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工作中心提高服务能力
近两年来,南京市鼓楼区地方志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工作统领,以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主要抓手,积极围绕工作中心,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在全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办人员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开拓创新,地方志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深入学习《条例》,部门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去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新方志编修的法规性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法制建设”的精神和对地方志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鼓楼区地方志办公室能结合工作实际,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条例》的热潮,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积极开展学习贯彻《条例》活动。
《条例》颁布施行后,我们按照省、市地方志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通知》精神,原原本本学《条例》,逐条逐句去理解,反复讨论求提高。与区领导主动汇报,取得领导的认可。购买了100套《条例》单行本和200本印有其解释内容的《中国地方志》和《江苏地方志》杂志,赠送给区四套班子领导和区各部门(街道)主要领导。区长徐苏宁学习后表示,《条例》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这既是地方志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也是我们重视地方志建设,加强地方志工作的根本保障。同时他要求,全区各部门、街道领导都要学习《条例》,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地方志,了解地方志、关注地方志,支持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从而扩大《条例》的学习面和影响面。我们还运用多种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地宣传好《条例》。举办系列活动,如召开座谈会、出宣传橱窗、发表专题文章等。印发宣传资料近1000份。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开辟学习专栏,进行重点宣传。悬挂醒目横幅,营造学习宣传气氛。
为贯彻落实好《条例》,我们在深入学习宣传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鼓楼区地方志工作五年规划》,该规划已于去年8月经区政府办公室同意后下发全区,从而使全区各级领导、部门及街道社区,特别是方志工作者对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有了进一步的明确。我们的总体目标是:认真落实《条例》,健全工作机制;围绕中心工作,坚持依法修志;实施精品战略,提高志鉴质量;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方志形象;创新活动载体,开发文化资源;拓宽工作领域,服务和谐社会。同时以总体目标来确立工作主要内容,继续开展三项服务,基本实现四种职能。今年5月,我们参加了市地方志举行的《条例》知识竞赛,取得了团体竞赛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的好成绩。7月,我们与区政府法制办联合召开座谈会。分管领导、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纪增龙参加会议,并作了具体要求。与会人员就地方志工作的历史地位和积极作用、依法修志、政府在修志工作中的职责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商讨了制定《鼓楼区{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方法》的有关事宜,完成调研前期准备工作,形成实施办法草案,力争这个关系到全区修志事业发展的法规性文件尽早出台。
二、组织领导重视,部门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加强地方志部门建设的重要保证。区委区政府领导,特别是分管领导、组织部纪增龙部长对地方志工作极为重视,对地方志部门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了我们许多具体的指导。冯雯兰副区长虽然分管我们不久,却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区志办组建之初,机构挂靠在区档案局,虽然解决了少量的开办经费,但办公地点、人员缺编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000年7月,区政府对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作了调整,区志办领导得到了加强,人员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2002年6月,我们与区委党史办合署后,部门的自身建设,如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业务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特别是《条例》颁布以来,区志办建设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一是建立健全了地方志工作机构。通过组织、人事部门的考察和遴选,从业务部门选调优秀领导干部,从部队转业干部中选拔优秀干部,从大学毕业研究生中挑选业务人才,从退休干部中返聘具有较强工作经验的老同志,使我区的地方志干部队伍充满了活力和生机。部门领导敬业,工作人员善业,干部队伍稳定。二是解决了人员编制、办公经费等问题。去年底,依据《条例》,在分管领导的主持下,接受了《鼓楼年鉴》由档案局到地方志的转编和改版工作。今年初,区编委批准我们史志两办在保持原有编制基础上,增设三个科室,配备科长职位,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志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二月份,在全区招录公务员员额缩减的情况下,组织上又决定给地志办增加1个指标。最近,区委区政府对党史办、地方志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在重用原党史办主任的同时,提拔原地方志副主任任“两办”主任,进一步强化史志两办合署后的统一领导。地方志工作肩负着继承优秀文化传统,记录鼓楼发展轨迹,弘扬“负重攀登、敢为人先”鼓楼精神的重任。