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地方综合年鉴的审视与定位

2013-01-30    

         年鉴应该如何定位,年鉴界曾有多种看法。其一是“向大众开放政府信息”说。将年鉴的读者定位为政府领导下的“群众”,认为年鉴应该“向大众提供面广量大的政府信息”,用政府信息“正确导向群众,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明明白白搞建设,干事业”。其二是“官书应该转轨变型”说。认为年鉴应该由目前的“综合年鉴”向“作为读者的年鉴转变”,由“资治”转向“教化”,由“政府公报”转向“市场信息产品”,简言之,由“官书”转为“商书”。其三是“官书、民书合一”说。认为年鉴应该贴近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方法是在目前的综合年鉴中加上为民服务的生活实用性内容,使年鉴这种官书同时又能为民服务。对此有些不同意见,分述如下。

一、地方综合年鉴作为“官修”年鉴有别于其他年鉴

      (一)《地方志工作条例》界定了地方综合年鉴的“官修”性质。

       《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界定:“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根据这一界定,地方志的外延有所扩展,即地方志既包括地方志书,又包括地方综合年鉴。《条例》还明确了地方志工作的经费来源、工作规划制定以及编纂权限。确立了地方志书的审查验收制度和地方综合年鉴的出版批准制度。

       (二)从实际情况看,地方综合年鉴基本是作为官书编纂的。

        目前,全国85%以上的地方综合年鉴由地方志部门编纂,年鉴稿件基本来源于党政管理部门;年鉴内容反映的多为党政机关及主要企事业单位年度工作情况、取得成绩、重要活动等;年鉴的框架构成基本以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为主;年鉴篇幅普遍较大,装帧印刷精美,价格不菲;年鉴发行大都通过机关单位,使用者多为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研究人员。

        (三)年鉴能否亦官亦民,能否官书、民书合一,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年鉴必须面向特定的读者群体。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看,一种读物需要定位于某一特定读者群。企图同时为多个读者群服务,必然要同时汇集性质不同、内容差异巨大的信息,导致篇幅庞大,内容繁杂,价格升高。所以说,亦官亦民的多读者群定位设想是不现实的。

         官书转为民书、商书是对年鉴认识的误区。20多年来,地方综合年鉴基本是由政府主办、地方史志部门承办。官书如果转为民书、商书,就意味着目标读者的重新定位,年鉴的稿源、内容、框架结构、装帧形式、开本、份量、发行渠道全都要随之改变,那就需要另起炉灶而不是拆拼改装的问题了。

         官书、民书能否合一。从“官”与“民”的的信息需求指向看,党政干部、管理人员与居家生活的百姓,其信息需求体系既不交叉,又不兼容,属于信息需求不同的读者群体。而年鉴如果兼顾不同类型读者群,则会导致有效信息使用率降低,价格信息比率升高,犯了读者定位的大忌。

二、地方综合年鉴作为政府年鉴可以而且应该为修志提供资料

       (一)地方志工作者要有为续修志书积累资料的意识。

        根据《条例》,“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每一轮地方志书编修工作完成后,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在编纂地方综合年鉴、搜集资料以及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的同时,启动新一轮地方志书的续修工作。”20年编修一次志书,资料从哪里来?地方志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修志工作作为常规工作,不能没有自己积累资料的意识和途径。地方综合年鉴作为政府年鉴,有必要将积累资料作为职能之一。

        (二)年鉴创新与修志积累资料两者并不矛盾。

        年鉴与志书,两者同为地情书,同为资料性文献,在记述范围、文献性质、文字体例、作用功能等方面均大同小异。差异在于年鉴是“年度资料性文献”,志书是“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年鉴创新与为续修志书积累资料并不矛盾。古老的信息载体如何顺应时代需求,图谋发展,是两者同样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改革导致年鉴裂变而使地方综合年鉴不同于其他年鉴。

