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嬗变与回归

2013-01-30    

       收到2008年的《江阴年鉴》,我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感觉《江阴年鉴》“与众不同”,有新意、有创意。既体现了年鉴的“常编常新”,又充满着“自然和谐”的韵味。在新的历史时期,年鉴事业如何科学发展,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本文以《江阴年鉴》为例,谈谈年鉴编纂理念的嬗变与回归,以示对此问题的关心与思考。

一、《江阴年鉴》(2008)的新感觉

         《江阴年鉴》(2008)给我的印象可以用三句话概括:一张有个性的地方名片、一幅多角度的江阴写真图、一件很典雅的文化珍品。也许有人会说,这不算什么,地方综合年鉴就应该如此。但我要说,江阴在这方面下了功夫,有许多出彩的表现。

        1.名片的制作独具匠心,既简洁明了又全面完整,既彰显个性又不落俗套。打开《江阴年鉴》(2008),映入眼帘的是这样的一段文字:江阴位于长江三角洲,有7000年人文史、5000年文明史、2500年文字记载。2007年,占全国人口近千分之一的江阴人(120万),在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988平方公里),创造了全国二百零七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1190亿元)、二百七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190亿元)、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22个)和五十分之一的中国500强企业(10个),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比中实现“五连冠”。这短短的150多字,浓缩了江阴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今天,带给读者的是一个“立体”的江阴、一个充满“神奇”的江阴。紧接着,又以简洁的文字把人们带进了“灵气”、“大气”和“福气”的江阴:江阴有灵气。徐霞客、刘半农、刘天华……一大批名人从这里走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江阴获得80多项全国性荣誉,更印证了江阴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江阴很大气。兼备长江的奔放和大海的宽广,融合了吴侬软语和汉韵楚风,开放包容、兼容并蓄。江阴多福气。目前正坚持以人为本、民富为纲、民享为先、民安为基、民强为重,建设一个幸福的江阴。试想一下,你是一位投资者、你是一位旅游者、你是一位普通的读者,读了以上的文字,难道不对江阴向而往之?!这就是《江阴年鉴》带给读者的冲击力,也是《江阴年鉴》编纂者的独具匠心。

         我们常常把地方综合年鉴比作政府的名片和窗口。那么,如何把这张名片制作好,如何把这一窗口打造好,年鉴的编纂者都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相比而言,《江阴年鉴》这几年的探索和创新是富有成效的。早在几年前,《江阴年鉴》的编纂者就开始关注“卷首彩页”的编辑,并进而对卷首之“卷首”——环衬这个版面进行策划和设计。如2007年年鉴的卷首语是:江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第一/全国县域上市公司拥有量第一/中国最佳经济活力魅力城市/首批国家生态市之一。随后,又引用了中国魅力城市展示组委会对江阴的一段评价:她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江南小城,杏花烟雨穿过,海韵江风走进;她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幸福感的城市,30年来连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神话,领跑着中国县域经济。应该说,做好卷首特别是环衬的策划和设计,使之成为地方特点的浓缩、年鉴的点睛之笔,《江阴年鉴》不是首创,但不断开发环衬版面资源,充分发挥“门面”作用,使之成为“最先吸引读者视线,引起读者关注和兴趣,起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作用”的,却是《江阴年鉴》。

         2.写真的角度立体化全方位,既高屋建瓴又条分缕析,既生动形象又不失本色。2006年,江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幸福江阴”的奋斗目标。三年来,“幸福江阴”的建设正如火如荼、科学有序地展开。为此,《江阴年鉴》积极应对,从2007年开始就对框架结构进行调整,围绕“建设幸福江阴”这一主题,布局谋篇,努力刻画江阴的“幸福模样”。首先是全面展示“幸福江阴”建设的远景、规划。如2007年年鉴在特载、专文、媒体报道选辑三个类目中以显著的位置、较大的篇幅,刊载了“幸福江阴”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和内涵。2008年年鉴进一步加大“幸福江阴”建设的报道力度,刊载了“建设幸福江阴行动纲要(2008~2010)、《建设幸福江阴行动纲要》2007年执行情况报告(摘要)、幸福江阴高层论坛领导专家发言(摘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又好又快地推进幸福江阴建设(摘要)、用科技创新助推幸福江阴”,向人们进—步介绍“幸福江阴”建设的推进过程和具体措施。其次是运用不同技艺展现江阴的“幸福模样”。除了在文字内容编排上加大“幸福江阴”建设的信息量和突出位置外,还在卷首彩页中,以“民生为本 个个都有好工作”、“民富为纲 家家都有好收入”、“民享为先 处处都有好环境”、“民安为基 天天都有好心情”、“民强为重 人人都有好身体”为主题,精心设计安排了6个版面,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江阴人民的幸福与自豪。由此可见,《江阴年鉴》对江阴的“写真”不仅全面、详实,而且善于“画龙点睛”。