区委区政府每年用于地方志的年鉴编纂、旧志整理、读志用志和地情资料开发利用的经费在40万元左右,从而保证了地方志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改善了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两年来,区委区政府先后投入了20多万元用于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条件的改善,购买了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脑、激光打印机、传真机、数码复印机、摄像机、投影仪等,为地方志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此外,通过全区福利制度改革,实施阳光工程,确保了地方志部门工作人员的奖金福利与全区其他部门工作人员一个样,真正做到了用事业留人、用情感留人、用适当待遇留人,为地方志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三、围绕工作中心,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005年初,我区的第一部区志《鼓楼区志》编修任务即将完成,我们在分管领导的具体指导下,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握工作方向,确定工作目标,不断提高服务大局、服务现实、服务百姓的能力。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开展好服务。2004年12月,鲍永安同志在中共鼓楼区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以建设石头城文化风光带、宝船遗址滨江文化风光带、颐和路民国历史文化风光带等“三带”为重点,打造城市建设亮点工程和百年精品,打造具有浓郁特色的文化鼓楼,不断推动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依据领导的讲话和此次会议精神,我们能围绕工作中心,主动跟进,主动介入,搞好服务。为挖掘鼓楼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区域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历史文化特色品牌,发挥地方志部门的特有作用。我们于2005年初,就制定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编纂《鼓楼历史文化丛书》计划。去年,我们编纂出版了《鼓楼民国建筑》,该书文字简练,融科学性、资料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以民国建筑为主题的图文并茂、色彩精美的书籍,得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丛书的第二部《石头城文化风光带》现已完成组稿工作,可望在今年年底出版发行。去年南京市国土局和鼓楼区政府实施对颐和路历史街区第12号地块进行精致化、示范性的保护和开发,我们不等不靠,深入现场挖掘,深入图书馆查阅,深入房产档案馆核实,为市区领导的决策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今年3月,区委区政府特别嘉奖了我们地方志部门。此外,6月份,我们还与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局等单位召开专家座谈会,为打造“四望山军事主题公园”提供了史料论证。
二是围绕社区老百姓的需求开展好服务。为传承鼓楼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真实反映社区居民生活的沧桑巨变,进一步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今年初,我们在区委常委、组织部纪增龙部长的提议和具体指导下,精心打造了全国首家社区历史文化馆。全馆分为“史河流韵、文化长廊、群星璀璨、沧桑巨变、民风民俗、和谐新篇”等六个部分,面积不大,但很精致。该馆的建成是我们地方志部门服务百姓,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满意度的需要,是增强社区居民凝聚力的需要,同时也是努力构建和谐社区的一次有益尝试。让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的享受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缅怀历史、感受幸福,让社区馆“讲述百姓自己的故事”,让社区馆成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大客厅”、“陈列室”,是我们地方志部门建造该馆的初衷。到目前为止,已有20多家中央及省市新闻媒体对此作了专题或深度报道,已有近9000名市民来到石头城社区进行参观。来自博物馆之乡的南通市民参观该馆后在留言簿上写到:“小小社区文化馆,作出历史大文章。”8月,我们给驻区老将军和全区的优秀教师送《鼓楼区志》等地情书300套,从而拓宽了读志用志领域,扩大了为百姓服务的范围。
三是为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服务。除了贴近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社区居民的需求开展好服务外,我们还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创新工作模式,拓宽服务领域,为开发利用好鼓楼历史文化资源提供服务。与南师大党委宣传部共同开展课题调研。我们针对地方志部门人员少,素质单一的特点,充分发挥驻区高校优势,利用驻区高校文化资源,进行“产学研”合作,以高校的学术和文化辐射力,来带动我区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在不同程度上弥补了我们地方志部门的缺陷。今年5月,我们与南师大党委宣传部共同开展了“以石头城为龙头,以清凉山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调研活动,列出调研题目17个,初稿已基本完成,在适当的时候,两家共同编纂出版。该研究课题已申报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院作为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开办“话说鼓楼”博客和政务网页。鼓楼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富,光靠编纂历史文化书籍,还不足以满足鼓楼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的需要。为此,我们按照区领导的指示,在原来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编纂《鼓楼文史》的基础上,在鼓楼区门户网站上创办“话说鼓楼”博客、政务网页,以求最新、最快地把鼓楼的历史文化挖掘出来、整理出来,为区委区政府开发利用好区域内的文化资源提供良好的便捷式服务。目前已收录文章近40篇,《话说鼓楼》活页已发行了两期。建立“鼓楼文史爱好者队伍”。为加强文化大区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我们还建立了有100多人组成的“鼓楼文史爱好者”队伍。我们把全区各部门、街道社区和驻区院校对历史文化有一定兴趣、有一定文史知识和写作基础,能熟悉区史、区情、区貌的爱好者组织起来,成立队伍,制定章程,定期开展活动,成效较为明显。
(责任编辑 吉文成)
- 上一篇:嬗变与回归
- 下一篇:浅谈年鉴专题性条目的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