        虽然从历史渊源看,地方志属于土生土长的“国粹”,年鉴是国外的“舶来品”,两者有着不同的出生背景和特点,但是地方综合年鉴既然已经被嫁接到地方志这棵主干上,二者就必然会在交融结合中互相汲取营养,共同发展。这也说明,年鉴的体例不是固有的,而是年鉴编纂者根据需要设计的;改革导致年鉴裂变而使其具有了不同功能。“白马非马”,外来的年鉴在本土裂变,使地方综合年鉴具有了不同于专业年鉴、专题年鉴、生活年鉴等其他年鉴的独特运作方式和基本任务。

三、地方综合年鉴在续修志中的利用

        许多地方都是第一轮修志结束以后就开始编纂年鉴的,从时间段看,年鉴应该有为续修志书提供资料的便利。但目前年鉴要与志书接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栏目设计缺乏稳定性,内容记载缺乏系统性,统计数据缺乏连续性,年鉴的条目体导致宏观记述不足等等。两者如何接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年鉴与志书接轨,可从框架、内容、体例等方面着手。

        框架接轨。地方综合年鉴与地方志书,分类方式相近,都是横陈百科,以社会分工的实际情况为主划分类别;结构相似,都是层层统属。年鉴在划分类别设置篇目时,可否考虑志书的实际情况,使两者的主要类目衔接;年鉴篇目设置要相对稳定、系统、规范,而不要过度强调创新和面向市场。虽然篇目设置相对于内容而言属于形式方面,但篇目结构是内容展开的体系框架,对内容具有表达、限定和规范作用。所以结构对于促进内容的科学合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内容接轨。年鉴的综合条目可以实施标准化,一是入选数据标准化,基本数据要全面、一致,相对稳定,口径统一,有连续性、可比性;二是内容格式标准化,要定出基本情况、主要工作指标等需要记述的标准化内容。

        年鉴的专题条目要做到时间、地点、人物(单位)、事件、原因、结果等要素齐全,便于以后查询使用;要适当交代背景资料,为纪事本末体奠定资料基础。

        人物记述要借鉴志书的方法,注重以事系人,避免年鉴枯燥乏味、见事不见人的记述方式,为以后修志留下鲜活具体的人物资料。人物类目中的逝世人物收录标准,可以参照志书的人物收录标准制定;人物记述范围可以扩大,以人物简介、表录等多种形式,把当代有建树、有影响、将来可能入志的人物记入年鉴。

         体例接轨。年鉴大多采用辞书体例,较大比例地使用条目体。有文章提出,年鉴要重视文章体裁的运用。志书由章节体改为条目体写法,也是近年方志界讨论的热门话题。《郑州市志》、《商丘地区志》的续志评议稿都采用了条目体写法。体例趋同是部分年鉴、志书发展的一种现象。

        (二)年鉴在工具书与志书之间如何找到契合点。根据年鉴学理论,年鉴属于工具书范畴,从形式看,它具有工具书的共性特征,要按工具书的体例来编纂。在内容上,年鉴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工具书的个性特征。地方综合年鉴如何与地方志书接轨,在工具书与志书之间如何找到契合点,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责任编辑 吉文成)

        点评:该文从地方综合年鉴的功能定位入手,以《地方志工作条例》的有关表述为准绳,阐述了地方综合年鉴与三级地方志书一样,具有鲜明的“官修”性质、“官书”特点,旗帜鲜明地对“年鉴亦官亦民”、“官书、民书合一”,以及年鉴可编成“商书”进行了批驳否定。

        文章的第二部分从《条例》对地方志和地方综合年鉴的定义入手,阐述了地方志和地方综合年鉴同是一个地方的“资料性文献”,所不同的只是:地方综合年鉴是“年度的资料性文献”,而地方志书是记述一个地方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一是年度性,一是多年性,差别如此而已。正是基于此,文章提出:为了使地方综合年鉴更好地为地方志编纂积累资料,年鉴应与地方志书在框架、内容、体例上接轨,年鉴编纂应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文章具有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思考深入的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理论启迪意义。但是,文章对地方志与地方综合年鉴的差别表述不足,故其结论不容易被多数人所接受。

(荀德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