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当前年鉴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2013-01-27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出版的各种年鉴约有2000种。随着这一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年鉴的出版要求越来越高,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年鉴健康发展,成了年鉴编纂者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现就此谈一点肤浅认识。

        1.组稿难度加大

        长期以来,年鉴作为政府的官书,其组稿方式一直延续计划经济的模式,每年由“政府下达任务——部门提供文稿——编辑汇总修改——领导审核定稿”,这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地方综合年鉴的一种编辑套路。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步入市场经济后,这种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政府部门经历了几次机构改革后,各个部门人员变化很大,每年组稿,都会遇到一些新面孔。遇到这种情况,编辑人员就需要重新把组稿的要求向承担撰稿任务的作者陈述一遍。长此以往,反反复复。遇到负责任的作者,责任编辑可以轻松一点,否则,电话不知要打多少次,有时还要上门辅导。而且往往是你急他不急,不知要费编辑多少口舌,才能把稿子催上来。这几乎成了当前年鉴组稿中经常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

        2.稿件质量不稳定

        导致年鉴文稿质量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市场经济后,管理部门职能转换,导致了部门权力的弱化或边缘化,有的作者对实际情况了解得不够全面,不能充分掌握实际有效信息;一些机构改革后没有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社会信息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二是随着机构变动,人事制度改革,各单位撰稿人经常变换,往往导致新作者对年鉴工作不熟悉,再加上部分作者对年鉴工作认识不足,把这项工作当作是额外负担,往往对这项工作不认真,将单位一年的工作情况随便拼凑罗列,敷衍交差。

        3.征集彩页困难

        随着年鉴年复一年的出版,组织年鉴彩页的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其主要原因:一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党政机关“权力”逐步弱化,计划经济时代很管用的行政手段逐步失去作用。二是自年鉴出版以来,不少单位已经多次在年鉴上做过宣传,尤其是地方上一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比较好的企业,大都被各种媒体宣传过,所以对宣传产生疲惫感。三是国有企业改制,数量减少,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数量增多,但这类企业,精打细算,讲究实效,对宣传的成本与效益也“斤斤计较”。四是现在大众宣传传媒市场竞争激烈,年鉴无论是在宣传的广度,还是在宣传的时效上都没有优势。在上述不利形势下,年鉴广告彩页的征集势必越来越困难。

        4.对高标准要求难以适应

        随着年鉴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年鉴质量的出版要求越来越高,它既有印刷、装帧外观上的整体要求,也有内容上的明确规定,每个类目,组织结构、内容表达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的处理等要素必须完整外,还有很多编辑中需要注意的行文流畅、标点符号、数字的用法等技术问题,这也对当代年鉴编纂者提出了更高、更规范的要求。作为年鉴的责任编辑个人,深感年鉴的高标准要求与现实状况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特别是每年出版的年鉴送到北京参加全国版协举行的年鉴编纂校对质量检查评比后,压力更是增大。

        上述问题,已成了年鉴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如何解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稳定供稿网络

        基层供稿队伍的稳定与否,对年鉴按期出版和质量保障十分重要。作为年鉴编纂出版的职能部门,必须不断完善年鉴的供稿网络。面对机构改革和各单位的人事变动,年鉴编纂部门必须随时掌握信息,一旦遇到部门机构调整,人事调动,就要及时沟通,取得联系,督促这个部门尽快落实替补人员,从而使各个部门的年鉴分管领导和撰稿责任人在年鉴供稿网络中,不留空缺。供稿网络是落实撰稿任务的指挥平台,健全网络,不仅有利于年鉴职能部门掌握各部门撰稿人动态,同时也有利于责任编辑与各部门的日常交流。这对促进年鉴工作的开展很有帮助。

        2.加强撰稿人培训

        由于各单位的撰稿人都是兼职,加之流动变化较大,年鉴职能部门在健全年鉴供稿网络的同时,对新手要有目的地开展培训。培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方面可以由年鉴编辑部在隔年年鉴启动前,搞一次集体培训,请专家学者讲授相关的编写原则及基础知识,使撰稿人员对年鉴的性质、特点、编写方法等有所了解,以提高编写进度和文稿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小范围分批、分片轮训,或者由责任编辑与撰稿人个别交流,进行面对面辅导。责任编辑可以把自己负责联系的部门撰稿人召集在一起,以研讨交流的形式,先请有经验的撰稿人谈谈经验体会,再请与会人员各自发表见解,最后责任编辑再对年鉴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一个强调。笔者曾经这样实践过,其结果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新手快速熟悉年鉴资料收集和编撰的技术问题,同时,由于相互熟悉程度的增加,关系融洽,对年鉴的彩页组稿、发行都有好处。

        3.不断提高编辑自身素养

        年鉴特别是地方综合性年鉴,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容。作为年鉴责任编辑,要编辑好年鉴,就必须具备自己所编类目涉及到的有关知识。这就需要年鉴编辑善于学习,不断学习,要注重对这方面信息的广泛收集、积累。随着年鉴事业的不断发展,对编稿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质量的规范性措施不断完善。这些都需要责任编辑在编辑文稿过程中认真学习,用心思考。

        4.保障出版经费

        确保年鉴的生存,除内在质量外,经费是最大的关键。随着印刷费用等年鉴出版成本的逐渐上升和征集广告彩页难度的加大,维持年鉴正常运转面临较大的压力。克服这个困难。笔得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把编辑出版年鉴始终定位为政府行为。特别是《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发以后,政府必须在财力上保障年鉴出版有了法律依据。年鉴职能部门每年上报经费预算时,要考虑市场物价上涨的因素,争取财政补贴到位。二是要争取政府各部门对年鉴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将年鉴工作纳入相应的目标管理,列入全年考核之中。三是在本地有影响的骨干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担任年鉴编委委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给他们规定一定的彩页任务。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年鉴的发行。发行的形式除了原有的任务分配外,还可以开辟多种渠道,可物色一些活动能力强、社会关系多的人充当年鉴的发行员,支付较高的发行费,让他们帮助向基层单位推销。

(责任编辑 徐瑞君)