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二轮修志工作思路和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编者按:扬州市二轮修志工作,在全省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之后,扎实有序地推进。他们结全《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学习贯彻和落实,加强了工作制度建设,大胆改进工作方法。在工作思路和机制等10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这些探索和创新,能够针对新情况,抓准新问题,符合新要求。其具体做法切实可行且有效。此文是一篇很好的经验介绍,值得全省各地学习借鉴。
2006年2月18日,扬州市政府召开全市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全面启动扬州市二轮修志工作,计划用五年时间编纂出版一部250万字以上的《扬州市志(1988~2005)》。续修《扬州市志》已被列为扬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此项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紧,要求高,是一项庞大而浩繁的系统文化工程。为将《扬州市志(1988~2005)》编纂成一部精品良志,市志办在工作方式方法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创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地方志编修工作涵盖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二轮修志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部门配合、地方志部门组织编纂”的工作体制,实行“众手成志”的运行机制。编修市志涉及承编单位近200个,因此,全面组织发动是做好二轮修志工作的首要任务。市志办通过反复、细致、扎实的工作,推动市各部门、单位,包括驻扬单位成立地方志编委会或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或组长,并明确分管负责人和主笔,搭建了工作班子。各部门、单位都能做到“一纳入(纳入本部门工作目标)、五到位(领导、机构、人员、经费、条件到位)”,从而构建起了职责分明、体系严密的修志网络,从组织上确保二轮修志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针对修志人员队伍的新情况,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编纂人员的素质。二轮修志中,修志人员有专职、兼职、外聘及专兼职结合等几类,且绝大多数是新手。鉴于此,市志办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一是全面培训,先后举办了全市二轮修志业务培训班和二轮修志主笔培训班,参培人数近400人次;二是对工作职能范围广、编纂任务重的承编单位开展专门培训和以会代训,场次达50多场,共有500多人次参加此类培训;三是针对各个部门、单位所涉及行业、专业的不同情况以及修志工作不同工作阶段的工作要求和特点,实行面对面、点到点的分类指导,指导各个承编单位拟订篇目框架和资料收集提纲,理清编纂思路。市方志办业务人员跑遍了所有承编单位,对有的单位上门指导多达四五次。通过强化培训和指导,从而确保二轮修志的高起点、高标准运作。
三、制定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编印多种学习材料。一是由市政府印发《关于做好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确定了二轮修志的工作目标和各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二是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扬州市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二轮修志的指导思想、编纂任务、编纂通则、质量标准、工作步骤、审查验收制度、组织领导体系,同时明确了各部门、单位的编写任务;三是由市地方志年鉴编纂委员会印发《〈扬州市志(1988~2005年)〉基本篇目》,基本确定续修志书的框架结构;四是由市志编委会印发《〈扬州市志(1988~2005)〉行文通则》(试行),明确续志的体例规范;五是编印《志鉴编纂实用手册》和《扬州市二轮修志资料选编》(一),发给各个承编单位。以上各种规范性文件和学习资料,相互配套,从政策措施和技术措施两个方面确保二轮修志健康有序地开展。
四、实行“开门修志”。首先,编制一份科学合理的篇目是修好一部志书的关键性的基础工作。为此,在充分调研市情、研读前志、吸收借鉴外地篇目的优长,并广泛征求各部门、单位的意见的基础上,拟订了《扬州市志(1988~2005年)》篇目讨论稿,然后召开由省内方志界领导、专家参加的篇目研讨会,吸收修改建议和意见,使续志篇目更趋科学合理,避免走弯路,这在省内二轮修志全面启动之时,属首创之举。续志篇目印发后,得到省方志界专家学者、市有关领导及社会有关方面行家的充分肯定,普遍认为该篇目分类合理、领属相当、排列有序、标题规范,在篇目设置、体裁运用等方面多有创新。其次,市志办先后组织修志人员参加省方志系统主编研修班和全国二轮新方志编修理论与业务研修班,还先后赴淮安市志办、成都市志办和芜湖市志办、苏州市志办等续修先行单位学习交流,充分了解掌握最新的修志工作动态、理论成果以及解决难点问题的办法途径。
