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轮修志中的年鉴利用与未来年鉴的改进方向
盐城市在2006年7月召开的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标志着本市的二轮修志工作开始启动。在第一轮修志中,前辈经历了千辛万苦去搜集资料,但结果却收效甚微,依靠档案馆、图书馆资料和走访一些老人所收集到的资料可以说是非常少的。民国以前资料更是微乎其微,建国初的资料也是非常少见。特别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情况过程资料,更是难得其全。因此前志留下了诸如史实不全、史料失真、特色不明、客观性的资料不多等遗憾。与之相比,在二轮修志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年鉴这个当时人写当时鉴的资料平台,收集比较全面的、真实的、特色鲜明的资料,弥补上轮修志时碰到的资料欠缺问题。为此,在二轮修志中利用好年鉴以及抓好年鉴工作以促进地方志续修,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志续修要注意对年鉴的借鉴和利用
年鉴与地方志的共通性以及年鉴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年鉴在地方志续修中将发挥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年鉴和地方志同样都是由各地政府主持编修的记录地情的资料性文献,资料权威,信息可靠,两者在记述空间范围和内容上大致相同。所以从内容上讲,年鉴为地方志的编修在资料上做了十分充足的准备。
(一)方志续修要善于使用年鉴资料。收集和整理资料是修志的重要环节,也是最艰苦繁杂的工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素材,那么再有过人的文采也无法编出一部存史教化、资政育人的志书。在有限的资源里,年鉴就彰显出其资料性文献的特性。笔者参与《盐城年鉴》的编纂工作已有五年,亲身体会到这些年年鉴编纂越来越注重对年度信息的广泛收集、积累和提炼、研究。年鉴的综合性条目整体性强,资料集中,数据指标逐年可比,往往在多卷年鉴上连续反映。这类条目只要资料收集齐全,将资料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一定的延伸,在深度和广度上挖掘,做到要素齐全,内容完整,即可入志。以《盐城年鉴》为例,自1998年创刊以来,市委综述里均记载当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问题以及前后年度的对比。像这类条目,只要收集起来经过补充完善,再从中加工提炼,就可以作为志书的重要内容使用。
(二)方志续修要注意吸收年鉴体裁章法。方志一般采用章节体的编写手法,利于讲清事物的内在逻辑性、系统性和规律性,但其缺陷是过于讲究工整而显得呆板。条目是构成年鉴实际内容的核心,具有相对独立性、年度性、资料性、主题集中性和规范性等特点。年鉴中的专题条目大都是具有“新、奇、要、特”的有价值信息,是社会的闪光点,也将成为重要史料,只有条目体才能有效地反映它,并通过检索系统很快发现它。因此采用章节体与条目体结合,形成一种兼具章节体与条目体优点的最佳结构,这既是志书体例的一种创新,又是时代发展的必要要求。方志还可以吸收年鉴的检索功能。续修志书要在信息网络时代实现和扩大它的功能价值,必须吸收年鉴检索方便快捷的特点,将编制索引列为二轮修志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克服首届志书因缺编索引而给社会带来读志、用志不便的缺憾。
(三)方志续修要借鉴年鉴时效性、实用性的特点。首轮志书的出版发行,大多是“十年磨一剑”。例如,首部《盐城市志》1998年4月出版,可记载的下限是1987年。客观地说,地方志不可能像年鉴那样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也必须讲究时效性,只有尽量缩短编纂周期,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功能。年鉴的年度性决定了信息传播速度快、实用性强。地方志以“存史、资政、教化”为功能,也应向现实性、实用性方向拓展。因此,在续修志书中,要强化服务功能,增强资治力度,使续志更加贴近社会、服务现实,拓宽地方志的生存空间,增强生命力。
二、对年鉴的利用要避免“拿来主义”
地方志和地方综合年鉴虽然存在某些共同点,但两者毕竟是有明显差别,不能完全等同。年鉴虽然内容广泛,信息量大,但由于它大多是由党政部门文件、工作总结、日常简报、情况反映、行业概况等构成,因此,宣传性、总结性、文件性内容较多。而这些内容,与地方志的内容要求、记述方法、语言文风很不一致。如果在二轮修志中,对年鉴实行“拿来主义”,只是单纯的把年鉴的资料进行堆砌、复合,将造成方志年鉴化的现象,也影响其资政、教化、存史的功效,是很难修出精品佳志的。因此,续志过程中要防止利用年鉴资料的盲目性,应该将年鉴作为二轮志书资料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视为资料的主要来源。二轮志书应是在广泛收集资料基础上进行编纂的科学性、资料性文献,而不应该是各年度年鉴的缩编本。
在提取年鉴资料时,要注意两个原则。第一是抓住反映事物本质和时序性变化的资料。必须抓住年鉴中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的资料,围绕它去做时间与空间的展述。要找准记述的主体,然后再顺着主体理清它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这就要求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善于运用哲学思维、逻辑思维去思考题意,确定出主体。理清主线,提取严密的、准确的资料,准确和完整地记述出事物发展的历史变化。第二就是围绕事物构成要素去提取年鉴资料,防止反映事物本质的主要资料缺失。年鉴由于其一年一鉴,因此,对一些跨度时间长、空间广的事件不能记述详尽。有的在事件刚开始时详尽记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和最后结果就不了了知了。有的在事件的总结表彰上大书特书,但再翻翻过往的年鉴,却连只言片语都找不到。年鉴里这些内容看似可用,真用起来其实是不完整、不准确、不具体、不实用的,甚至还不如重起炉灶收集。因此,续志人员首先要将年鉴逐年搜集齐全,有针对性地搜集出有关这个事物的资料。然后将资料系统化、时序化,形成充分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一条主线,然后改造和加工成志稿。年鉴中反映事物主线资料不足时,要及时搜集相关资料弥补,使被记述事物的资料饱和,保障主线修志的需求。
三、年鉴编纂要注意与续修志书相衔接
从前面看来,年鉴虽然能为续志提供资料,但有时也限制着续志的发展。怎样使每年编纂的年鉴更好地为20年一次的续志工作服务呢?笔者认为如果在年鉴编纂中,大家都能树立“为续修志书搜集和积蓄年度资料”的意识,在不违背年鉴基本体例的前提下,使年鉴的体例、内容与续志有机地衔接,那么在续修志书时,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要大力拓展年鉴资料的收集面。资料是续志的基础,只有收集到足够详实、完整、全面的资料,才有可能编出一部有存史、教化意义的资料性文献。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跨年度事件的起始、发展及其结果在年鉴中的连续反映,这样可以使读者了解事物的发展概貌,由此增强年鉴资料性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专业性资料和调研报告等资料的收集。
其次,要加强年鉴条目的记述深度和广度。在记述史料时要尽力弥补年度的局限,可适当增加一些纵向比较的史料,由此反映事物的发展过程、历年的发展水平。在当年人物、事件处于结果阶段,可适当追溯前几年该人物、事件的起因、过程等情况。像“庆祝XX协会成立X周年活动”就不能简单地记载哪些领导出席,谁主持仪式、谁发表重要讲话等浅层次的内容,而应该重点介绍该协会成立以来的主要职能以及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三,年鉴篇目设计力求与续志接轨。在年鉴总体框架设计中,如果能在类目和分目两级的设置上,参照已出版的志书尤其是续志的篇目,设立年鉴相应的连续性篇目、常规性条目及图表,有意识地考虑与志书衔接,并保持相对稳定,那么,年鉴才能保证为续志搜集资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责任编辑 吉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