框架设计过程中不应被轻视或忽视。从框架设计的角度,《扬州年鉴》对条目的选取提出了三个新思路。一是加大细节、微观事物的记述力度。我国史学的经典巨著《史记》,就是通过对大量鲜活的人物和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记载史实、总结历史,其中许多精彩的细节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由此可见,往往是一些细节的、动态的事物更能被历史留下。年鉴中记载一定的宏观信息是必要的,但是过多的宏观记述,缺乏微观和细节的记载,就会显得空泛、无趣,甚而大大降低其可读性和存史价值。《扬州年鉴》2008卷既有对各项事业发展宏观轮廓的勾勒,更重视对生动鲜活的细节的描绘。如“逸圃居民主动保护文物”、“许世民获‘首都劳动奖章’”、“扬州水上风情游线路开通”、“李仁珍弹词清曲专辑首发”、“盲生吴晶事迹在中央台播放”等条目,都是对具体的事或人进行生动的记载,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使年鉴的内容具体且实在。二是及时反映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这些新生事物在其初始阶段也许只是“星星之火”,但它们代表了一种趋势,必须在年鉴中得到及时的反映。如《扬州年鉴》2008卷收录的“农业保险试点”、“亚星植物油客车试验成功”等条目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三是增加实体化条目的数量,对于在全市有影响有地位、群众关心关注的的工商企业、医疗教育单位等实体直接用条目来反映,如“川奇光电集团”、“江苏琼花集团”、“扬州金鹰购物中心”、“天海职业学校”、“苏北人民医院”、“扬州市扬剧团”等,以起到“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的作用。

三、创新思路,借鉴“互见”手法,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突出反映城市特色和年度特色

        “互见法”是《史记》记述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独特方法,即如果将同一事物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记述,即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其他地方的为补充。年鉴编纂,忌讳内容的重复。“互见法”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互相补充、加强,从而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2007年,扬州市可以浓墨重彩记载的内容主要有和谐社会的建设、新材料新光源新能源产业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旅游业推进、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等。在框架设计时,《扬州年鉴》大胆采用“互见法”来突出“主旋律”。

       (1)通过系列彩色图片形象直观地展现主题,是为图片与正文的“互见”。一是在公益彩页确定“富裕扬州”、“秀美扬州”、“文化扬州”、“和谐扬州”四个版块,每个版块安排8~10幅精美图片,通过跨版的形式展现,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二是随文图片的选择和使用,勇敢打破以往每个类目均衡安排图片的思维定势,在“风景名胜”、“开发园区”、“城乡建设与管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旅游业”等特色类目、栏目,安排大量与文字内容密切相关的彩色随文图片,图片的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类目。这些彩色组图与正文中相关内容的记述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生动直观地佐证了正文要突出的特色内容。

        (2)在“特载”、“大事纪要”、“重要文件”、“文摘 书目 题录”、“附录”中补充强化主题,是为不同文献形式之间的“互见”。如2007年扬州市委、市政府将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作为要事来抓,《扬州年鉴》除了在“社会民生”类目中以条目形式作重点记述外,还在“特载”、“大事纪要”中以报告、大事记等形式有所涉及,更在“文件选编”、“文摘”、“附录”中收录了相关的文件、文章、规定、实施细则等,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突出和强化这一主题。同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旅游业”这些特色主题也分别在多个类目、栏目有所反映,不同的文献形式互相补充但决不重复,强化特色且各有侧重。

         2008年,《扬州年鉴》从框架设计开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坚持以“创新”和“质量”为主导,力争在提高质量、打造精品方面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责任编辑 徐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