五、实行承编责任制和续志工作督查通报制度。一是由市政府或市志编委会与各个承编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二轮修志承编责任书,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和承编任务;二是根据二轮修志不同的工作阶段,对各个承编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和检查。6月27~28日,市政府召开二轮修志督查会议,对30家市志承编单位修志工作领导、机构、人员到位情况和业务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并对县(市、区)的二轮修志工作启动情况和二轮修志工作“一纳入、五到位”落实情况进行现场督查。11月13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对二轮修志工作进行检查的通知》,部署二轮修志检查。为此,市政府专门召开二轮修志检查工作牵头单位预备会,会议要求各牵头单位由分管负责人带队检查,按“三真”(认真、当真、顶真)的要求,对各承编单位逐家上门检查,着重查看资料收集、资料长编编写和初稿试写的情况,并及时汇总总结检查情况,对严重滞后的单位,将检查结果通报,并进行专门督查。11月28日~12月上旬,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对二轮修志工作进行检查的通知》和市政府二轮修志检查工作牵头单位预备会的精神,由各牵头单位组织、市志办派员参加,组成30个检查小组,分别对各承编单位修志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检查采取现场实地察看的方式,这更能全面掌握各单位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能及时发现问题。通过督查和检查,推动了二轮修志工作的全面均衡开展。
六、充分依托牵头单位,发挥牵头单位的职能作用。续修市志由30个分志篇组成,每一篇由若干个章节组成,这些章节又由若干个相应的部门、单位承编。我们要求每一篇明确一个牵头单位,指定召集人及联系人,履行对各个篇相关承编单位的组织、协调、统筹工作。二轮修志开展以来,各个牵头单位都召开了相关承编单位编纂工作协调会议,多则三四次,有的牵头单位还建立了定期交流检查活动机制。实践证明,各个牵头单位都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统一质量要求,协调工作进度,会商共性问题,从而建立起了承编单位相互借鉴、交流学习的平台。
七、加大对地方志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地方志工作的社会影响力。2月18日,召开全市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各县(市、区)政府、市各部门和驻扬单位主要负责人近200人参加会议。会上,市长王燕文作了重要讲话,副市长孙永如作了工作报告。会议总结了近几年来全市地方志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部署了二轮修志工作。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67号国务院令,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条例》颁布施行后,市志编委会印发了《关于学习〈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通知》,部署《条例》学习宣传活动,并决定于6月25~30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五个方面内容的《条例》宣传周活动。在此期间,市直、各县(市、区)分别在市、县(城)区主要街道、行政中心悬挂横幅,竖立宣传戗牌、召开座谈会,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条例》,宣传地方志工作。6月27日,市政府组织召开学习《条例》座谈会。6月28日,副市长孙永如就如何贯彻落实《条例》,接受了《扬州日报》记者的专访。次日,专访文章全文刊载于《扬州日报》。
编发《续志工作简报》。截至12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已编发《简报》19期。《简报》设置了“特载专文”、“知识园地”、“信息之窗”、“工作动态”等栏目,对于宣传地方志工作,交流工作经验,传播地方志业务知识,推动工作进展起到了有益的作用,受到各承编单位及广大修志人员的一致好评。
八、建立激励机制。在二轮修志工作的五年工作期内,每个年度都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结合年终目标考核,市志编委会于12月27日印发表彰决定,对2006年度二轮修志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牵头单位12个,承编单位34个)和先进个人(45名)进行了表彰。
九、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修志。市志办及时将领导讲话、规范性文件、学习参考资料以及《简报》在网上公布。在市志办的指导和帮助下,许多承编单位为了确保编写质量,在资料收集阶段,为了求得资料的全面系统和内容的完备丰富,想方设法,通过查阅档案、图书报刊等文献资料,采访知情人,进行实地调查(跑市场、企业、基层单位等)或专题调查等多种渠道,拓展资料收集的广度,挖掘资料收集的深度。另外,市志办和各个承编单位还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来采集、整理、分类、合成和储存资料,有的采用数码照相、复印、扫描等手段收集资料,收到了省工省力、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建立二轮修志的协调机制和资料共享平台。续修市志跨越的时间段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不断深化的历史发展阶段,同一行业、同一事业的存在状况比以前更加分散,内容相互交叉的情况越来越多,再加上政府机构调整和职能转变等新情况,给续修市志工作增加了相当的难度。为此,市方志协调相关承编单位相互支持、配合、协作,并形成机制。同时,建立资料共享平台,方便有关承编单位(特别是工业、商贸服务业等经济部类的承编单位)获得涉及本行业、本专业而散存于其他部门、单位(如工商局、统计局、发改委、地税局、国税局、乡镇企业局等)的资料,达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的目的。
以上10个方面的工作方式方法和制度措施,是根据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提出来的,并形成了一个相互配套、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许多做法相对于首轮修志来说,是创新之举。实践证明,这些方式方法和制度措施付诸实施后,对于推动扬州市二轮修志的紧张有序的开展和2006年度阶段性目标任务的完成是行之有效的。
(责任编辑 吉文成)
- 上一篇:二轮修志中年鉴资料的利用与年鉴编纂的改进方向
- 下一篇:地方综合年鉴的审视与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