         3.礼品的分量典雅厚实,既高档别致又朴实无华,既具珍藏又不失实用。如同其他年鉴一样,《江阴年鉴》的编纂者始终把年鉴当作一件文化珍品来对待,精心尽力进行打造。比如,在封面设计上,一直追求“既要庄重大方,又要彰显地方特点,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高雅的文化品位”。2002年以来,《江阴年鉴》的封面,一直用的是江阴籍书法家、中国书协主席沈鹏题写书名的手迹,而图案则是具有江阴地方文化内涵的艺术品位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或定向创意、设计的作品。在装帧设计上,既注重版面的活泼,又力避“浮华”,图、文、表的搭配“合情合理”。在纸张选用上,既讲究美观又兼顾实用。从2007年开始,《江阴年鉴》内芯纸选用的是道林纸,这种纸既易于保存,又很“养眼”。山此可见,《江阴年鉴》(2008)是一件雅俗共赏的文化礼品。

二、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理念的回归

         以上几点是《江阴年鉴》(2008)给我的最新、最深印象。当然,其可圈可点之处还很多。如果细细品味《江阴年鉴》的这些变化,就不难发现,这是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理念的一种嬗变与回归。

        年鉴在中国的重新崛起和发展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相当多的年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诞生的。在“背靠政府、面向市场”的历史背景中,在“改革创新”的助推下,年鉴的发展突飞猛进,年鉴的编纂“各显神手”。编纂年鉴的方法和手段是“日新月异”,出版的各种年鉴也是让人“耳目一新”。于是,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的编纂者,用其不同的理念诠释年鉴、演义年鉴,“新”“奇”“特”成了年鉴编纂的一种“时尚”。但是,进入新世纪,年鉴事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年鉴编纂者对年鉴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努力从过去那种自发的、盲目的、激进的发展模式中走出来,向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江阴年鉴》的新变化正是这种“转型”的体现。

         第一,《江阴年鉴》的变化,表明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日趋理性化。从2004年以来,年鉴界对年鉴的定位渐趋理性。年鉴,只是一种资料性文献,而且是年度性的;地方综合年鉴只是一定行政区域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年鉴是工具书,但只是其中的一种;年鉴是期刊,但是一种“年刊”。年鉴具有新闻的特性,但不等同于新闻。年鉴是新近的信息,但是以一年为周期的信息。越来越多的年鉴不再以“百科全书”自诩,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度地追求时效性、新闻性、读者群和经济效益。《江阴年鉴》就是其中的代表。《江阴年鉴》的定位是“江阴地方年度资料性文献”,编纂的目的是“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江阴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中外人士了解和研究江阴提供可靠信息,也为编史修志积累资料”。因此,近几年的《江阴年鉴》从封面到封底,从图片到文字,从结构到内容,贯穿的是这一理念,带给读者的是“资料、信息和知识”。

       《江阴年鉴》创办于1993年,已有16年的历史。在年鉴界不算“老”,也不算“新”,属于“少壮”一族。进入新世纪之时,《江阴年鉴》已编了8年,出版了8部,在全国县(市、区)级年鉴中有一定的知名度,编纂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江阴年鉴》的编纂者,不为过去的成绩所满足,锐意进取,不断探索年鉴发展的新路子。特别是2004年以来,编纂者“以紧贴时代、开放大气的封面设计先声夺人;以视觉冲击力强、艺术含量高的卷首彩页展示风采;以言简意赅、文约事丰的条目方阵贯穿全书;以三个文明建设的‘亮点’、‘重点’、‘焦点’编织类目,彰显个性”的策略和措施,促使《江阴年鉴》编纂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江阴年鉴》的变化,表明地方综合年鉴内容的取舍编排日趋规范、科学。如上所述,在“改革创新”中,地方综合年鉴摆脱了“千鉴一面”的陈式,年鉴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是,随着“新闻式”、“公报式”、“志书式”、“图片式”年鉴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年鉴编纂工作规范性的思考,即年鉴的选题选材、内容编纂如何规范、科学。《江阴年鉴》这几年的实践应该说是颇有收获的。在框架设计方面,既充分体现江阴地情的个性,又十分注重分类的科学。在把“江阴板块”、“沿江开发”、“江阴现象”、“幸福江阴”这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亮点、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点和国内主要媒体关注的焦点作为类目设置的同时,却十分注重各类目之间的逻辑联系,使年鉴的整体结构科学合理。如关于“幸福江阴”,在2007年、2008年年鉴中主要是通过卷首图片和“特载”予以展现,关于“沿江开发”、“资本经营”则独立设类目。不拘一格,实事求是,既体现年度特点,又保持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在内容编排方面,《江阴年鉴》注重彩页与文字的比例关系,精心编排图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相得益彰。从彩页与文字的比列看,2007年彩页163P,正文472P,两者之比约为3.5∶6.5;2008年彩页147P,正文484P,两者之比约为3∶7。彩页在年鉴中的比重究竟占多少,没有严格的规定,但不能过度膨胀,否则有违地方综合年鉴的宗旨。应该说,《江阴年鉴》科学合理调整彩页的比重,表明年鉴的编纂已开始走出了“图片式”、“重效益”的误区。从彩页的设计和编排看,彩页的“广告”色彩逐渐淡化。我们翻开2007年、2008年的《江阴年鉴》,在卷首已看不到任何有“商业化味道”的广告彩页,就是在卷中和卷末的彩页中,也突出了彩页设计的整体性、艺术性,注重与文字内容的“和谐统一”。如2007年、2008年卷中和卷末的彩页主要由“现代企业扫描、机关部门巡礼、事业单位一瞥、街道镇村掠影”几大板块组成。彩页中人头像、广告词、电话号码等商业元素已经弱化,团队精神、集体协作和企业形象却十分突出。从彩页的内容看,“公益性”彩页的比重日趋增多。几年来,《江阴年鉴》的卷首彩页无论是固定栏目还是流动栏目,其内容都是公益性的。如2007年卷首彩页的栏目“2006年江阴市获得的全国性荣誉(2P)、江阴市‘十一五’开局(4P)、2006年江阴市十大要闻(4P)、2006年江阴市十件为民实事(4P)、临港新城建设(4P)、服务业发展新貌(2P)”,20

         08年卷首彩页的栏目“2007年江阴市获得的全国性荣誉(2P)、2007年江阴市十大要闻(4P)、幸福江阴建设(6P)、2007年江阴市十件为民实事(4P)、江阴撤县建市20周年庆祝活动(4P)、江阴撤县建市20周年成就(4P)、2006~2007年江阴市诚信楷模、十佳诚信榜样(4P)”。这些置于卷首的公益性彩页,与正文中特载、专文、媒体报道选辑等栏目的内容前后呼应,互为补充,不仅带给读者极大的视觉冲击力,而且捍卫了地方综合年鉴的权威和尊严。另外,对于条目内容的选择,在体现“新”“大”“特”的同时,《江阴年鉴》更加注重了资料性、信息量和民生,此不一一例举。由此可见,地方综合年鉴框架设计和编排正在走出各种误区,朝着科学、规范的方向迈进。

        第三,《江阴年鉴》的变化,表明地方综合年鉴的印刷装帧渐趋人性化。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加大宣传、扩大年鉴影响的过程中,滋生了“攀比”之风。为了引人注目,为了吸引读者,许多年鉴极力打造年鉴的“外在形象”,不惜工本,片面追求精美印刷、豪华装帧。从开本来说,在年鉴界曾经刮起一股“改版”风,即由小16开本(787×1092mm)改为标准16开本((889×1194mm)。当初,改开本一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二是为了扩大文字的容量减少年鉴的厚度。但是,作为县(市、区)年鉴,其文字量绝大多数在50~60万字,最多的也只有100万字,大开本并不适宜。从纸张来说,一味地追求“白”、“特白”,有的甚至全书采用铜版纸。从印刷来说,从双色到四色,有的是全彩印。在装帧及版式上还大量引入时尚类报刊的元素。一时间,年鉴被打扮的“花枝招展”,失去了本色。这种以“高成本、高能耗”来提升年鉴的“出镜率”,其实是一种“形象工程”、“短期行为”,与年鉴“资料性文献”的定位是不相符的。对此,年鉴界的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警示,并以实际行动制止这种“奢侈”之风。有的年鉴一改过去封面设计的“豪华”,使年鉴的封面“简洁文雅”;有的年鉴大幅度压缩广告版面,突出年鉴的整体性;有的年鉴开始选用再生纸、环保纸印制,以节约成本和保护读者。应该说,《江阴年鉴》在这方面不仅走在前列,而且很有“个性”。一是不跟风,坚持“己见”。《江阴年鉴》一直采用的是787×1092mm的小16开本,文字是双色印刷。二是以人为本,为读者着想。从2007年开始,借鉴兄弟年鉴的经验,选用“道林纸”印制。同时,根据读者对象,对年鉴采用不同的“包装”。如将少量作为“礼品”赠送的年鉴,进行了精包装,以体现作为政府“礼品”的档次。对于面向广大读者的则采用“简装”,降低成本,便于使用。由此可见,简朴素雅、贴近读者的印刷装帧思路重新回到了年鉴,对年鉴的“审美”正趋向“自然”和“纯朴”。

(责任编辑 徐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